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洛宁的第二次启航
两千年,芬兰音乐家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公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要修整一年,告别指挥台,静下来好好思考,主要把时间和精力用来作曲。一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公众舞台。人们发现,回来的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指挥,还是一个成熟自信的作曲家。这是萨洛宁的第二次启航。
环球在0405年签了不少新的艺术家,其中很令人吃惊的,是萨洛宁从索尼唱片转签入DG唱片,这位浪尖人物转入环球,怕是和索尼唱片录制里盖蒂交响作品全集的计划搁浅有关。他刚签约环球,连续推出了数张唱片,和格丽茂合作的《信经》、2021系列中的尹伊桑与布列兹。其中意义最重大的,莫过于他自己的作品专辑,wing on wing,《扬帆》。三部创作于二十一世纪的乐队作品,都是他千年之交修整后的成果,墨迹未干,就首度录音,环球唱片中,怕只有像皮埃尔•布列兹等级的人物才能享有如此待遇,给予今年四十七岁的萨洛宁,无怪乎他会转签环球。
萨洛宁早年有神童之名,1973年,作为一名圆号学生,进入芬兰最高音乐学府——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像一个奇迹男孩,特立独行,组织同好,成立了一个叫做“大开耳界”的学社,专演新音乐。作曲老师是芬兰极有威望的作曲家劳塔瓦拉。
萨洛宁国际声誉的开始,应该是在他毕业后第六年,29岁,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三交响曲,评论口碑极佳,由此受到大乐团瞩目,被视为未来的指挥明星。第二年,萨洛宁指挥洛杉矶爱乐,首演美国。八年之后,1992年,洛杉矶爱乐乐团聘请他为音乐总监。到今年已经是13个年头了,萨洛宁在这十三年里展现的才华和能量,使他在当今中生代指挥家与作曲家群落,也就是五十岁上下的那一代音乐家中,非常引人注目,他才华横溢、勤奋、且有创意。
洛杉矶爱乐的曲目很有挑战性,注重当代作品,音乐季上座率不断攀升,最重要的是,听众年龄段在逐步年轻化。萨洛宁的音乐会曲目战略是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有二十世纪公认的经典,已被公众广泛接受,譬如德彪西、马勒、斯特拉文斯基,西贝柳斯;和他们在节目单上平列的,还有不常演奏的二十世纪下半叶作曲家,如里盖蒂、鲁托斯拉夫斯基、林德伯格等人;同时,穿插入一些相对保守的经典曲目,譬如贝多芬和海顿,来吸引守旧的乐迷,同时让他们也感受很少接触的现代音乐。萨洛宁的观点是:交响乐团要和年轻人保持接触,对年轻人而言,与其给他们听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如给他们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相比前者,《春之祭》更接近年轻人常听的摇滚乐。
萨洛宁作为一个城市乐团的音乐总监,一直把自己视为古老的宫廷或城市乐长传统的继承者,从巴赫、泰勒曼到门德尔松、韦伯、尼基什、富特文格勒,这些伟大的乐长、作曲家和指挥家安心在一个地方,创立和维系城市的音乐表演艺术水准。萨洛宁认为,他那一代的指挥家更感兴趣的是在音乐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而不仅仅是个人成就。一个音乐之邦的市民,带好一个乐团、创立一个音乐节,投入音乐教育,这比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当煊赫一时的客席指挥要重要得多。所以萨洛宁能在洛杉矶爱乐一干就是十三年。
萨洛宁排练时效率很高,指挥手势清晰,大线条抓得很到位,他总是努力追求凸现音乐的结构。指挥时,他的幅度相当剧烈,只要有必要,他在指挥台上会像一个狂野的疯子,释放内在的能量。这种内在能量似乎也可看作他音乐的特点。
萨洛宁的作曲之路二十年来,能看出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早期写的大多为独奏器乐、室内乐合奏,而90年代以后,更多转向大乐队作品。其中的原因是外部的,萨洛宁逐渐成了知名指挥,那么手头拥有了一流乐团的资源可供他调动,委约方也愿意向他委约大乐队作品,顺便邀他来指挥首演,一举两得。他早年一些作品还有新浪漫主义的主调音乐风格,很快就采纳了更多元的现代音乐元素,美国的简约派,梅西安、贝利奥、斯特拉文斯基都强烈地影响过他。在这张唱片中首录的三个作品上,萨洛宁音乐的和声、织体和音色有着一听便能识辨的特征。虽然运用了简约派重复单元的手法,但音乐进行的紧张动力感、乐队音色的丰富华丽,又不是“静态”的简约派能简单归纳的。萨洛宁的音乐听起来并不像那种极其理性枯燥的现代音乐,而是筋肉饱满,很有形象的元素在里面,甚至具有一些电影配乐的感觉。这和作曲家秉承的理念有关,萨洛宁向来否认音乐表现是完全抽象的,他认为音乐具有形象,具有语言,简单地说,音乐表现就是身体表现的一种。
常年在外漂泊,芬兰人萨洛宁深切感受到异体被主体接纳、吸收、或者是排斥、消灭。他01年创作三乐章乐队作品《异体》(Foreign bodies),诉说的就是他切身体会到的身体感觉。所以第一乐章,就叫做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外来异体和主体猛烈撞击后,产生的骚动、抗拒和晕眩。
萨洛宁在01年的作品《异体》中,表达的是异体被主体排斥或同化的“身体感觉”,那么02年的《失眠》(insomnia)则表达了游离客体的焦虑。
在洛杉矶的十三年里,萨洛宁被一种特殊的乡愁之情所困扰:他很喜欢洛杉矶那种生机勃勃的欢快节奏,但有时又会觉得身处异邦,自己来自北方,性格内向,和自信满满的加利福尼亚人格格不入。但自从他成名之后,每年,萨洛宁客居异地的时间远远高于故乡,时间一长,他发现,哪里都不是故乡,人就像失去了根,而同时,很多地方又给予类似故乡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很像托马斯•曼笔下的小说主人公Tonio Kröger,故乡在德国北方,内心渴望的是温暖美丽的意大利,而最后,面临抉择时,他又选择回到了北方。这种两极化的漂泊感受,大大刺激了作曲家的创造力。
同时,《失眠》也和作曲家2000年从指挥舞台上隐退一年的决定有关,萨洛宁奋斗了二十年之后,对指挥这一身份产生认同危机,他说,在决定之前无数的不眠之夜里,他自问,我为何还要在指挥台上浪费时间?创造性冲动的压抑令他断然决定,暂停指挥,专心思索和作曲,完成身份的转变。《失眠》可以说是萨洛宁对自身危机阶段的回顾。
从乐队演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惊人的炫技作品。整个大乐队几乎以全部的能量像过山车一样,奔驰着完成全曲,惊惶不安的音调从一开始就出现,被机械进行的节奏无情地追逐着。这是萨洛宁所有音乐的基本母题,加上他对乐队炫技的迷恋,构成萨洛宁音乐的动力来源。惊惶的追逐在最后五分钟止住了脚步,主人公似乎丧失了对时间的感觉,沉沉坠入了另一个空间。
2003年,洛杉矶爱乐拥有了世界上最新最顶尖的音乐厅,他们的全新主场,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由迪斯尼公司出资修建。萨洛宁已经在这个“天使之城”担任音乐指导长达十三年,率团入驻迪斯尼音乐厅,标志着洛杉矶成为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古典音乐中心。
专辑的主打曲目,作于04年的新作,《扬帆》(wing on wing),就是为新音乐厅的开幕演出而作。《异体》和《失眠》具有形象化特征,而《扬帆》的音流听起来很像德彪西的《大海》,有印象主义的味道。它的配置新颖,大乐队、两个来自芬兰的女高音,加上合唱团的念白,人声完全当作乐器来使用,要么是无词的吟唱,要么是没有连贯意义的只言片语,譬如“梦、联系、回到原点……”预录磁带中,还混入了洛杉矶海域特有的平鳍美洲雄蟾鱼(Plainfin Midshipman)觅偶时发出的古怪吼声,听起来像是外太空的生物。音乐一方面没有失去萨洛宁一贯的充沛动力,另一方面,乐队营造的虚幻音响与梦呓一般的喃喃,使音乐蒙上一层科幻色彩,像在太空中的失重飘浮感。气氛正契合迪斯尼音乐厅建筑的未来风格。设计师Frank Gehry放置在音乐厅前的雕像是一艘启航的帆船,正鼓帆击浪做一百八十度的调头,名为wing on wing。《扬帆》即得名于此,对展开艺术新航程的萨洛宁而言,恰如其分。
连续聆听《异体》(2001)、《失眠》(2002)和《扬帆》(2004)这三件作品,我们会发现在萨洛宁的音乐语汇中,“身体”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其中,身体对世界、对物质的体验和反应,始终是作曲家关注的焦点,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沟通听众的非凡能力,绝非排斥观众的hardcore vanguard。萨洛宁在98年接受芬兰赫尔辛基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已经逐渐从欧洲战后现代主义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正是这种焦虑,曾导致了音乐形态的突变,激进的实验手法脱离了听众。而如今,走向新世纪,隧道的尽头已经看到了曙光,作曲家们又重新找到了新的力量,而他努力要置身其间,投入这个潮流,告别教条,寻回自由。
他回忆起当初恩师劳塔瓦拉的告诫,他对热衷于达姆施塔特死硬先锋派的弟子说:“那些教条和规则是疯狂的,你不需要这些,音乐也不需要这些。”
环球在0405年签了不少新的艺术家,其中很令人吃惊的,是萨洛宁从索尼唱片转签入DG唱片,这位浪尖人物转入环球,怕是和索尼唱片录制里盖蒂交响作品全集的计划搁浅有关。他刚签约环球,连续推出了数张唱片,和格丽茂合作的《信经》、2021系列中的尹伊桑与布列兹。其中意义最重大的,莫过于他自己的作品专辑,wing on wing,《扬帆》。三部创作于二十一世纪的乐队作品,都是他千年之交修整后的成果,墨迹未干,就首度录音,环球唱片中,怕只有像皮埃尔•布列兹等级的人物才能享有如此待遇,给予今年四十七岁的萨洛宁,无怪乎他会转签环球。
萨洛宁早年有神童之名,1973年,作为一名圆号学生,进入芬兰最高音乐学府——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像一个奇迹男孩,特立独行,组织同好,成立了一个叫做“大开耳界”的学社,专演新音乐。作曲老师是芬兰极有威望的作曲家劳塔瓦拉。
萨洛宁国际声誉的开始,应该是在他毕业后第六年,29岁,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三交响曲,评论口碑极佳,由此受到大乐团瞩目,被视为未来的指挥明星。第二年,萨洛宁指挥洛杉矶爱乐,首演美国。八年之后,1992年,洛杉矶爱乐乐团聘请他为音乐总监。到今年已经是13个年头了,萨洛宁在这十三年里展现的才华和能量,使他在当今中生代指挥家与作曲家群落,也就是五十岁上下的那一代音乐家中,非常引人注目,他才华横溢、勤奋、且有创意。
洛杉矶爱乐的曲目很有挑战性,注重当代作品,音乐季上座率不断攀升,最重要的是,听众年龄段在逐步年轻化。萨洛宁的音乐会曲目战略是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有二十世纪公认的经典,已被公众广泛接受,譬如德彪西、马勒、斯特拉文斯基,西贝柳斯;和他们在节目单上平列的,还有不常演奏的二十世纪下半叶作曲家,如里盖蒂、鲁托斯拉夫斯基、林德伯格等人;同时,穿插入一些相对保守的经典曲目,譬如贝多芬和海顿,来吸引守旧的乐迷,同时让他们也感受很少接触的现代音乐。萨洛宁的观点是:交响乐团要和年轻人保持接触,对年轻人而言,与其给他们听莫扎特和贝多芬,不如给他们听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相比前者,《春之祭》更接近年轻人常听的摇滚乐。
萨洛宁作为一个城市乐团的音乐总监,一直把自己视为古老的宫廷或城市乐长传统的继承者,从巴赫、泰勒曼到门德尔松、韦伯、尼基什、富特文格勒,这些伟大的乐长、作曲家和指挥家安心在一个地方,创立和维系城市的音乐表演艺术水准。萨洛宁认为,他那一代的指挥家更感兴趣的是在音乐艺术领域有所建树,而不仅仅是个人成就。一个音乐之邦的市民,带好一个乐团、创立一个音乐节,投入音乐教育,这比在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当煊赫一时的客席指挥要重要得多。所以萨洛宁能在洛杉矶爱乐一干就是十三年。
萨洛宁排练时效率很高,指挥手势清晰,大线条抓得很到位,他总是努力追求凸现音乐的结构。指挥时,他的幅度相当剧烈,只要有必要,他在指挥台上会像一个狂野的疯子,释放内在的能量。这种内在能量似乎也可看作他音乐的特点。
萨洛宁的作曲之路二十年来,能看出一条明显的变化轨迹,早期写的大多为独奏器乐、室内乐合奏,而90年代以后,更多转向大乐队作品。其中的原因是外部的,萨洛宁逐渐成了知名指挥,那么手头拥有了一流乐团的资源可供他调动,委约方也愿意向他委约大乐队作品,顺便邀他来指挥首演,一举两得。他早年一些作品还有新浪漫主义的主调音乐风格,很快就采纳了更多元的现代音乐元素,美国的简约派,梅西安、贝利奥、斯特拉文斯基都强烈地影响过他。在这张唱片中首录的三个作品上,萨洛宁音乐的和声、织体和音色有着一听便能识辨的特征。虽然运用了简约派重复单元的手法,但音乐进行的紧张动力感、乐队音色的丰富华丽,又不是“静态”的简约派能简单归纳的。萨洛宁的音乐听起来并不像那种极其理性枯燥的现代音乐,而是筋肉饱满,很有形象的元素在里面,甚至具有一些电影配乐的感觉。这和作曲家秉承的理念有关,萨洛宁向来否认音乐表现是完全抽象的,他认为音乐具有形象,具有语言,简单地说,音乐表现就是身体表现的一种。
常年在外漂泊,芬兰人萨洛宁深切感受到异体被主体接纳、吸收、或者是排斥、消灭。他01年创作三乐章乐队作品《异体》(Foreign bodies),诉说的就是他切身体会到的身体感觉。所以第一乐章,就叫做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外来异体和主体猛烈撞击后,产生的骚动、抗拒和晕眩。
萨洛宁在01年的作品《异体》中,表达的是异体被主体排斥或同化的“身体感觉”,那么02年的《失眠》(insomnia)则表达了游离客体的焦虑。
在洛杉矶的十三年里,萨洛宁被一种特殊的乡愁之情所困扰:他很喜欢洛杉矶那种生机勃勃的欢快节奏,但有时又会觉得身处异邦,自己来自北方,性格内向,和自信满满的加利福尼亚人格格不入。但自从他成名之后,每年,萨洛宁客居异地的时间远远高于故乡,时间一长,他发现,哪里都不是故乡,人就像失去了根,而同时,很多地方又给予类似故乡的感觉。他觉得自己很像托马斯•曼笔下的小说主人公Tonio Kröger,故乡在德国北方,内心渴望的是温暖美丽的意大利,而最后,面临抉择时,他又选择回到了北方。这种两极化的漂泊感受,大大刺激了作曲家的创造力。
同时,《失眠》也和作曲家2000年从指挥舞台上隐退一年的决定有关,萨洛宁奋斗了二十年之后,对指挥这一身份产生认同危机,他说,在决定之前无数的不眠之夜里,他自问,我为何还要在指挥台上浪费时间?创造性冲动的压抑令他断然决定,暂停指挥,专心思索和作曲,完成身份的转变。《失眠》可以说是萨洛宁对自身危机阶段的回顾。
从乐队演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惊人的炫技作品。整个大乐队几乎以全部的能量像过山车一样,奔驰着完成全曲,惊惶不安的音调从一开始就出现,被机械进行的节奏无情地追逐着。这是萨洛宁所有音乐的基本母题,加上他对乐队炫技的迷恋,构成萨洛宁音乐的动力来源。惊惶的追逐在最后五分钟止住了脚步,主人公似乎丧失了对时间的感觉,沉沉坠入了另一个空间。
2003年,洛杉矶爱乐拥有了世界上最新最顶尖的音乐厅,他们的全新主场,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由迪斯尼公司出资修建。萨洛宁已经在这个“天使之城”担任音乐指导长达十三年,率团入驻迪斯尼音乐厅,标志着洛杉矶成为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古典音乐中心。
专辑的主打曲目,作于04年的新作,《扬帆》(wing on wing),就是为新音乐厅的开幕演出而作。《异体》和《失眠》具有形象化特征,而《扬帆》的音流听起来很像德彪西的《大海》,有印象主义的味道。它的配置新颖,大乐队、两个来自芬兰的女高音,加上合唱团的念白,人声完全当作乐器来使用,要么是无词的吟唱,要么是没有连贯意义的只言片语,譬如“梦、联系、回到原点……”预录磁带中,还混入了洛杉矶海域特有的平鳍美洲雄蟾鱼(Plainfin Midshipman)觅偶时发出的古怪吼声,听起来像是外太空的生物。音乐一方面没有失去萨洛宁一贯的充沛动力,另一方面,乐队营造的虚幻音响与梦呓一般的喃喃,使音乐蒙上一层科幻色彩,像在太空中的失重飘浮感。气氛正契合迪斯尼音乐厅建筑的未来风格。设计师Frank Gehry放置在音乐厅前的雕像是一艘启航的帆船,正鼓帆击浪做一百八十度的调头,名为wing on wing。《扬帆》即得名于此,对展开艺术新航程的萨洛宁而言,恰如其分。
连续聆听《异体》(2001)、《失眠》(2002)和《扬帆》(2004)这三件作品,我们会发现在萨洛宁的音乐语汇中,“身体”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其中,身体对世界、对物质的体验和反应,始终是作曲家关注的焦点,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他的音乐具有沟通听众的非凡能力,绝非排斥观众的hardcore vanguard。萨洛宁在98年接受芬兰赫尔辛基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已经逐渐从欧洲战后现代主义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正是这种焦虑,曾导致了音乐形态的突变,激进的实验手法脱离了听众。而如今,走向新世纪,隧道的尽头已经看到了曙光,作曲家们又重新找到了新的力量,而他努力要置身其间,投入这个潮流,告别教条,寻回自由。
他回忆起当初恩师劳塔瓦拉的告诫,他对热衷于达姆施塔特死硬先锋派的弟子说:“那些教条和规则是疯狂的,你不需要这些,音乐也不需要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