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最珍贵的特质开始迷失在符号营造中
若有人问我,Taylor Swift的音乐好在哪里,除了悦耳旋律和优秀制作以外,我想是她音乐中数不尽的、可以还原到生活画面的点点细节。的确,Taylor从来没有依靠过华丽的辞藻,但她就是能用最简单的描述精确地捕捉恋爱中细腻的画面,being relatable是她留住无数铁粉的最根本原因。距离rep宣告Old Taylor终结已经两年,New Taylor在寻找一个新的立足点,也就是在如今乐坛,Taylor的形象需要在哪个角度站稳。Beyonce摇起黑人和女权大旗,Lady GaGa早已是queer群体的mother monster,Katy Perry尝试却不成功地挥了几手“女拳”,Billie Eilish立稳了叛逆少女的脚跟,Lorde则是当起了新时代青年的代言人。在这样的环境下,Taylor也需要巩固自己的fanbase,需要给自己找准那个立得住的形象。所以当两首单曲以及专辑名释出,这次的概念很明确,延续love trumps hate的社会议题,加上粉色的糖衣包装,号召大家用爱包容各个群体,珍惜身边人。所以单从专辑概念的包装上,课题是宏大的。
在详细谈立意之前,还是简单说一说制作和vocal方面。
我从来不会为TS的制作感到担心,换句话说,以她拥有的资源,在制作上很难出什么大的差错,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的调性。其实专辑歌曲的制作还是颇有亮点,Lover同名曲的甜蜜朦胧氛围,The Archer如丘比特背着箭矢在云中飞舞,The Man中颇为macho的反讽,还有Afterglow与Daylight对光线强弱变化的掌控。然而在Death By A Thousand Cuts和It's Nice To Have A Friend等歌曲中,也让人不禁质问,这是Taylor想要表达的氛围效果吗。总的来说,制作依然优秀,整体性较强,沉浸在专辑封面一般紫粉色的恋爱云雾中,但相比Taylor前几张的音乐,制作为表达的服务功能减弱很大,部分歌曲出现制作与歌曲本身脱节的问题,至于这是制作的问题,还是写作丰满度下降,也就仁者见仁了。
关于vocal,其实也没有人对Taylor的声音表现有太多期待了,一直是她唱得够自己用就可以,不过我实在要指出,这张专辑混音做的太不合我口味,失真严重,Taylor的声音并不难听,虽然白嗓的情况在进军流行后越来越明显,但是这样过度的声音修饰,已经破坏了她嗓音本身的美感。这张专辑相对上张,好在很少去硬碰硬强上自己不舒适的音区,但语气的表达上,很可惜,我个人认为却是更退步了,尤其I Think He Knows这样的歌曲,副歌音色实在是让人无法入耳。
旋律同样是见仁见智,至少这张的旋律比rep更加audience friendly,Taylor的创作到了这个阶段,令人惊艳的旋律这张可以说是不存在,能保持大部分悦耳实属不易,也不必太过苛责旋律的平淡了。重点还是谈立意和写作。
如果梳理专辑的逻辑线,大概有三类:与热恋爱人的点滴、对情路的总结、以及对社会部分现象的窥视。
与爱人的情感生活是专辑的情感主线,视角大概有两种,甜蜜热恋(Cruel Summer, Lover, I Think He Knows, Paper Rings, London Boy),以及担心失去眼前的美好感情(Miss Americana, Cornelia Street, False God)。向来单纯写感情甜蜜的歌曲难以出新意,我认为这部分的写作是有欠缺的,Taylor并没有向往前一样用充足的细节捕捉来充实画面,大部分时间只是交代出两人相爱的状态,不过同名曲Lover是词作十分突出的一首,无论是twenty seconds or twenty years的疑问同时写出爱情的静态和动态(此刻为他着迷发呆/相处几年互相了解和成长似乎走过人生岁月),还是Every guitar string scar on my hand这样个人特性明显的描述,都让这首Lover成为全专最emotional的highlight之一。而另一个角度则表达了她小心翼翼将爱捧在手心,生怕不翼而飞的担忧,Cornelia Street是两人相遇和有着太多的地方,若是以后终要分离,怕是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这条街。虽然整体的写作相比平淡一些,但至少Taylor还是分享了一些隐秘的私人情感。既然专辑定名为Lover,在这条情感线里,Joe Alwyn一个人是贯穿的,所以有一个问题需要被解答,也就是Joe的形象是什么?如果你试着在这张专辑里寻求蛛丝马迹,我怕是要很遗憾的说,Taylor的写作并没有触碰到Joe的个人特质,这是我认为Taylor此专在写作上的第一处不足。基本上,你能看到的Joe是一个贴心的情人,Taylor就是爱得不行,但是两人究竟有过什么经历,有过哪些瞬间,你是寻不到的,唯一一点和他本人相关的,便是提过两次的dirty jokes和dirty dreams,至于发生的地点,当然是反复提及的backseat了。虽然Taylor由于自己的受众群限制不便展开这个方向,但是除此之外,Joe的形象完全无法立体。False God中自己是NYC,对方是West Village的表述,只叫人想问,他是怎样就West Village了呢?有人可能会说,那不是还有London Boy和The Heartbreak Prince吗?那么你认真看过歌词以后再回答我一句,这两首难道不是American Girl和Miss Americana?Taylor在自己身上的着墨远远多于爱人,这使得她对和Joe恋情的描写仅仅停留在英美两国的差异上,又过于广义地将自己概括为American girl,这也与她推广形象的需求相符,但实际上这个年代,还自居为美国甜心的符号,已经不是什么好用的trick了。
对情路的总结和展望(The Archer, Daylight)是我比较满意的部分,Taylor能回首自己的情感经历,用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和珍视,并且消化到新的感情中,可以说这部分让人看到了Taylor的成长。但是Afterglow的意象是不是立得住,或许相比之前dancing in the kitchen in the refridgerator light的写作,你很难想象“在晚霞边等我”这样的话是取材于生活了。
那么最后便是一直对政治闭口不谈的Taylor第一次正式对社会议题递出橄榄枝,专辑的三首大歌The Man, You Need to Calm Down, ME!,分别是对男女平权,LGBT平权,以及独立自主价值观的拥抱,甚至Miss Americana里你也可以明显地嗅出她对Trump时代的控诉。Taylor敢于讲这些不是不好,甚至对于从country音乐出身现在受众广大的她来说,敢于发声也是一件好事,然而,对于这些议题的见识,Taylor明显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恕我直言,文本上的高度都并不见得比得过Katy Perry的Chained to the Rhythm。The Man是其中相对好一些的一首,比较浅显地控诉了女性因为性别而受到的舆论压迫,倒是比隔壁"Beautiful girl with a brain"强一些,但与在女权议题上深耕多年的Bey, P!nk,Lily Allen相比,还是过于小儿科了。You Need to Calm Down则是纯粹的口号式歌曲,对于bully和homophobic的表述仿佛还存活于千禧年初,甚至远远不如Welcome to New York中一句Boys and boys and girls and girls鲜明有力。我相信很多基友们还抱着这首歌为Taylor的支持表态欣喜万分,不过和我一样,很多美国的朋友只是觉得"Girl, you're a little too late to the party",对minority的支持,如果你做不成Lady GaGa那样的先锋,现在加入也不会让人觉得这很酷了,毕竟在美国的语境下,queer文化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关于ME!,这种“spelling is FUN!”,也实在不需再多费口舌。不难看出,Taylor有表达社会议题的诉求,也有树立博爱大使符号的期盼。艺术从来离不开政治,但是歌手言政这件事情,你起步晚,或是观点落后,或是言之无物,恐怕都是日后反噬作用更严重的种子。
总的来说,Lover横向比较还算是一张过得去的专辑,而作为Taylor Swift的作品,恐怕是相对弱势的一张,无论是写作的退化还是立意的迷失上,都暴露着TS目前的困境。这也是为何最后专辑概念选取宏大的Lover来打包,它看起来依然鲜艳明丽,尝起来还是糖果的味道,不过细嚼起来,恐怕是一款泡泡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