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汇聚于斯

——《秋天1944》是我记忆里的旋律,不知它什么时候扎下根,但我永远不会拔除它。
胡琴在孩童的欢笑中,嘤嘤地拖出开场的如泣如诉,之后,片刻不停的吉他拨弦和鼓点铺垫出一片风起云涌,间奏唢呐,吹出战马嘶鸣。黄大炜招牌的哑嗓,在这样的氛围里,从低迷脆弱的现实飞入半个世纪多前。1944年秋,上海,他的嗓子像是一支毛笔,寥寥勾勒,一段“人性随手可买,随手可卖”的动荡,一节“她从少女模样,变成妇人”的离别,都是那么清晰可见,他的眼睛,即是听者的眼。歌者像是一个行走在时空间的旅人,剥落下迷惑、无力、追悔,他一一写来,不停地问:”有谁看得清,有谁可以看得清?“,不停地祈祷:“如果我能回到1944年秋天的上海”,可注定没有答案的沉寂,痛可锥心,只有烈酒一坛,长歌当哭,以祭往昔。
说这首歌有历史感,可“历史感“不是写个有名的人,说一点漂亮的、豪迈的话,加一点自己的臆想,一点貌似强劲的节奏,用一个貌似排比的句式,就可以评说英雄,指点江山的;就像在人人都唱情爱的时代,《秋天1944》通篇只有数个“爱”字,却字字句句都是深情。戏法人人都想变,可不是人人都会变,即使会,巧妙也各有不同。历史里有迷离、矛盾、混乱,就是不简单。相比之下,那披了历史的皮哼哼唧唧唱的,是一种很幼稚的做法。
黄大炜的曲子永远很大气,而且浓烈,很难得。他是一个精细的音乐人,一个真正尊重而热爱音乐的人,他的音乐不是工厂的批量化产物,因为这样特殊的曲子不可复制。他思维一直在跳,歌词就不断在场景间变换,从一个峰顶到另一个,中间没有断裂。战争、离乱、爱情都放进短短的8分钟里,也只有这样的词才用得起这样的曲,像酒一样,慢慢化开,化成一个宏大的故事。
这一张碟,很硬、很男人,绝对值得听,值得慢慢、静静地听。
胡琴在孩童的欢笑中,嘤嘤地拖出开场的如泣如诉,之后,片刻不停的吉他拨弦和鼓点铺垫出一片风起云涌,间奏唢呐,吹出战马嘶鸣。黄大炜招牌的哑嗓,在这样的氛围里,从低迷脆弱的现实飞入半个世纪多前。1944年秋,上海,他的嗓子像是一支毛笔,寥寥勾勒,一段“人性随手可买,随手可卖”的动荡,一节“她从少女模样,变成妇人”的离别,都是那么清晰可见,他的眼睛,即是听者的眼。歌者像是一个行走在时空间的旅人,剥落下迷惑、无力、追悔,他一一写来,不停地问:”有谁看得清,有谁可以看得清?“,不停地祈祷:“如果我能回到1944年秋天的上海”,可注定没有答案的沉寂,痛可锥心,只有烈酒一坛,长歌当哭,以祭往昔。
说这首歌有历史感,可“历史感“不是写个有名的人,说一点漂亮的、豪迈的话,加一点自己的臆想,一点貌似强劲的节奏,用一个貌似排比的句式,就可以评说英雄,指点江山的;就像在人人都唱情爱的时代,《秋天1944》通篇只有数个“爱”字,却字字句句都是深情。戏法人人都想变,可不是人人都会变,即使会,巧妙也各有不同。历史里有迷离、矛盾、混乱,就是不简单。相比之下,那披了历史的皮哼哼唧唧唱的,是一种很幼稚的做法。
黄大炜的曲子永远很大气,而且浓烈,很难得。他是一个精细的音乐人,一个真正尊重而热爱音乐的人,他的音乐不是工厂的批量化产物,因为这样特殊的曲子不可复制。他思维一直在跳,歌词就不断在场景间变换,从一个峰顶到另一个,中间没有断裂。战争、离乱、爱情都放进短短的8分钟里,也只有这样的词才用得起这样的曲,像酒一样,慢慢化开,化成一个宏大的故事。
这一张碟,很硬、很男人,绝对值得听,值得慢慢、静静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