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报复是美丽,最美的盛开是反击
喜欢蔡依林的第一首歌应该是《说爱你》,那会我上小学4、5年级的样子,听歌用的还是磁带和光盘。
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在老家的庙会上,我拿着攒的10元钱买了一张蔡依林的盗版专辑,回家一首一首地听,很喜欢那个会唱会跳的大眼睛姑娘。
后来,我慢慢长大,对她关注少了,偶尔通过新闻了解到,她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饱受非议。
她受攻击的点主要在于整容传闻、歌曲没有内涵等。网上开始流传她的黑图,戏称她为“淋淋”,甚至有人发展出一套“淋语”。
那时黑蔡依林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好在蔡依林硬生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挺过了那个全网黑的阶段。
她开始因为现场唱跳全开麦的强大唱功受到追捧;她把翻糖蛋糕做出了国际金奖的水平;她的歌也越来越注重自我审视与为弱势群体发声。
《玫瑰少年》就是继《不一样又怎样》之后,蔡依林又一首聚焦弱势群体的优秀作品。
这首歌的写作背景是台湾“叶永志”事件(B站传送门:AV48006267)。
主人公叶永志是一个十分体贴、善良的男孩,但只因为他女性化的举止及喜好,就被不断霸凌至死。
他真的有错吗?难道只因为不符合这个社会固有的标签化期待,就要被排挤、被伤害吗?
蔡依林在领奖时的发言振聋发聩。
“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有可能成为某种少数,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爱我身边的人,这首歌献给那些曾经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机会与选择的你,请你一定要记得选择你自己”。
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是大多数。那么曾经对所谓的“异类”冷嘲热讽甚至拳打脚踢的那些人,是否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因为和别人不一样而受到伤害?
《玫瑰少年》里有一句歌词流露出蔡依林宝贵的善意:
喧哗如果不停/ 让我陪你安静/ I wish I could hug you/ Till you really really be free
这一定是蔡依林在经受许多网络暴力后,对那些和她一样遭受苦难的人的感同身受,是一种十分美好的人文关怀。
生而为人无罪/ 你不需要抱歉
一个人生下来,是胖是瘦,是高是矮,是美是丑,是阳刚是文弱,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选择。只要不做伤害他人的事,绝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或伤害。
我就曾是蔡依林口中的“少数”。小时候长得清秀,性格也文静,在亲戚朋友口中是个“像女孩的男孩”。
初中以后,我的这一特质在一些青春期的浮躁无法发泄的人那里被无限放大,成为他们言语攻击我的一个理由。
和叶永志一样,我被霸凌了。 所幸我没有受到身体上的威胁,而且那时家人和朋友也都很认可我,对我很好,让我有力量去和霸凌抗衡。
但那时的我还是在自我认同方面受到了影响,经历了很长的迷惑期和不自信期。 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大学。
大一时我们有个大四的学姐来做“学长(姐)辅导员”,因为她是专业大牛,所以很受我们欢迎。但她的一句话加深了我的迷茫,让我低落了很久。 当时有人问她玩不玩游戏。她说,我觉得玩游戏,大家要克制,但男生,不玩游戏,真的少了点什么。 当时唯学姐的话是听的我很怀疑自己。我不爱玩游戏,只爱看剧,还是“男生”吗?
因为那时看剧似乎是女同学的专利。所以我当时看剧都是偷偷摸摸的,同时努力想融入“男生”的圈子而去和他们开黑打Dota。
事实是,我真得不适合打游戏,更受不了操作失误时被室友们破口大骂;而且偷摸看剧也真得很不爽。 到后来,我就释然了。因为太可笑了。 会不会打游戏影响一个男生作为“男生”的重要特质吗?打游戏或者看剧,应该也只是消磨时间的方式吧?从剧里学到责任、学到担当有何不可?
这种以爱好给人贴标签的定义法实在荒谬。 至于那个学姐,不知道还有没有这种想法。如果有的话,我真得为她狭窄的见地感到惋惜。 《玫》的主旨就在于,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同,要真正地喜欢自己。《明日之子》第3季里Restart选手大牛就很看得开。
在外人眼里,她很胖,长得也不漂亮,似乎不具备在娱乐圈厮杀的本钱。但她的心态很好,觉得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喜欢自己,做自己最重要。她值得每一个“不一样的人”学习。
最后以《玫瑰少年》的一句歌词结尾。 哪朵玫瑰没有荆棘/ 最好的报复是美丽/ 最美的盛开是反击 无论这个世界对少数派、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伤害会不会减少,只希望每一个独特的人都能从这首歌里获得信念,要做自己,选择自己,用自己的成长来作为反击!
欢迎移步我的个人微信订阅号:小森杂货店,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