呓象~窦唯+译乐队带你游故宫
〈呓象〉属于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了,真心见功力,融合了多年来窦哥搜罗的最动人的器乐和旋律,许多人说听不懂窦唯的音乐,其实都挺好懂的,但是呓象才是一般人所真正听不懂、难以理解的,咳咳……请允许我在这默默的装一下。
以前窦唯的歌有曲名有歌词,一大堆人们听不懂,后来没曲名也没歌词还一大堆人们听不懂,现在有曲名了,人们又看不懂了,很好奇,到底有几个能听懂的呢?笑嘻嘻。
抽象怎么解释呢,比如云,不太会画画的人就不好掌握,头发,布料,水,等等类似的东西。〈月古玄叠〉怎么解释呢,就是用音乐描述月亮冲破层层乌云的美,晚风、层云、庄严、凄美,对月祈福等等抽象的感觉,这几天刚买了呓象,才听。《引音隐印》第二段伤败文明,一开始出现的导游和讲解员的声音,让人回想起旅游时“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的“壮观”画面,这样的旅行还不如看看蓝天、大海、白云呢,欧洲、美洲、北冰洋,沙滩、海风、椰树、如果把旅行变成量化的模式,确实失去了旅行的美,有时候哪儿也不去看看月亮反而更美。两本专辑一起听,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美好回忆交织在一起,让人懂得真正值得珍惜的是什么。第一段〈引音隐印〉许多节目录制前导演会提前录好鼓掌的视频,后来插播进节目里,尤其有些老年人比较多的节目,大爷大妈们一般都听话,坐的板板正正热情鼓掌,看这种节目时真是浑身难受,艺术这个事没必要太过教条,看节目精彩为演员鼓掌是人们的基本礼貌,我国老百姓就是这样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农村办老人喜丧的时候,鼓匠乐队用唢呐模拟儿子的哭腔,女儿的哭腔,灵魂回还都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吧。当然还有适合婚礼的百鸟朝凤、喜洋洋、过年时的金蛇狂舞、举子得中时的步步高,文人墨客钟爱的春江花月夜、各种寓意,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全都诞生于我们老百姓的需求,如今的老百姓个个都有文化,看起来,我们的音乐也与时俱进了不是吗,不难懂对不对。
〈贞启尧居〉:打开紫禁城正门,庄严的皇城印入眼帘:屋宇、城墙、国之威严、雕粱、画栋……等等,跟着导游就少了这个过程,而只是快速的来溜达一圈……来不及体验这座宫殿的历史、往昔的忙碌、历朝历代皇宫里每天发出管理国家的各种策略……文武百官每天把各种咨询传达给皇帝……文化、外交、战争、经济、民生、等等,体会不到这些,那皇宫游就只是游了一座空馆而已……
〈落冲暗色〉里窦唯的鼓声仿佛让我们听到历史的车轮在不停的向前推进,重金属元素更加烘托出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日月星辰、瞬息万变、如史诗般恢弘,很想知道他敲的是什么鼓,听完引音隐印再听完呓象,是不是有一种忍不住马上要去紫禁城重新游览一番的冲动呢,呵呵呵。
五音环乐里后上海也是听到历史的车轮不停的推进,街上的小手工业者、修鞋匠、劳苦大众、铁匠、带着小孙子的贫穷老人……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就是这些没有名字的鲜活的影像……
继续说〈呓象〉。
〈月古玄叠〉更像是月夜之下的皇宫……窦绍儒吹的埙完美的演绎了乌云、夜风、若隐若现的明月和静谧的屋宇。
许多事业和家庭相对稳定的人不会整天只研究时尚和爱情了,思考人生研究历史和丰富阅历远行旅游成为生活的目标,由今阅古、谈古论今不正是老百姓酒局上常常出现的话题吗,壮丽旅行一天归来,回忆起自己纯真的童年。(个人注解:年纪相当的那一部分人群,把你脑子里被垃圾文化和二手音乐所填充的部分清空,从我们最纯真的回忆开始,重新解读被遗忘的……以及如何教导下一代的问题)
真岂遥居,顾名思义。
呃……憋了两天憋不住了,补充一下。
真岂遥居,(个人注解:当你重拾回忆,站在儿时最割舍不下的大街上,你真的很向往远方的街市吗?你最喜欢的难道不是自己常常游玩的地方吗?村头的河边、城外的树林、家乡的古迹、黄土高坡上的土城、各个城市的地标、山上冰凉的泉水、野外绽放的花朵、大朵的白云、丰收的麦穗、压弯腰的谷穗、金黄的油菜花、水田里的鱼虾、秋天的黄叶、春天的柳枝、篝火、秧歌、地方戏、小吃、抓小鸟、挖花栗鼠、骑自行车、四合院儿、等等……请恕我去的地方不够多,自己脑补吧,有时候还会遇到从城里来的奇怪又浮夸的人。你舔着冰棍儿会想过有一天要舍弃自己熟悉而钟爱的一切吗?会希望自己也变成那个奇怪又浮夸的样子吗?
至珍至宝,怎能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