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呀在高原:从《Spirit》开始的自由想象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my heart is not her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a-chasing the deer,
A- chasing the wild deer, 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我的心呀在高原,
这儿没有我的心,
我的心呀在高原,
追赶着鹿群, 追赶着鹿群,追踪着小鹿,
我的心呀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
--Robert Burns
在看《Spirit》之前,倒先听到了它的原声大碟。布莱恩·亚当斯(Bryan Adams)沙哑而充满力度的嗓音唱出《Here I am》一曲的时候,我脑子里隐隐约约闪过一句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于是跳起来翻书找它的出处,查到是出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作品《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诗的译者为王佐良)。
这一段诗歌,很准确地代表了《Spirit》原声大碟的音乐给我的最直观最强烈的印象。
《Spirit》的原声唱片封面上,是一匹骏马四蹄凌空,飞驰在火红背景上的剪影。正如马特·达蒙在旁白里所说的"我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在大地上奔跑,追赶飞鹰,追赶大风,我甚至相信我能追赶狮子",这是一个自在不羁的生命,它奔驰在旷野,豪迈而又轻灵,所以,我最中意《Run free》(奔腾)这首纯乐曲。
诚然,和《Run free》相比,主题曲《Here I am》(我来了)优美如清亮山泉的前奏先就让人为之心动,再加上布莱恩·亚当斯(Bryan Adams)的嗓音,人声的加入使乐曲中的感性成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Here I am》是肖像,《Run free》则是流动的风景--后者不像《Here I am》是对生活在辽阔西部中一个名叫Spirit的个体的描述,而是将这片土地上众多生命所拥有的"奔放"特点细致呈现的过程。
《Run free》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段落间的衔接与过渡就像电影镜头的切换,远景、中影、近景、特写、淡出,一应俱全。第一段,沉着平缓的铜管乐仿佛地平线那端时隐时现的烟尘,而弦乐的飞快穿行就好像隐藏在烟尘中躁动不安的灵魂蓄势待发并缓缓推近,然后,转入第二段时,铜管乐与弦乐逐渐合流,电子乐的节拍加入进来,营造出万马奔腾般的气氛,在这所向披靡的雄壮主题里,节奏开始越来越快,到第三段的主题的时候,已经有快如闪电,目不暇接之感了。乐曲是在带点俏皮味的合成器音色中慢慢结束的,这灵动的音色,有几分像Spirit带点得意地一路小跑远去的感觉。如果你看过预告片里Spirit还是小马时那段"吃冰"的情节,还记得它志得意满的步伐,就一定能理解这种时不时闪现的调皮。
《Here I am》是令人激动的歌曲,《Run free》,则属于使人感动的音乐,在它细致描摹的生命面前,让人有一种更深沉的情绪油然而生。
能包容这样的生命的地方,能让它如此自由地纵情奔驰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
紧随在《Run free》之后的,恰恰就是一首《Homeland》(故乡)。
影片一开始,镜头是追随着一只飞翔的白头鹰巡视着西部的高山与峡谷、森林与河流,不知不觉中,观者仿佛也化身为那只白头鹰,时而以鹰的速度贴着水面飞掠而过,时而振翅升空,从极高处俯看整片大地--在这种背上只有蓝天、翅膀下流动着疾风的视角里,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物的,只有无尽的开阔与壮丽。
对于Spirit和它的白头鹰朋友来说,这就是它们这种生灵所栖息的故乡的面貌。
然而,自由总是相对的,就像Spirit那句无奈的旁白"当我自由时,却有更多的绳索往我头上套"。
Spirit与惊扰了原野安宁的人类相遇时,它与它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人类狩猎与占有的目标。
在《Spirit》里,从Spirit的视角所见的人类面目有两种,一种是自大的以占领者自居,试图将所见之物全部攫取为自己所有的开发者(也是外来者),一种是土生土生,与自己同样面对占领者挑衅和掠夺的原住民。
可以想象得到的,后者与Spirit拥有相似的灵魂,也面对同样的困境。Spirit是作为烈马,成为骑兵团军官们渴望驯服的目标,而西部的印地安土著则在自己的家园被外来人肆意地驱赶,被强迫接受他人制定的规章。
从骑兵团的军营逃出来的Spirit在后有追兵,前有断崖的情况下,它的选择是向着断崖奋蹄一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野性注定了只会以强势压人的骑兵团军官们永远得不到它的认可。
《Brothers under the sun》(阳光下的兄弟)是Spirit与它的印地安朋友的主题曲,从怀疑到认同,友谊确立的过程一波三折。这种友谊最终得以建立,在于与Spirit一样生于西部长于西部的印地安人对人类之外的生命报以尊重而不是强加于人,当绝不向骑兵团军官低头的Spirit允许它的印安人朋友跃上自己的马背,接受了来自人类的接近的时候,它的印地安朋友并没有利用这种亲近从此将它据为已有,而是放手,让它带走自己原来拥有的小母马Rain,放它们回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谁也不是谁的主人或仆从,他们是平等的兄弟。
故事是以典型的大团圆形式结束的:求爱情者得爱情,求自由者得自由。以准反派面目出现的骑兵团军官,在断崖前被Spirit那誓死不屈一跃的气势所震慑,终于稍稍收敛了一下自以为是,报以适度的尊敬,放弃了追赶,由它去了。
然而,这种银幕上短时间的圆满结局总不能完全的让人释然。
Spiri为自己及同族所争取来的这种自由能保持多久?它们的家园的宁静还能保持多久?
就像《百变狸猫》里,狸猫们的变化与法术最终没有能挡住开发商的平山移海,大银幕下的现实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幽灵公主》里,阿席达卡"难道就没有共存之道吗?"的疑问,谁又能够以真正的圆满结局给一个回答?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a-chasing the deer,
A- chasing the wild deer, and following the roe-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 wherever I go.
我的心呀在高原,
这儿没有我的心,
我的心呀在高原,
追赶着鹿群, 追赶着鹿群,追踪着小鹿,
我的心呀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
--Robert Burns
在看《Spirit》之前,倒先听到了它的原声大碟。布莱恩·亚当斯(Bryan Adams)沙哑而充满力度的嗓音唱出《Here I am》一曲的时候,我脑子里隐隐约约闪过一句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于是跳起来翻书找它的出处,查到是出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作品《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诗的译者为王佐良)。
这一段诗歌,很准确地代表了《Spirit》原声大碟的音乐给我的最直观最强烈的印象。
《Spirit》的原声唱片封面上,是一匹骏马四蹄凌空,飞驰在火红背景上的剪影。正如马特·达蒙在旁白里所说的"我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在大地上奔跑,追赶飞鹰,追赶大风,我甚至相信我能追赶狮子",这是一个自在不羁的生命,它奔驰在旷野,豪迈而又轻灵,所以,我最中意《Run free》(奔腾)这首纯乐曲。
诚然,和《Run free》相比,主题曲《Here I am》(我来了)优美如清亮山泉的前奏先就让人为之心动,再加上布莱恩·亚当斯(Bryan Adams)的嗓音,人声的加入使乐曲中的感性成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Here I am》是肖像,《Run free》则是流动的风景--后者不像《Here I am》是对生活在辽阔西部中一个名叫Spirit的个体的描述,而是将这片土地上众多生命所拥有的"奔放"特点细致呈现的过程。
《Run free》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段落间的衔接与过渡就像电影镜头的切换,远景、中影、近景、特写、淡出,一应俱全。第一段,沉着平缓的铜管乐仿佛地平线那端时隐时现的烟尘,而弦乐的飞快穿行就好像隐藏在烟尘中躁动不安的灵魂蓄势待发并缓缓推近,然后,转入第二段时,铜管乐与弦乐逐渐合流,电子乐的节拍加入进来,营造出万马奔腾般的气氛,在这所向披靡的雄壮主题里,节奏开始越来越快,到第三段的主题的时候,已经有快如闪电,目不暇接之感了。乐曲是在带点俏皮味的合成器音色中慢慢结束的,这灵动的音色,有几分像Spirit带点得意地一路小跑远去的感觉。如果你看过预告片里Spirit还是小马时那段"吃冰"的情节,还记得它志得意满的步伐,就一定能理解这种时不时闪现的调皮。
《Here I am》是令人激动的歌曲,《Run free》,则属于使人感动的音乐,在它细致描摹的生命面前,让人有一种更深沉的情绪油然而生。
能包容这样的生命的地方,能让它如此自由地纵情奔驰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
紧随在《Run free》之后的,恰恰就是一首《Homeland》(故乡)。
影片一开始,镜头是追随着一只飞翔的白头鹰巡视着西部的高山与峡谷、森林与河流,不知不觉中,观者仿佛也化身为那只白头鹰,时而以鹰的速度贴着水面飞掠而过,时而振翅升空,从极高处俯看整片大地--在这种背上只有蓝天、翅膀下流动着疾风的视角里,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物的,只有无尽的开阔与壮丽。
对于Spirit和它的白头鹰朋友来说,这就是它们这种生灵所栖息的故乡的面貌。
然而,自由总是相对的,就像Spirit那句无奈的旁白"当我自由时,却有更多的绳索往我头上套"。
Spirit与惊扰了原野安宁的人类相遇时,它与它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人类狩猎与占有的目标。
在《Spirit》里,从Spirit的视角所见的人类面目有两种,一种是自大的以占领者自居,试图将所见之物全部攫取为自己所有的开发者(也是外来者),一种是土生土生,与自己同样面对占领者挑衅和掠夺的原住民。
可以想象得到的,后者与Spirit拥有相似的灵魂,也面对同样的困境。Spirit是作为烈马,成为骑兵团军官们渴望驯服的目标,而西部的印地安土著则在自己的家园被外来人肆意地驱赶,被强迫接受他人制定的规章。
从骑兵团的军营逃出来的Spirit在后有追兵,前有断崖的情况下,它的选择是向着断崖奋蹄一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野性注定了只会以强势压人的骑兵团军官们永远得不到它的认可。
《Brothers under the sun》(阳光下的兄弟)是Spirit与它的印地安朋友的主题曲,从怀疑到认同,友谊确立的过程一波三折。这种友谊最终得以建立,在于与Spirit一样生于西部长于西部的印地安人对人类之外的生命报以尊重而不是强加于人,当绝不向骑兵团军官低头的Spirit允许它的印安人朋友跃上自己的马背,接受了来自人类的接近的时候,它的印地安朋友并没有利用这种亲近从此将它据为已有,而是放手,让它带走自己原来拥有的小母马Rain,放它们回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谁也不是谁的主人或仆从,他们是平等的兄弟。
故事是以典型的大团圆形式结束的:求爱情者得爱情,求自由者得自由。以准反派面目出现的骑兵团军官,在断崖前被Spirit那誓死不屈一跃的气势所震慑,终于稍稍收敛了一下自以为是,报以适度的尊敬,放弃了追赶,由它去了。
然而,这种银幕上短时间的圆满结局总不能完全的让人释然。
Spiri为自己及同族所争取来的这种自由能保持多久?它们的家园的宁静还能保持多久?
就像《百变狸猫》里,狸猫们的变化与法术最终没有能挡住开发商的平山移海,大银幕下的现实已经对此作出了回答。
《幽灵公主》里,阿席达卡"难道就没有共存之道吗?"的疑问,谁又能够以真正的圆满结局给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