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共聚玫瑰园

很久没有写新专辑了。
除了私生活的紧迫感,也是因为感知到华语市场很久没有产出一张值得用流水账文字记录的唱片。在这个单曲先行的时代里,否决一张唱片可以很真情实感,但也可以很迅捷。
这种迅捷是我对于《太空人》一开始最为原始的情感。
我无法否认,过去的一年,我一而再再而三感觉到吴青峰在表达欲上的“平庸”:你曾经以为,他的单飞一定会是让这个圈子有些新风气、新体验的。可是后来他选择不停游走于大众青睐的“普适性”情感,风气形成了,成了无数年轻人们口种的“葛格”,但关于作品的探讨似乎一下子困在“烟火气”的疲倦里。
我不是“打粉”,也不是“葛格”粉,所以我对这一切感到冷漠。翻看歌单的第一次,我甚至把《线的记忆》看成《钱的记忆》。
我承认我是印象流当先的唯心主义者,但是我比急于“讲点什么”的表达型患者显得更有耐心一些。拉通专辑听了两次,本着对于概念的思考,我对于这个时代的吴青峰总算多了一些无关痛痒的理解。
小王子说,“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可以看到,我的玫瑰在那里。”
这是我对于《太空人》最为直接的听感提取。它用12首歌种下这样矜贵又难忘的“玫瑰”,在一个“密度、气压”都有些奇妙的太空里存放着,而听者就像是无数颠沛流离的太空人,等待着一个“”太空站”可以停靠。
整张专辑以一首《译梦机》开始,算是以“入梦”巧妙切入了概念的起点。泛滥着荒诞气味与发霉琐事的生活【狂潮】令人想到逃离,于是选择以半梦半醒的方式对抗日常的“”恶趣味”。【梦】是神游太空的基础,【醒】则是情绪挥发的源头。
《译梦机》之后,《回音收集员》迅速对听感做了衔接,两首歌靠着制作的统筹,较为成功的用旁白与唱腔鼓动出两种空间的“沟通",错落有致的编排营造出梦境与实际的戏剧冲突。《译梦机》是以“我”入手,写太空人的主视觉。而《回音收集员》则是一张“邀请函”,收集所有散乱人间的“太空人”足迹。一来一回,专辑的开场氛围一览无余。
紧接着的《巴别塔庆典》,是属于“太空人”们的愉悦共聚。整首歌以“写实”作为叙述重点,把人间众生相的偏见愚昧编进一场没有界限的庆典场合。一方面写社会当下的疤痕,一方面表现出作品想要抒发的“包容心”。依然是对概念做了推动,当然这种演绎逻辑的吴青峰,我个人不感冒就是了。
“庆典”过后,就迎来《太空人》的孤单作别。以单曲形式来观摩《太空人》的前奏,脱落感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放在专辑之中,前奏更像是一场“庆典”的收尾,各自散去,“回到陆地”。整首作品的主歌部份写了轮回与相聚的缘分,也写了关于被人间“侵占”后的勇气,“或许我们会再相遇,当你鼓起勇气飞行”,我会着迷于这样言简意赅的祝愿,正如着迷于那年服兵役归来的林宥嘉。
《太空人》后的《伤风》,算是唱片场口的分界线。整首歌都像是站在旁观角度的上帝视角,俯视人间病态的罪恶纤维。这首作品算是对于这一年来各类言论的表态。以作品反击已然不是新鲜事,不过关于人类“缩水,蒸发”的表述依然很生动。反正恶言相向的你我,最后都只是一罐子尘土,争论与战火其实已经没有意义。
《伤风》之后,《失忆镇》的“末日”气味是本张我比较“买单”的一首。无数的发问与陈迹的记忆点模糊让我想起卢巧音的《敌托邦的拾荒姑娘》,如果星球某天划上休止符,文字、物件、时间都不再确切,那个时代还留存下来的“失忆镇”,会装载怎样的思绪包袱呢,一切都未知而恐惧。
《失忆镇》后的《太空》,更像是在破碎“太空”拾捡过往的“追忆”。一首意义举足轻重的作品,放在这个位置,除了形成对于“失忆”的恢复,更多是一份怅然若失的【珍重】。这会是这张专辑最讨人喜爱的一首,除了跟苏打绿产生的联系。更多的,在对于当下“应景”的抒情之外,还有写给未知路途独行的无畏。字里行间都堆砌着“成长”。
之后《水仙花之死》关于《太空》的衔接体现在剥皮拆骨的自我对话。因为“航行太空,心太空,是你在怂恿”,所以“回到新生活,别在寻找【我】”,不回头的前进,重新的活着孕育新生命,告别【水仙花】冗长又沉重的情感负担,归宿在肿痛又崭新的世界观。
然后是《男孩庄周》,填词最显跳脱的一首。先以“脱胎”承接《水仙花之死》的概念,再以高姿态写“庄周男孩”在时代对立面的“佛系”与“欢悦”。听感魔性的一首,算是增添了专辑风格多面体的观感。
《男孩庄周》之后的《太空船》,颇有些“庄周梦蝶”的诗意与想象力。依然是对于“继续游戏”的用意,氛围的连贯性在作品得到延续。两首歌的交集,使得作品后半段的去向感官明确。
《太空船》之后,《钱的记忆》(好吧,线的记忆),就像是返璞归真的“复原”。事件因为情感才立体,记忆因为有了人物的润色才成了“回忆”。我会认为这是献礼歌迷的作品,峰姐虽然一向讲话刻薄,但在他个人专辑的收尾,还是想致谢“相遇”的伟大。线条的相交或许是必然,但“空间感”来自每条线条的编织,虽然天气总不似预期,但一切风景都来之不易。
专辑的末尾,《outsider》,对仗工整的收尾呼应。因为一些私人缘故,对于那段漫长的念白个人真的无限代入。故事最后用“谢谢你等我,我回家了”来做ending实在是直入心肺。以这样丰盛的自白来总结第一张的“太空之旅”,某种程度,也称得上是“完美落地”。
总体而言,在经历过去数月的“社会聚焦”之后,吴青峰依然保持着对于音乐最纯粹的“创作念想”。他靠着真挚的人文思考与艺术嗅觉,最终构思出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听感畅游”。
我对铺陈着解释与自我开脱的“xx字小作文”没有求知欲,我觉得那种文字游戏是花哨而无趣的【障眼法】,但我知道音乐得诚意不会骗人。当下的这个他,依然是交的出姓名得歌手吴青峰。
思来想去,既然男歌这几年这么萎,那么明年就指望你“高潮”好惹。
同时@林宥嘉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