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World That Remains In Imagination
我似乎从来没有公开表达过自己对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感情。这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你可以用整个生命去热爱,却又谦卑得不敢向人提及。
novich 说得对,我对“美”的接近,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这使得我不能、也不愿象那些高人一样,旁征博引、头头是道地对某一部艺术作品作出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如果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位演奏者对它的演释令我心折,我只有瞿然肃立,气不敢出。
巴赫大无最是如此,十几个版本听下来,愈发地不敢言说。
今天突然想说几句,自然也不是对音乐或演奏的僭妄分析,而是因为听到一个特别的版本,有一点胡思乱想。
迄今为止,只有两种版本的大无曾经使我落泪,一个是 Bylsma 的79年版,一个是 Pandolfo 的 viola da gamba 改编版,前者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然,后者则出于个人一厢情愿的联想,与音乐本身无关。
我曾对橐龠说,Bylsma 的演奏是浪漫派,橐龠不以为然。当时我没有时间解释,当我用“浪漫”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不是人们对浪漫主义风格约定俗成的归类划分,不是人们在所谓“本真演奏”作为一种流派出现前对古乐作品的演奏倾向,而是我对这个词本身内在本质的私人理解。
什么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浪漫?《创世纪》里有一句话:“神说,要有光”,然后整整一个世界沛然升起。
---- 整本圣经里,这一句话是浪漫的巅峰,自兹而后,无可匹敌者。
Bylsma 的79年版大无就有这种力量,因为他用的,便是上帝的语言:简洁、洗练、不动声色,于刹那间呼唤出宇宙洪荒。第一次听时,我在前三部已不能堪,到了第四部终于忍不住伏案痛哭失声,因为其中所承载的、血肉凡俗难以承受的美。
Pandolfo 的 viola da gamba 改编版,就其音乐力量而言,完全不可比拟。那么我又为什么会哭呢?
我每听一套新唱片,一般都要走三步。第一遍听,不看任何资料,为的是凭乎本能,获取音乐留给我的第一(感性)印象;第二遍听,已经读过CD小册子里的分析和/或“宣言”,对演奏者的主旨大致有了一个概念;第三遍,则是在参考他人的评论意见之后,反过来去寻找我没能注意到的细节,以求印证。
Pandolfo 的这套片子,第一次听完,我只给了三分,因为第一张上的一、三、五听来虽好,却多少有些别扭,第二张上的二、四、六三曲,二、六很棒,四却不太舒服,而且萨拉班德里面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几处拨弦,十分古怪。
听第二遍之前,我仔细读了一遍CD小册子,这才想通了一些事情。
Pandolfo 的改编版,以前听过一次 BWV1011,那是他93年在 HMF 的录音,与三首腿式维奥尔奏鸣曲放在一张唱片上。与他的老师及前任 Savall 相比,Pandolfo 的琴声较少哀怨阴郁,更多纤弱文雅。正是因为力度上的欠缺,使得他的奏鸣曲无法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然而那首 BWV1011,却是少见的沉湎。
时隔七年,Pandolfo 在 Glossa 又录制了全套六首组曲改编曲。关于为什么要将这组大提琴曲改编为腿式维奥尔琴组曲,他在93年版唱片里曾经就 BWV1011 的改编列举了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 scordatura 的应用,另一个是巴赫本人的琉特琴改编曲 BWV995 的先例 ---- 琉特琴,Pandolfo 指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与腿式维奥尔琴的关系,比大提琴更近。
在2000年版的CD小册子里,Pandolfo 并没有再象93年时那样,对自己的改编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辩解,而是亲自动笔,为大提琴与腿式维奥尔琴写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想象中的对话”。
大提琴 ---- 一位功成名就、颇有几分自傲的老先生,接待了来访的腿式维奥尔 ---- 一位风光不再、却气质不减的没落贵妇。维奥尔老太太想要跟大提琴借一本书,大提琴误以为她想要索回那三首奏鸣曲,倒也乐得表现一下自己的慷慨大度,孰料维奥尔要借的,恰恰正是被大提琴视为禁脔的六首大无,大提琴当然一口拒绝。
这篇对话幽默风趣,夹杂了大量对两三百年以前那段宠辱浮沉的回忆,通过两个“人”对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感受,将既自负高傲又脾气暴烈、最痛恨别人揭发自己老底的大提琴,和既温文尔雅又语带讥刺、对往昔风华念念不舍的维奥尔这两个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令人忍俊不禁。
最后,自然是维奥尔耐心说服了大提琴,这一段不但道理“点”得好,文笔更好,入情入理,甚至令人感动。读过之后再回过头来听那六首改编曲,意趣已是大不相同。
巴赫身处两个时代的交界,亲见“曾与王公贵胄同席”的腿式维奥尔的荣光与衰落,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尚“与贩夫走卒为伍”的大提琴,将那原本属于前者的、旧世界的衣香鬓影、旧世界的清音曼舞,细细封存,为这位尚未离开襁褓的未来世界的宠儿,保留在这套大悲大智、万物蕴和其中的作品里 ---- 难道这就是那连大提琴自己也不敢触摸的、神圣封印下的秘密?
应该指出,这六部改编曲绝对不是初听大无者的首选,因为严格来说,它们和六部大无几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作品。仅就调性而言,Pandolfo 就改变了除第二和第六组曲以外的四部作品的调性。例如前面提到的 BWV1011,从c小调改成了对我具有极大杀伤力的d小调(2000年的录音,其平衡感略好于93年的那一次)。在表现细节上,为了适应腿式维奥尔的特性,更是作出了不少更动。
然而就象维奥尔老太太所说:I beg you to excuse me, should I commit a few errors... and perhaps I shall be constrained to change something on the surface in order to keep the essential. And if my voice should seek, at times, registers diverse to those now familiar to you...
因此,要得聆这套另类组曲的妙处,你必须先一一听过前人在大提琴上的不同演释,然后再将他们通通忘掉,以腿式维奥尔的视角,按她独特的语法、措词、和发音,重新接近这套意韵难以穷尽的伟大作品。
想象一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垂暮佳人,追忆昔日繁华极盛时、烛影摇曳下的吉光片羽,似不经意间,向你 ---- 一个一向以为“肉食者鄙”、早已不耐烦恭听老朽絮叨的少年人 ---- 淡淡问道:你以为我出入宫掖、结交权贵,自然没有见过真正的光明与黑暗?不懂得浮华掩盖下、生命深处的美丽与苦痛?
然后你听到她轻声的哼唱,一瞬间光阴逆转,星陨花含,你不能自已,只有慢慢伸出手臂,将她搂入怀中,忍不住泪水潸然。
附录:包含有“大提琴与维奥尔的假想对话”的唱片说明书 An Ancient Book (360k)
http://www.glossamusic.com/downloads/pdf/P30405_2.pdf
novich 说得对,我对“美”的接近,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这使得我不能、也不愿象那些高人一样,旁征博引、头头是道地对某一部艺术作品作出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如果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位演奏者对它的演释令我心折,我只有瞿然肃立,气不敢出。
巴赫大无最是如此,十几个版本听下来,愈发地不敢言说。
今天突然想说几句,自然也不是对音乐或演奏的僭妄分析,而是因为听到一个特别的版本,有一点胡思乱想。
迄今为止,只有两种版本的大无曾经使我落泪,一个是 Bylsma 的79年版,一个是 Pandolfo 的 viola da gamba 改编版,前者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然,后者则出于个人一厢情愿的联想,与音乐本身无关。
我曾对橐龠说,Bylsma 的演奏是浪漫派,橐龠不以为然。当时我没有时间解释,当我用“浪漫”这个词的时候,我指的不是人们对浪漫主义风格约定俗成的归类划分,不是人们在所谓“本真演奏”作为一种流派出现前对古乐作品的演奏倾向,而是我对这个词本身内在本质的私人理解。
什么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浪漫?《创世纪》里有一句话:“神说,要有光”,然后整整一个世界沛然升起。
---- 整本圣经里,这一句话是浪漫的巅峰,自兹而后,无可匹敌者。
Bylsma 的79年版大无就有这种力量,因为他用的,便是上帝的语言:简洁、洗练、不动声色,于刹那间呼唤出宇宙洪荒。第一次听时,我在前三部已不能堪,到了第四部终于忍不住伏案痛哭失声,因为其中所承载的、血肉凡俗难以承受的美。
Pandolfo 的 viola da gamba 改编版,就其音乐力量而言,完全不可比拟。那么我又为什么会哭呢?
我每听一套新唱片,一般都要走三步。第一遍听,不看任何资料,为的是凭乎本能,获取音乐留给我的第一(感性)印象;第二遍听,已经读过CD小册子里的分析和/或“宣言”,对演奏者的主旨大致有了一个概念;第三遍,则是在参考他人的评论意见之后,反过来去寻找我没能注意到的细节,以求印证。
Pandolfo 的这套片子,第一次听完,我只给了三分,因为第一张上的一、三、五听来虽好,却多少有些别扭,第二张上的二、四、六三曲,二、六很棒,四却不太舒服,而且萨拉班德里面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几处拨弦,十分古怪。
听第二遍之前,我仔细读了一遍CD小册子,这才想通了一些事情。
Pandolfo 的改编版,以前听过一次 BWV1011,那是他93年在 HMF 的录音,与三首腿式维奥尔奏鸣曲放在一张唱片上。与他的老师及前任 Savall 相比,Pandolfo 的琴声较少哀怨阴郁,更多纤弱文雅。正是因为力度上的欠缺,使得他的奏鸣曲无法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然而那首 BWV1011,却是少见的沉湎。
时隔七年,Pandolfo 在 Glossa 又录制了全套六首组曲改编曲。关于为什么要将这组大提琴曲改编为腿式维奥尔琴组曲,他在93年版唱片里曾经就 BWV1011 的改编列举了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 scordatura 的应用,另一个是巴赫本人的琉特琴改编曲 BWV995 的先例 ---- 琉特琴,Pandolfo 指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与腿式维奥尔琴的关系,比大提琴更近。
在2000年版的CD小册子里,Pandolfo 并没有再象93年时那样,对自己的改编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辩解,而是亲自动笔,为大提琴与腿式维奥尔琴写了一篇饶有趣味的“想象中的对话”。
大提琴 ---- 一位功成名就、颇有几分自傲的老先生,接待了来访的腿式维奥尔 ---- 一位风光不再、却气质不减的没落贵妇。维奥尔老太太想要跟大提琴借一本书,大提琴误以为她想要索回那三首奏鸣曲,倒也乐得表现一下自己的慷慨大度,孰料维奥尔要借的,恰恰正是被大提琴视为禁脔的六首大无,大提琴当然一口拒绝。
这篇对话幽默风趣,夹杂了大量对两三百年以前那段宠辱浮沉的回忆,通过两个“人”对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感受,将既自负高傲又脾气暴烈、最痛恨别人揭发自己老底的大提琴,和既温文尔雅又语带讥刺、对往昔风华念念不舍的维奥尔这两个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令人忍俊不禁。
最后,自然是维奥尔耐心说服了大提琴,这一段不但道理“点”得好,文笔更好,入情入理,甚至令人感动。读过之后再回过头来听那六首改编曲,意趣已是大不相同。
巴赫身处两个时代的交界,亲见“曾与王公贵胄同席”的腿式维奥尔的荣光与衰落,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了尚“与贩夫走卒为伍”的大提琴,将那原本属于前者的、旧世界的衣香鬓影、旧世界的清音曼舞,细细封存,为这位尚未离开襁褓的未来世界的宠儿,保留在这套大悲大智、万物蕴和其中的作品里 ---- 难道这就是那连大提琴自己也不敢触摸的、神圣封印下的秘密?
应该指出,这六部改编曲绝对不是初听大无者的首选,因为严格来说,它们和六部大无几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作品。仅就调性而言,Pandolfo 就改变了除第二和第六组曲以外的四部作品的调性。例如前面提到的 BWV1011,从c小调改成了对我具有极大杀伤力的d小调(2000年的录音,其平衡感略好于93年的那一次)。在表现细节上,为了适应腿式维奥尔的特性,更是作出了不少更动。
然而就象维奥尔老太太所说:I beg you to excuse me, should I commit a few errors... and perhaps I shall be constrained to change something on the surface in order to keep the essential. And if my voice should seek, at times, registers diverse to those now familiar to you...
因此,要得聆这套另类组曲的妙处,你必须先一一听过前人在大提琴上的不同演释,然后再将他们通通忘掉,以腿式维奥尔的视角,按她独特的语法、措词、和发音,重新接近这套意韵难以穷尽的伟大作品。
想象一位曾经风华绝代的垂暮佳人,追忆昔日繁华极盛时、烛影摇曳下的吉光片羽,似不经意间,向你 ---- 一个一向以为“肉食者鄙”、早已不耐烦恭听老朽絮叨的少年人 ---- 淡淡问道:你以为我出入宫掖、结交权贵,自然没有见过真正的光明与黑暗?不懂得浮华掩盖下、生命深处的美丽与苦痛?
然后你听到她轻声的哼唱,一瞬间光阴逆转,星陨花含,你不能自已,只有慢慢伸出手臂,将她搂入怀中,忍不住泪水潸然。
附录:包含有“大提琴与维奥尔的假想对话”的唱片说明书 An Ancient Book (360k)
http://www.glossamusic.com/downloads/pdf/P30405_2.pdf
© 本文版权归作者 丝管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