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现代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世界
来自捷克布尔诺的年轻次女高音玛格德莱娜·考杰娜(Magdalena Kozená)和柏林爱乐首席指挥西蒙·拉特尔同居,年前成为古典界的花边新闻。不过,她在表演和录音领域,这些年中倒是成就斐然:和明可夫斯基、加德纳两位大师合作,演录了一系列巴洛克歌剧和清唱剧;与阿巴多等大师合作,在萨尔茨堡出演莫扎特歌剧,颇受瞩目;此外,她还将一批新颖的艺术歌曲曲目带给了乐迷,中欧丰富斑斓的文化背景,使歌唱家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选曲眼光,迄今为止,三款DG艺术歌曲专辑张张精彩别致。04年的艺术歌曲专辑中,选取了五位来自不同国度的作曲家,五种不同的语言,而且创作时代全部都是二十世纪前半叶,拉威尔、舒尔霍夫、肖斯塔克维奇、雷斯庇基和布里顿,五个具有不同色彩、不同主题的声乐世界。
拉威尔《三首马达加斯加歌曲》
拉威尔的钢琴和乐队作品更为人熟知,其实他还是一位声乐大师,歌唱家非常喜欢拉威尔的歌曲,她说:其中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全都恰到好处,这种工夫简直令人惊叹。拉威尔音乐的那种对气氛把握的分寸感无人能及。《三首马达加斯加歌曲》原先是写给男声的,考杰娜认为用女声演绎,丝毫不减它的魅力。伴奏乐器是长笛、大提琴和钢琴。拉威尔始终用很淡雅的声乐线,衬托长笛和大提琴这两件旋律乐器。拉威尔的幽默常常有些冷面滑稽的味道,譬如《三首马达加斯加歌曲》的最后一首《多美妙》,歌曲的大半部分都如诗如画,歌颂热带雨林那奇妙的夜晚,远处传来的音乐、还有苍白的月光。最后却是一个修辞上的突降法,“赶快去准备吃的!”
舒尔霍夫《三幅朦胧肖像》
出生于布拉格的捷克作曲家艾尔文·舒尔霍夫(Ervin Schulhoff),三首短小的德语歌曲《朦胧肖像》。舒尔霍夫的命运很悲惨,42年病死于德国集中营,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考杰娜发掘出这组小小的声乐套曲,被它的魔力迷住了,三首非常忧伤的歌曲,那与其说是捷克传统,不如说属于德国浪漫派音乐,但失去了十九世纪的梦幻特质,而带有一种面对现实的残酷感。考杰娜说,这三首歌曲让她联想起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艾贡·席勒(Egon Schiele)的肖像画,每个线条都是扭曲、像用锉刀凿出来的,画家手绘的线条和作曲家的音乐线条还真有共通之处。
肖斯塔克维奇《五首浪漫曲》
肖斯塔克维奇留下很多照片和肖像,他的眼睛始终隐藏在厚厚的镜片之后,至于在那厚厚的镜片之后,作曲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我们当然可以自由诠释,但那将是无数个不同面貌的肖斯塔克维奇。他晚年留下的《五首浪漫曲》就是一个例子,令人感到舒适的标题下面,却是一个讥讽般的副题:——对往昔的嘲讽画像。这是作曲家五十四岁时创作的,一九六零年,正是赫鲁晓夫当政的解冻期。作曲家是写给俄国著名女高音加琳娜·维什涅夫丝卡娅的,加琳娜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这一套五首曲子经常由夫妻档联袂演出,大大提高了这套作品的知名度。
考杰娜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虽然作曲家选用的诗歌来自旧俄诗人萨莎·绍尔尼,但音乐却无疑是对当时现实的嘲讽,特别是第三首,《子孙后代》,歌中唱到,我们的祖先爬出山洞,感叹说,后代会比我们过得更好,我们的父辈直起腰说,我们的子孙终会迎接到灿烂阳光。如今又要轮到我们这样说,让我们的子孙去诅咒这片黑暗,去用头撞击铁墙。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许诺全都落空后,人们对现实发出的苦笑。这是愤怒的歌曲、悲哀的音乐、黑色的幽默、再加上呆滞的抑郁。这就是当时俄罗斯人的精神状态,他们忧郁至极,同时又在这种忧郁中自我解嘲。这种情绪同样反映在五首嘲讽歌曲的最后一首《克莱采奏鸣曲》。歌词描述的是一次荒唐的艳遇,房客和洗衣女工的逢场作戏,在无聊中作乐。音乐引用了贝多芬《克莱采奏鸣曲》的引子,突然转至柴可夫斯基《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的过门,随后出现的是一个庸俗感伤的圆舞曲旋律,再插入一个寻欢作乐的主题。像拉威尔一样,肖斯塔克维奇也运用了修辞上的突降法来营造讽刺效果,不同的是,拉威尔是从诗意回到现实,而肖斯塔克维奇是从崇高跌落到低俗。影射出作曲家所处的社会已经失去了理想,陷于无可奈何的困境。
雷斯庇基《日落》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以三部罗马系列交响诗著称于世,深受德奥交响诗传统影响。而他的声乐代表作,《日落》却代表了另两个传统,声乐风格追随德彪西的歌剧《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那种带有朗诵调式的演唱方式,显然远离了普契尼为代表的意大利传统。雷斯庇基选用的诗歌也不是意大利的,而来自英国浪漫派大诗人雪莱的长诗,讲述一个年青人的生命随着落日晚霞的逝去而结束,他的爱人,伊莎贝拉没有选择自杀,也没有选择忘却,而是在漫长岁月中,默默忍受生命的销蚀,在平静中找到了最深刻的爱情。音乐非常契合长诗的浪漫意象,弦乐四重奏的伴奏带出极为厚实华美的效果。在雷斯庇基写来,这份跨越生死的浪漫爱情带有一种令人惆怅的意味。
布里顿《摇篮曲》
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歌谣:《保姆之歌》。布里顿很少给女声写独唱作品,他的大部分歌曲都献给了同性恋男友,男高音彼得·皮尔斯。一组五首《摇篮曲》是个例外,《保姆之歌》就是其中的最后一首,或许摇篮曲由女声演唱,才能唤起母亲的温柔意象。歌词取此英国十六世纪诗人约翰·菲利普的诗作。睡吧,孩子,让悲哀远离你,让上帝保佑你。
拉威尔《三首马达加斯加歌曲》
拉威尔的钢琴和乐队作品更为人熟知,其实他还是一位声乐大师,歌唱家非常喜欢拉威尔的歌曲,她说:其中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全都恰到好处,这种工夫简直令人惊叹。拉威尔音乐的那种对气氛把握的分寸感无人能及。《三首马达加斯加歌曲》原先是写给男声的,考杰娜认为用女声演绎,丝毫不减它的魅力。伴奏乐器是长笛、大提琴和钢琴。拉威尔始终用很淡雅的声乐线,衬托长笛和大提琴这两件旋律乐器。拉威尔的幽默常常有些冷面滑稽的味道,譬如《三首马达加斯加歌曲》的最后一首《多美妙》,歌曲的大半部分都如诗如画,歌颂热带雨林那奇妙的夜晚,远处传来的音乐、还有苍白的月光。最后却是一个修辞上的突降法,“赶快去准备吃的!”
舒尔霍夫《三幅朦胧肖像》
出生于布拉格的捷克作曲家艾尔文·舒尔霍夫(Ervin Schulhoff),三首短小的德语歌曲《朦胧肖像》。舒尔霍夫的命运很悲惨,42年病死于德国集中营,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考杰娜发掘出这组小小的声乐套曲,被它的魔力迷住了,三首非常忧伤的歌曲,那与其说是捷克传统,不如说属于德国浪漫派音乐,但失去了十九世纪的梦幻特质,而带有一种面对现实的残酷感。考杰娜说,这三首歌曲让她联想起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艾贡·席勒(Egon Schiele)的肖像画,每个线条都是扭曲、像用锉刀凿出来的,画家手绘的线条和作曲家的音乐线条还真有共通之处。
肖斯塔克维奇《五首浪漫曲》
肖斯塔克维奇留下很多照片和肖像,他的眼睛始终隐藏在厚厚的镜片之后,至于在那厚厚的镜片之后,作曲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我们当然可以自由诠释,但那将是无数个不同面貌的肖斯塔克维奇。他晚年留下的《五首浪漫曲》就是一个例子,令人感到舒适的标题下面,却是一个讥讽般的副题:——对往昔的嘲讽画像。这是作曲家五十四岁时创作的,一九六零年,正是赫鲁晓夫当政的解冻期。作曲家是写给俄国著名女高音加琳娜·维什涅夫丝卡娅的,加琳娜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妻子,这一套五首曲子经常由夫妻档联袂演出,大大提高了这套作品的知名度。
考杰娜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虽然作曲家选用的诗歌来自旧俄诗人萨莎·绍尔尼,但音乐却无疑是对当时现实的嘲讽,特别是第三首,《子孙后代》,歌中唱到,我们的祖先爬出山洞,感叹说,后代会比我们过得更好,我们的父辈直起腰说,我们的子孙终会迎接到灿烂阳光。如今又要轮到我们这样说,让我们的子孙去诅咒这片黑暗,去用头撞击铁墙。
一次次希望、一次次许诺全都落空后,人们对现实发出的苦笑。这是愤怒的歌曲、悲哀的音乐、黑色的幽默、再加上呆滞的抑郁。这就是当时俄罗斯人的精神状态,他们忧郁至极,同时又在这种忧郁中自我解嘲。这种情绪同样反映在五首嘲讽歌曲的最后一首《克莱采奏鸣曲》。歌词描述的是一次荒唐的艳遇,房客和洗衣女工的逢场作戏,在无聊中作乐。音乐引用了贝多芬《克莱采奏鸣曲》的引子,突然转至柴可夫斯基《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的过门,随后出现的是一个庸俗感伤的圆舞曲旋律,再插入一个寻欢作乐的主题。像拉威尔一样,肖斯塔克维奇也运用了修辞上的突降法来营造讽刺效果,不同的是,拉威尔是从诗意回到现实,而肖斯塔克维奇是从崇高跌落到低俗。影射出作曲家所处的社会已经失去了理想,陷于无可奈何的困境。
雷斯庇基《日落》
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以三部罗马系列交响诗著称于世,深受德奥交响诗传统影响。而他的声乐代表作,《日落》却代表了另两个传统,声乐风格追随德彪西的歌剧《佩莉亚斯与梅丽桑德》,那种带有朗诵调式的演唱方式,显然远离了普契尼为代表的意大利传统。雷斯庇基选用的诗歌也不是意大利的,而来自英国浪漫派大诗人雪莱的长诗,讲述一个年青人的生命随着落日晚霞的逝去而结束,他的爱人,伊莎贝拉没有选择自杀,也没有选择忘却,而是在漫长岁月中,默默忍受生命的销蚀,在平静中找到了最深刻的爱情。音乐非常契合长诗的浪漫意象,弦乐四重奏的伴奏带出极为厚实华美的效果。在雷斯庇基写来,这份跨越生死的浪漫爱情带有一种令人惆怅的意味。
布里顿《摇篮曲》
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歌谣:《保姆之歌》。布里顿很少给女声写独唱作品,他的大部分歌曲都献给了同性恋男友,男高音彼得·皮尔斯。一组五首《摇篮曲》是个例外,《保姆之歌》就是其中的最后一首,或许摇篮曲由女声演唱,才能唤起母亲的温柔意象。歌词取此英国十六世纪诗人约翰·菲利普的诗作。睡吧,孩子,让悲哀远离你,让上帝保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