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你我最后殊途同归

我一直很难分清我最喜欢王菲的唱片是哪一张,第一次全部听完王菲的唱片觉得自己最喜欢的唱片是《寓言》,我实在难以抗拒《寓言》王菲里面的唱腔以及营造的各种意境,感觉像是看完了一部华丽无比的电影史诗,最近又repeat王菲的唱片,突然发现这张发行于王菲刚生下窦靖童的时候发行的唱片,突然觉得王菲在这里面温暖无比。
1996年,王菲发行了一张《浮躁》,乐评界一致叫好,但是商业上面却遭遇了滑铁卢,据说当年《浮躁》台湾销量还没有张惠妹的《姐妹》三分之一销量,而这张《王菲》,随着《人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闷》的流行,又再一次给王菲带来了流行度,有人评价这个里面的王菲堕落了,基本全是商业元素,但是真的如此吗?
1997年,王菲天价签进了百代唱片,同年,这张《王菲》发行,我觉得这张唱片正式开启了王菲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高晓松一直有句话:做艺术并不妨碍你赚钱。我觉得王菲就是最好的例子。新世纪左右,王菲在百代唱片发行的几张唱片,都可以说得上商业与艺术得完美结合,而这张《王菲》是开始。
这张专辑的成功有很多因素,独属于王菲得特立独行的造型,王菲第一次完全放纵自己的鼻音唱法,李宗盛则评价王菲完全放弃了华丽的唱腔,这不,之后的《唱游》又打了李宗盛的脸,当然也少不了制作人张亚东的编曲,以及背后这么多音乐人的付出,但本次我要说的是演唱者本人王菲,给专辑注入灵魂的主导者。
我一直觉得伟大的歌手都是应该有自己的灵魂的,很多音乐人喜欢给王菲这样的天才型歌手写歌,《扑火》给别的女歌手唱,不知道多俗,但是王菲一唱,感觉就出来了,估计姚若龙和陈小霞也很开心。说到王菲本人,其实为什么王菲其实不是那种创作型歌手,(其实本人作词作曲是有的)但是好像几乎每一首歌曲都被注入王菲自己的灵魂。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 首先王菲90年代活跃于港澳台,自己的感情生活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没有音乐人不知道她和窦唯的感情,她自己还写歌来回应,《执迷不悔》我至今都喜欢。那种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感觉,那种卑微,我想很多音乐人都会为之所动,所以外界说,林夕是王菲有名无实的另一半,实在准确,我觉得这在歌手选歌的时候特别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歌手明明歌曲很不错,但是总觉得这歌她长出来很违和,这就是王菲聪明的地方,她从讨好自己开始,唱的歌曲都很适合她自己,小女人之如《誓言》、《怀念》、随性之如《浮躁》、深情之如《只愿为你守约》,几乎就没有王菲不能驾驭的歌曲,但是同样的感觉让别人唱,你会觉得特别别扭,可以看看听听田馥甄翻唱的几首王菲的《怀念》《人间》,实在不敢恭维。 再者王菲的资源确实好,连她自己也感叹,自己有一点小天赋,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单纯讲这张《王菲》,林夕、姚若龙、陈小霞、张亚东、Alex san,极地双子星等几乎有来自香港、台湾、以及外国的音乐人,王菲真的很幸运。 最后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话,王菲再走音,那也是王菲,你就算拿一百个青歌赛冠军,也唱不出王菲歌曲里面的灵魂,所以王菲有如今的地位绝不是因为那句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而造就的,懂的人自然懂,潮流终会散去,剩下的才是知音。 《王菲》这张的歌词基本都很温情,没有之后的《只爱陌生人》的孤独绝望,也没有之后《唱游》的飘渺多变,很喜欢《麻醉》里面的“喝醉我想喝醉,就算那是一杯开水,你和我反正会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