关于《RED》的感受
在此之前的泰勒斯威夫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村里的小女孩。《Fearless》和《Speak Now》的东西都可以归类于某些 Teenager 的心绪,内容呈现的手段仍然是直抒胸臆的,风格上也几乎没有太多变化。
而到了这张专辑,她开始做出了改变。这种改变包括但不限于音乐的风格、内心的感受和叙述的手段。风格上,她开始张开双臂放肆地拥抱流行乐,错落有致的节拍、反复呈现的旋律、生动有趣的歌词…这些要素都暴露了她对于流行乐坛的虎视眈眈。情绪方面,她开始把注意力从对于不同情绪的个人体验中分散一点出来,并将其投入到其他事物上。这并不是说她这次的作品讨论了什么超越个体的宏大议题,而是说她开始尝试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以外的内容。而为了适应这种内容的扩张,她也采取了新的表达方式,这正是这张专辑最大的亮点。
听感上,鼓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 state of grace 中,强烈的鼓点掷地有声,庄重地宣告了新时代的开启。在 i knew you were trouble 等这些带有电音感觉的曲目中,鼓失去了实体,由电子鼓机予以替代。班卓琴不再像 you belong with me 里面一样背负演奏完整乐句的任务,它只用像 red 的前奏那样用精巧的几个音符勾勒出能够循环的桥段就足够了。这样,《RED》专辑在音乐上得到了拓展,也使其在内容上获得了更丰富的可能性:至少在控诉前任的同时搭上摇头晃脑的节奏,就能摆出一幅不屑一顾的姿态了。
不但是音乐这一容器得到了改造,音乐所承载的那些信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首先从专辑名来看, red 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词,即使是其最为直白的意项——“红色”,也是令人思绪万千的。以这样一个模糊的单词作为统筹全局的核心概念,目的就是要对专辑的内容进行风格化的处理。不同色彩在人们心目中与不同感受相联系,在这张专辑里,溢于言表的爱意、突如其来的困顿、挥之不去的沮丧和无缘无故的懊恼,一律被“红色”这一标签统辖。这些各自迥异的感受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其强烈的程度,它们不是隐隐绰绰的存在,而是无法压抑的情感。泰勒斯威夫特选择了以“红色”来进行处理,便是选择正视,这比 fearless 更无畏,比 speak now 更直白。
模糊和抽象的概念带来的好处就是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是更巨大的张力。理论上,红色所代表的情感可以无所不包,只要它们足够强烈。正因如此,这张专辑才有本事吞下更加复杂的成人心思,从而淡化原本青少年式的直白宣泄。
此外,泰勒斯威夫特更加高明的地方在于,她不再执着于对于故事情节和主观感受直接描写,对于这些比以往来得更强烈的情绪,她反而选择了更含蓄、更朦胧的方法,从侧面进行渲染。这正是前文提到的“最大的亮点”。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对于“意境”的把握,而这种处理方式对她来说是曾经没有重视过的。我们可以看到整张专辑的第一句歌词 “ I'm walking fast through the traffic lights ”,对于故事情节、场景交代或情感抒发,都起不到一星半点的作用,但却为整张专辑铺开了一条绝佳的道路。就这句歌词来说,尽管没有上述那些功能,但无疑烘托出了专属于《RED》的气氛和意境:灯光闪烁和车水马龙城市,人们匆匆忙忙地生活,期望爱能够嵌入这些生活的间隙。同名曲 red 更是大胆地用一句接一句的比喻,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却句句掏心掏肺。
从《RED》呈现出的效果来看,这注定是一张属于秋天的专辑。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或许成年人的世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秋天,在炎炎夏日离开以后,天气尽管转凉但不冰冷,强劲的风也让人感到旺盛的生命力,落叶在地面上盖成地毯也有别样的可爱,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美好的感受都来源于她的乐观和勇敢,才能把这些正面的负面的刺激都归纳成“红”进行消化和表达。
对于朦胧的理解、对于抽象的把握、对于意境的营造…这些原本属于诗的特征,被泰勒斯威夫特搬运到了《RED》里面,使得这张专辑具有了空前庞大的体量,足以容纳她步入成人世界后种种感受的表达。可以说,这张专辑就仿佛一本诗集,里面的曲目就如同一首首诗篇,记载着不尽相同的感受,这些感受统统来自于她的亲身体验,又被她以“RED”的名义被她收录在一起。在这张专辑里,泰勒斯威夫特从 singer 和 songwriter 变成了一名 poet。她从未吝啬与人分享自己的成长。并且随着经历的丰富,她也积极地拓展了其音乐,让成长能够更好地被应对和转述。而这种积极,将始终作为她音乐的源泉而存在。尤其是当她后来完全步入流行音乐界,以牺牲部分感性表达为代价主动向一个流行巨星的形象靠拢的时候,《RED》作为最后的真诚越发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