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乡行,欲行乡

文:锐利修蕊
爱尔兰诗人叶芝最出名的一首诗,当属《当你老了》。这首诗直白到可以叫做《我爱你》,但是诗人都是含蓄的,叶芝没直接把“爱”这个字挂在嘴边,反而通过一首诗,为自己的爱恋对象传递承诺,这首短短的诗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当你老了》有无数个翻译版本,其中同样是作家的冰心翻译这部分,我觉得最对味,她把后面两句翻译为“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岁月的留痕这个形容,在我们中国文化里面实在是太美了,这首诗最传神的地方便在于此,叶芝没有直接表达他会对奉为女神的茅德·冈的爱意,转而是用第三人称写有一个人会爱她老去的容貌,事实上如果你曾留心于有才华的人,会感叹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就是如此。
《当你老了》只有念出来或者被写在情书上,但被大众广泛接受,其实要感谢一位叫赵照的音乐人,他把这首诗增添了几句,然后谱了曲在选秀节目上感动观众。但我对赵照的认识,其实要比这个早几年,2010年赵照独立发行了自己的首张专辑《大经厂》,这张如今看似实验的专辑里,由赵照一人包办词曲创作,足以称得上是“全创作专辑”。

当时我听完觉得这位不熟悉的歌手,有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他的作词方式,完全是按照写诗的韵律来的,这样的好处是更易谱曲,但是对于一首歌来说,把歌词单独拿出来还能成为一首诗,却是不容易的地方。
后来赵照有一首作品《声律启蒙》很值得一提,这首歌是赵照在古书《声律启蒙》的启发下创作完成的,他结合古代音律与中原民谣,做出全新尝试,这首作品持续发酵,至今仍在影响很多的儿童少年,是对传统经典的一种创新诠释,也是一次伟大音乐的致敬。

无独有偶,《当你老了》之后,赵照在今年推出了全新的EP《雨乡行》,包含三首歌,有意思的是,这张EP的概念在我看来继续实验到底,不同的是他加注了很多流行的元素。

说实验,其实是因为三首歌分别来自三首不同时期的诗词,有现代的《乡愁》,古代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以及间隔在两首诗中间,算是近现代诗词的《雨巷》,赵照把每首歌的第一个字拿出来,组在一起就成了这张EP的名字。看来赵照与诗词的缘分,最新延续的就是这诗词三首。
戴望舒的《雨巷》
中学时候读戴望舒的《雨巷》,是没读懂的,那时候觉得这首诗好矫情,一字一句写的都是哀怨难解的无病呻吟。后来有一次下大雨被困在一个老城,撑着伞走在青石板路上,突然想起这首诗,觉得戴望舒写的实在是好,也就理解了这首诗被解读成情诗有多冤枉。
赵照的声音非常醇厚,咬字听起来又有一点沧桑,那是一种有阅历的声音,他的声音和他的歌一样不是山高水长,但听起来非常舒服。《雨巷》可以算作是一个人的诗,因为他的诗作内容是很新的情绪,但他的遣词造句又有古诗遗风。
诗人在雨中走在一个窄窄的巷子里,他心情郁闷但又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于是只好寄托在这条悠长的巷子里,远处飘来似有还无丁香花的香味,他就幻想此刻正好有个姑娘,和他一样惆怅与孤独。赵照借用这首歌里寂寥的气质,编曲也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开头的手风琴拉远,顿觉被代入进一个潮湿的下雨天,之后用非常简单木吉他辅佐赵照磁性的嗓音。

《雨巷》里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为了方便押韵和歌唱,赵照改成了“她静默地走远了,她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这样的改动我非常喜欢,用一个“了”字隔开,反而制造了一种由近及远的过程,也让这层想象变得非常奇妙。
《雨巷》最妙的部分,就源于他的幻想,其实诗人和歌者都知道孤独和寂寞这种情绪,是无人可解的。他想想有人能懂,就宽慰了此刻自己的心情。
作为EP里的第一首歌,能瞬间让听者安静下来,也就更好的被拉进这首歌的情境里,拥有共鸣。经由他对这首歌的诠释,让这首诗染上了一层湿漉漉的雨水气息,一方面更好理解这首诗,一方面也为这首诗找到了合适的韵律,这是一首说给自己,也写给未来或许并不存在的期望。
余光中的《乡愁》
在提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之前,其实我要先说另一首,没有《乡愁》那么出名,但比《乡愁》和音乐结盟更早,也是余光中先生写的,叫《乡愁四韵》,当时台湾民歌运动正兴起,杨弦把余光中的八首诗谱曲唱了起来,其中就有这首《乡愁四韵》,后来还是新人的罗大佑看到余光中的诗,也想谱曲,特别是这首《乡愁四韵》,因为诗的内容朗朗上口,更易唱,于是他就把这首歌放在那张跨时代的专辑《之乎者也》里面,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版本。

世人都知道《乡愁》里面小小的邮票,确很少有人闻得到《乡愁四韵》里的腊梅香。这两首诗写的是一件事,我恐怕是被编到语文课本里,还是学生的孩子们所不能体会的深情,那是一种对往日时光,物件和抽象感情的一种思念,或者是一种眷恋。
回到《乡愁》,这首歌有很多人都改编过。但我特别要表扬赵照老师这次的版本,这首歌最初应该是在一档节目中,赵照和齐豫合唱演绎,当时我听到鸡皮疙瘩要掉下来。
坦白来讲这首歌很经典,几乎只要是在很多个晚会都能听到,但更多的是朗诵的版本。这首歌比不上《乡愁四韵》更加容易被唱,《乡愁》一直缺少一个合适的演绎,但我那次听过赵照的版本,就觉得这首歌找到了适合的歌者。
在这张EP里,赵照单独的版本也很好。歌的开头部分用了埙,那种悠远寂寥的声音穿透空间,立刻将这首诗的气氛抓住,之后是钢琴简单伴奏,赵照磁性的嗓音用以叙事。即使是一首很多人都听过的诗词,但赵照的演绎还是给这首歌带来了很多的新鲜,足以使听者沉醉其间。
这首歌唱的是一个思念的距离,赵照通过不同的声音感触,让这首歌诠释出时间的概念。其实很好的诗和歌,指向的都是一个无解的方向,《雨巷》是这样,《乡愁》也是这样,不管是邮票,船票,还是最后遗憾阻隔生死的坟墓,《乡愁》所述的就是人世间无法挣脱的疏离感。

在赵照的《乡愁》里,他让这份疏离来的更具体,也更深入,这是一首“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其实有一个词已经很淡漠了。因为不管是信息发送,视频通话,还是快递传送,现代运输和网络的发展,让人和人交流的距离越来越近,很多年轻人应该已经不懂“游子”这个词有多少无奈和悲哀。
但不管是信息技术再如何发展,寂寞和孤独的哀愁都是不会变得。即使便捷的交流给人一种愈发近距离的错觉,但独处异乡的感情,其实还是需要用诗歌来表达。《乡愁》是一首很严重,但又很轻巧的作品,它里面容纳的情感,是一种人类宝贵的美德。我也很开心有赵照的版本给这首诗做了一个合适的歌,也希望这首歌还能抚慰在外漂泊,很多人无处安放的心。
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
两首较为人熟知的现代诗之后,赵照选了一首宋词古典作品,进行改编。《行香子》这个词牌名相对来说比较少见,是因为它比较普世,并没有很多名篇被人记得。但这其中有几首我格外喜欢,一首相传是李清照其后整理的《行香子·天与秋光》,这首词写的很美,是一种大放和大收对比着的美。另外一首是晁补之的《行香子·同前》,这首词写得好,其中尤以后半阙的“何妨到老,常闲常醉,任功名、生事俱非。衰颜难强,拙语多迟。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让人难忘。苏轼还写过一首《行香子·述怀》算是这个词牌名中较为严谨的一首。
“行香子”给我的理解,其实是一种美好愿景的现实寄托。赵照选取的是北宋后期婉约派诗人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和前两首诗一样,都是在央视那档节目中有过的演绎。我们都知道,宋词其实都很适合谱曲吟唱,或许早期这些词也都是被诗词人吟唱记录而来的。
《行香子·树绕村庄》写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图景,秦观写得很朴实,几乎用的全都是白描的手法,而少见丰饶的词汇和修辞,一边是记叙一种“可得”的“桃花源记”,一边是诗人,或者说是唱歌的人陶醉其中的盛况。赵照唱起这首歌来怡然自得,没有前两首歌的悲伤和孤独,是一种很享受的感觉。这首歌的编曲同样用了中国元素,笛子和词的内容无比贴切,整体采用吉他伴奏,简约也很舒服。
赵照的《雨乡行》三首歌来自三首诗,都来自一档节目的灵感,但凑在一起有了新的感受。在这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里,赵照用几首作品出色的完成了对中华经典作品的全新诠释,好的作品也是经得起时代的验证,而现代同样也需要这样合适的改编,让作品能影响更多不同年龄的人。

其实整张EP听起来,会有一种“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这些依然飞入百姓家的物件,就是诗歌本身。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文化是一件每个人都在感受的东西,但是很少有人会去准确的把他们记录下来。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载体,将人类的情感寄托于不同角落,等待着被有心的,或是有缘的人发现,这是一种有共鸣的伯乐之美,赵照的这张《雨乡行》就是这样。
“雨”是时间,“乡”是目的,“行”是状态。用时间,动词,和地点将三首诗串联在一起,让这三首歌有了缘分。如果让我解读,这是一个“雨乡行,欲行乡”的EP概念,他要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来处与归处。
天大地大,人一生中所寻求的意义,少年不识,壮年外出,老来归去,不外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