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走向崇高
我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切利迷,在我眼中切利指挥的作品是综合满意度最高的,比如老柴的第五第六吧,绝非是独树一帜就可以打发的,那么些其他版本听不出的细节,足以使听众彻底改变对许多段落、甚至整部作品的看法与认识。
他的老柴脱离了以往单纯的"美",恰好能他的音乐理念:"美"只是音乐的诱饵,音乐真正关乎的是"真"。如果说穆拉温斯基用粗野的音色和凶猛阳刚的处理改变了人们对老柴多愁善感、哭天喊地的印象,但老柴的细腻圆润多愁善感则稍感遗憾,如果说卡拉扬用精细的打磨表现出细腻圆润和极致的唯美,但老柴的悲与绝望如何由来,如何散去又似乎缺乏更深层的挖掘(自然只是我的主观印象,而且记忆不全,很可能是谬论)。
切利的个性在于清晰但又无误的展现出老柴和声与各种乐器运用的高妙(这也只是臆造的感觉,我在这方面半窍不通),整体音色似乎给人有"梦里花落"的之感,另一方面,切利的戏剧性(在他的贝多芬也是),并不在于其他版本的动态、音量、速度上的对比与变化,而在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种情绪酝酿与堆砌的过程,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体现一切细节的同时稳步推进发展出强烈惊人的戏剧效果,这大概又和布鲁克纳多少有点关系吧。如果再往"玄"一点的层次说(现在有的人就特别霸道的反对人们去体会音乐的内涵,似乎千锤百炼的自己听不出什么内涵就等于音乐没有内涵,我觉得文学、美术和音乐作品都有其内涵。用马哲知识说就是内与外的对立统一,要是对"形而上"的内涵方面一味抹煞的话,那么音乐和美术作品只剩下声色刺激了。同时他们抱着这样一种观点:凡是有名气的大师,都比我们任何普通爱乐者高明百倍,因为人家是靠这吃饭的。这个问题也懒得多争了:要是只有不断创作自己作品的高产作家才有资格批评其他作家作品的话,那么"文艺批评"这个词语可以消失。),切利的老柴,其绝望带有一种崇高的、经过净化的"本真"(原谅我借用这个词语)感,或者说是一种超脱后的忧郁感。没有声嘶力竭或者歇斯底里,也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与矫情做作,但是仍然惊心动魄,仍然悲从中来,令人错愕之余,免不了惆怅喟叹。
他的老柴脱离了以往单纯的"美",恰好能他的音乐理念:"美"只是音乐的诱饵,音乐真正关乎的是"真"。如果说穆拉温斯基用粗野的音色和凶猛阳刚的处理改变了人们对老柴多愁善感、哭天喊地的印象,但老柴的细腻圆润多愁善感则稍感遗憾,如果说卡拉扬用精细的打磨表现出细腻圆润和极致的唯美,但老柴的悲与绝望如何由来,如何散去又似乎缺乏更深层的挖掘(自然只是我的主观印象,而且记忆不全,很可能是谬论)。
切利的个性在于清晰但又无误的展现出老柴和声与各种乐器运用的高妙(这也只是臆造的感觉,我在这方面半窍不通),整体音色似乎给人有"梦里花落"的之感,另一方面,切利的戏剧性(在他的贝多芬也是),并不在于其他版本的动态、音量、速度上的对比与变化,而在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种情绪酝酿与堆砌的过程,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体现一切细节的同时稳步推进发展出强烈惊人的戏剧效果,这大概又和布鲁克纳多少有点关系吧。如果再往"玄"一点的层次说(现在有的人就特别霸道的反对人们去体会音乐的内涵,似乎千锤百炼的自己听不出什么内涵就等于音乐没有内涵,我觉得文学、美术和音乐作品都有其内涵。用马哲知识说就是内与外的对立统一,要是对"形而上"的内涵方面一味抹煞的话,那么音乐和美术作品只剩下声色刺激了。同时他们抱着这样一种观点:凡是有名气的大师,都比我们任何普通爱乐者高明百倍,因为人家是靠这吃饭的。这个问题也懒得多争了:要是只有不断创作自己作品的高产作家才有资格批评其他作家作品的话,那么"文艺批评"这个词语可以消失。),切利的老柴,其绝望带有一种崇高的、经过净化的"本真"(原谅我借用这个词语)感,或者说是一种超脱后的忧郁感。没有声嘶力竭或者歇斯底里,也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与矫情做作,但是仍然惊心动魄,仍然悲从中来,令人错愕之余,免不了惆怅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