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辰坦然面对时间考验的新唱片
原载《音乐周报》,张昊辰在BIS的新唱片证明,他不仅是目前技巧最全面的钢琴家之一,也确实弹出面对前贤而无愧色的演奏。 在我听来,假以时日,其中的演绎是会被承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的。尤其是“普二”的优秀,可说让人瞠目。
张可驹
张昊辰又推出了新唱片,同Slobodeniouk指挥的Lahti交响乐图合作,灌录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他的前一张唱片一样,录音由BIS发行,曲目的选择却大大不同于前作。在BIS录的第一张唱片中,张昊辰选择了整体相当内省的曲目,有一半还略偏冷门。这次他选择了超级名曲“柴一”,以及被很多人认为是最难协奏曲的“普二”,可说是有180度的转变。
唱片推出后,在国内立刻成为热门之作。毕竟,这位钢琴家虽然擅长为自己留出余地,其艺术水平却终归让他的人气水涨船高。更何况,还是这样的选曲。并不夸张地说,“普二”由于其疯狂的难度,几乎每有一款录音问世,都值得人们报以特别的关注——让人惊叹?勉强过关?还是作茧自缚?某些曲子就是写给大钢琴家弹的,没有真正的“大技巧”而拿起它们,绝非明智之举。
至于“柴一”,它也是技巧繁重,效果华丽的作品,尽管没有“普二”那么夸张。但该作还带出另一个难关,就是它实在被演绎得太多、太多了!钢琴家如何能够树立自身的形象,同时又并非刻意去“造出”一些特点?这其实是极考验演绎者修养的。因为同时被考验的,还有虚荣心的部分。坦白说,目前为了彰显“个性”而夸张臆造特点的演奏,如同过江之鲫。张昊辰在这款新录音中的表现却是成功的,不仅让人激动,也十分耐听。因为独奏者勇于面对前述这些内在与外在的困难,继而证明他的确是目前技巧最全面的钢琴家之一。
这款“普二”,我反复听,完全听不腻,真是精彩。演奏者拥有超绝技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能够让困难的作品听上去并不困难。技巧本身有其表情价值,而当它能在一个非凡的美学高度上被实践出来,又不显得困难,这种音乐表情的力量几乎会被推到顶点。在张昊辰手中,“普二”第二乐章匪夷所思的狂飙几近信手拈来:音,颗粒分明,色彩精细;句,毫不僵硬,而保持自然的呼吸。钢琴家本人指出,这个乐章“很费脑力,也很费手指”。事实上,这种机能的考验足以让水准不够的演奏者望而却步。但他却完成得爽快而“立体”(兼顾不同层面)。
不过,更让我心折的演奏还是该作的第一乐章。在这里,张昊辰弹出摆脱技巧束缚之后,真正自如地探索原作微妙而奇诡之曲情的演绎。足称恐怖的超级庞大的华彩段,在这位钢琴家手中仍是驾驭从容。刻画这个核心段落,张昊辰对于宏大力度的控制,及其推进中所表现的无碍与雄伟,还有音色的保持,音量、质感的均匀,声部的划分等等,都让人难做他求。其成就,完全超出我们通常对一款录音新作的期待。我听这一段的时候,每每感到假以时日,这张唱片是有望在经典演绎中获得一席之地的。譬如相对于布朗夫曼的著名唱片,至少在我听来,张昊辰在这个核心段落表现的精细控制与整体效果,精彩程度还有过之。
“普二”这部作品本身充满硬性的考验,而技巧如何为音乐服务这个问题,自然也如影随形。张昊辰在此取得的成就,我相信时间还是会给予肯定的——届时人们还是会激赏这款录音,只不过它已不再被视为“新”录音了。“柴一”也很精彩,却来不及细说了。张昊辰采用一种偏向清新的视角来表现该作,不多在速度和力量方面加码。表现最著名的第一乐章,钢琴家在句法的设计、Rubato的表达性,及整体结构的把握方面,都有诸多巧思。可贵之处在于,这确实是他深入思考原作之后,磨练出来的独到见解,并无怪癖或刻意之处。钢琴家整体性的观点,比细节中的精彩更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指挥与乐队虽然不是著名组合,却有十分默契的配合,对于表现俄罗斯音乐的情韵,显然也有着深入研究。唱片的录音非常好,是很精细的制作。对于细节的捕捉,独奏与乐队的平衡等等,都逐一获得用心的关照。这同目前一些粗制滥造的“流水线操作”形成鲜明对比。总之,这毫无疑问是近期最值得收藏的新片之一。同时我也相信,多年之后,BIS发行其“杰作精选套装”时,应该也不会漏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