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
作者: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曲体:奏鸣曲
创作背景:该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是献赠给贝多芬的赞助人利赫诺夫斯基王子。当时的贝多芬迁居到维也纳,他开始察觉自己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饱受各种挫折与不幸,抱着一种悲愤而竭力斗争的信念,写下了这部作品,并亲自命名为:悲怆。
第一乐章 一开始,沉重的缓板,马上就进入一种震撼、沉重的情绪当中;其后转为快板,在黑暗中受到种种压迫,然后开始反抗,音乐声是急促而快,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空间,挣扎着,咆哮着
第二乐章 与第一乐章完全不同,如歌的慢板,旋律优美而温馨。悲怆的情绪到这一段,升华到一种含蓄的,无言的境界。阴霾过后,可以嗅到片刻的阳光。
第三乐章 连续几个跳跃的音符开始了第三乐章,而整个乐章也追随着这几个音符舒展开去,不断的循环反复。第三乐章也是全篇之中最悲的一段。持续第一乐章的斗争情绪,第三乐章,这种情绪发挥到极点,不断的反抗,挣扎,但,每到高潮之处就嘎然而止,无法继续下去,之后再重新组织,再继续,有点儿戏剧性,却更多的感受到偶然中的必然。
悲怆 是贝多芬早年创作的一部奏鸣曲,但风格更接近他的后期作品,亦是贝多芬奏鸣曲的颠峰之作。
曲体:奏鸣曲
创作背景:该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是献赠给贝多芬的赞助人利赫诺夫斯基王子。当时的贝多芬迁居到维也纳,他开始察觉自己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饱受各种挫折与不幸,抱着一种悲愤而竭力斗争的信念,写下了这部作品,并亲自命名为:悲怆。
第一乐章 一开始,沉重的缓板,马上就进入一种震撼、沉重的情绪当中;其后转为快板,在黑暗中受到种种压迫,然后开始反抗,音乐声是急促而快,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空间,挣扎着,咆哮着
第二乐章 与第一乐章完全不同,如歌的慢板,旋律优美而温馨。悲怆的情绪到这一段,升华到一种含蓄的,无言的境界。阴霾过后,可以嗅到片刻的阳光。
第三乐章 连续几个跳跃的音符开始了第三乐章,而整个乐章也追随着这几个音符舒展开去,不断的循环反复。第三乐章也是全篇之中最悲的一段。持续第一乐章的斗争情绪,第三乐章,这种情绪发挥到极点,不断的反抗,挣扎,但,每到高潮之处就嘎然而止,无法继续下去,之后再重新组织,再继续,有点儿戏剧性,却更多的感受到偶然中的必然。
悲怆 是贝多芬早年创作的一部奏鸣曲,但风格更接近他的后期作品,亦是贝多芬奏鸣曲的颠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