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开始,回归爱的力量
Lover
作为Taylor Swift新阶段的开始
在《Lover》发行的当下,梳理Taylor Swift的音乐脉络,会发现她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循环,以三张专辑为单位。
首张同名专辑出道,《Fearless》打下江山拿下格莱美,《Speak Now》延续原有风格之外暗藏着情绪上的黑暗爆发。
《Red》开始接壤流行,宛如一次重新出道。《1989》再度达到市场口碑巅峰拿下格莱美,《reputation》再次直面负面能量的表达。
到了《Lover》,离开原公司的她再一次站在了形同出道的十字路口。
《1989》之后,她在全球的人气如日中天。《reputation》发行时,虽然声势依旧未减,却暗藏着危机——她之前在流行艺术上的成功,靠的是探讨恋爱与生活中的普世共鸣。而《reputation》时期,遍体伤痕的她诚恳地分享着深处黑暗中的内心历程,尽管加深了她与歌迷群体的情感连接与凝聚力, 但对于更广泛的大众而言,Taylor Swift似乎不那么像个普世流行巨星了——因为要完全听懂她的表达,开始有了门槛。如果不了解她之前遭受的舆论重压,听《Look What You Made Me Do》可能感触未必见得有多深。
流行音乐市场是有滞后效应的——歌手上一张专辑的口碑会大幅影响下一张专辑的销量。《1989》的好口碑为《reputation》做好了背书,使《reputation》依旧声势浩大。但也正因如此,她在《reputation》后的下一步至关重要——如果她继续关注只有特定歌迷群体才能了解的自我表露,而忽略身为流行巨星普适性的一面,很可能就会开始逐渐下坡——因为特定歌迷群体在没有可观新生力量加入的情况下,会持续萎缩。只有不断攻城掠地,才能持续巅峰。
从《Lover》先行曲的发布顺序就能看出,Taylor Swift比谁都清楚这一点。
Lover
先行单曲的发行策略
在专辑推出前,《Lover》发行了四首先行单曲,《ME!》、《You Need To Calm Down》、《The Archer》、《Lover》。
《ME!》和《You Need To Calm Down》都是面向大众圈子的表态。《ME!》用流行到不能再流行、明媚到不能再明媚的姿态宣告pop queen is back,黑暗不再,在MV的开始,代表黑暗面的蛇变成了彩色的蝴蝶。《You Need To Calm Down》则有三重意义——一是曲风上加强这个era的流行姿态,二是从标题到歌词都再次宣布告别《reputation》时期的愤怒走向calm down,三是表达对边缘人群的关怀呼吁更为普遍的现实关怀,以和Katy Perry的和解传扬love & peace的普世价值。
两单定调后,《The Archer》展露内心脆弱面的同时,带出Jack Antonoff的制作风格,暗示专辑在声音元素上偏向80s合成器的特质。到了标题曲《Lover》,一首一身经典气息的优雅复古华尔兹+doo-wop浪漫暴击。
四支先行后,专辑整体已经呼之欲出——在态度上贴近流行,在叙事上兼顾普世共鸣与个人叙事(就像她最擅长的那样),在音乐上,一边回归乡村时期的简约深长,一边继续拓展流行时期的80s流行路线。《Lover》作为专辑,是她前两个时期的综合。
因此《Lover》的打单策略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对于Taylor Swift这样的艺人而言,先行曲最重要的作用是把专辑的信息、值得期待的点尽可能明确地呈现出来。先行曲的四首恰好如此。假如把《ME!》换成《Cruel Summer》,《Lover》作为专辑的信息传达在发行前不会这么清晰。
Lover
作为Taylor Swift的“集大成”之作
正如前所述,《Lover》是她前两个时期的综合——换句话说,也就是她的生涯综合。对她而言,她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把一片片自我的拼图在专辑中黏合起来,变成一个光滑的整体。
从概念上来说,专辑名“lover”就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表达“被爱的人”,也可以表达“正在爱的人”。在爱中的自我和他者,在“Lover”这个词中,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都成了“爱”这面镜子映出的事物、过程、经历。这是“lover”可以引申出的意涵,专辑也因这个意味深长的概念而具备了文本上的合理性——所有的议题,都因爱引发。
专辑在排布上则没有太过于明显的“段落”感,基本是采用快慢相间的听感flow来安排曲目。但18首的体量在听感上很容易陷于疲乏,因此Taylor Swift把最精彩、情感刺激最强烈的曲目隔开,在最重要的首尾相对密集,使专辑整体一直能在印象上处于不间断的亮点之中。
个人相对比较喜欢的曲目是《Cruel Summer》、《Lover》、《Soon You’ll Get Better》、《It’s Nice To Have A Friend》、《Daylight》。当然,这也得益于专辑基本没有低于6分的曲目,所以整张听感非常流畅(即便很多人讨厌的《ME!》我觉得在专辑中听水准也是在线的,对活跃后半段的气氛很有帮助)。
开场曲《I Forgot That You Existed》很重要,可以视为与reputation时代做了彻底的诀别(歌词中甚至半cue到了reputation,“as soon as my rep started going down”),在轻盈的合成器中,用笑声与“forgot”表达对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彻底漠视,为专辑拉开序幕。
《Cruel Summer》是专辑的第一个情绪高点,歌词也彻底宣告着“it’s new”。它是更为光明的《Getaway Car》——金灿灿的行进感,同样在bridge爆发出末路狂花般的能量,只不过它整体宛如登仙的氛围要轻盈宽广得多,专辑中毋庸置疑的一线曲目。
歌曲《Lover》在前面已经提过,一首全身经典气息的优雅复古华尔兹+doo-wop浪漫暴击,幻想了一场理想中的婚礼,从旋律到歌词都无懈可击的专辑优质抒情曲。
《Soon You’ll Get Better》与Dixie Chicks合作,是她最擅长的叙事抒情曲,写给与癌症作斗争的母亲。《It’s Nice To Have A Friend》是专辑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曲目,甚至会让人想到一些古典出身的独立音乐家,打通了其与乡村乐、教堂音乐的界限,氛围仿佛令听者身处梦境般的山水之间,衬托歌词描写的相遇之纯美。《Daylight》则用80s风格与“看见光明”的呼唤,暖融融的管乐、合成器与钢琴仿佛在描绘冲破云层的晨曦,为专辑画上了一个乐观的结尾,与开头呼应——开头告别黑暗,结尾迎来阳光。
其余曲目当然也不乏亮点。她在旋律的流畅度与编曲的打造上很少掉线。《The Man》和《I Think He Knows》都有着可圈可点的旋律,前者探讨,幻想自己如果身为男性处境是否会有所不同。歌曲在男女处境的议题上主要探讨社会地位资源上的差异,没有太过苦大仇深的切入,因此适合相对轻快的合成器流行风。后着的弹性十足的低音部分是趣味的关键。
《Miss Americana & The Heartbreak Prince》在主题上则和《Archer》一脉相承,都把生活比喻为战场,音乐制作上则让人想到《Widest Dreams》那种飘渺的复古pop气质,但又较之多了些力度。
其余曲子不作过多展开,总体水准在线。开头和结尾金曲最为密集,中段看似稍弱,但在五光十色的80s流行的愉悦气息中,也没有什么可以苛责的地方。
Lover
总结
正如前面所说的,《Lover》是Taylor Swift新阶段的开始。她在此将乡村时期那个叙事细腻的自己,与流行乐时期那个为青春、美国梦呼喊的自己集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Taylor Swift。有趣的是,对比《Red》时期,似乎又是一个轮回,只是《Red》是从乡村乐探头望向流行,而《Lover》则是在流行玩了一圈之后,找回了过去的自己。如今无论流行也好,乡村也好,在她体内都拥有了更为成熟的表达。
对她而言,《It’s Nice To Have A Friend》之外,专辑中没有太多新鲜的曲风,除了部分合成器音色用得更“现代”了一点之外,其余都在可预想范围内。《Lover》的要义不是创新,恰恰是为了集合过往功力,稳住她的音乐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她没有选择去做一张独立叙事主线的专辑,而是以“lover”为母题,拾起散落的生活碎片,使专辑在不同角度的照耀下,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样貌,描绘她在自我疗愈之后走向丰富的情感释放与表达。我们依然能听见心碎,但最终这一切都是短暂的闪现,终将走向光明,以lover之名得到救赎。
这或许未必是她最好的专辑,但一定是她感染力最强的专辑。从歌中能直白地听到她如今的乐观与晴朗。她旺盛的表达欲与歌曲中溢出的热忱,让人不得不相信,她正处在创作者的最佳状态中。这就是“lover”——用18首歌证明爱的力量。
推荐曲
Cruel Summer
Lover
Soon You’ll Get Better
It’s Nice To Have A Friend
Daylight
THE END
感谢关注
作者:木一
编辑: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