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余地更需勇气:初听张昊辰演奏“柴一”的新录音
四星半。张昊辰的“柴一”粗粗听了两遍,略谈一点感想,为日后的乐评做准备。先前看到有人说弹得快,我倒感觉正好相反。但也不是“慢”,而是注重一种从容,并非真正慢下来。这款新作中,钢琴家演奏的可贵之处,首先不在于速度、力量和紧张度方面的“进取”,而恰恰在于留出余地。在我看来,相对于某些高能手法的推升,这样明明可以推得更高,却为音乐的目的保留几分的做法,是更加需要勇气的。当然并不是说高能的处理不好,很多“柴一”的经典演绎都是如此,问题在于演绎者是否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张昊辰本人指出,“柴一”的音乐虽然热烈,情感表现却并非沉重的一类,而是偏“轻”一些。仔细想来,这实在是有得之见:相对于拉三,柴一的三个乐章其实都偏明快。
张昊辰的演绎重点之一,似乎就是重新梳理原作清新、自然的特质,以及很多被老柴提升、“西化”之后的民歌风韵味。由此,他对第一乐章的演绎可称为“面貌一新”般的处理。为了发掘那种丰富的味道,钢琴家其实用了很多细节中的巧思;速度变化方面,无论贯穿始终的Rubato,还是不同段落各自的设计,都有很多细致而明显的用心。但更为可贵,更高一层的演绎成就,无疑是张昊辰能将这些“局部的”用心汇入整个第一乐章“大结构”的整体表现。让听者感受其“丰富”的同时,将目光转移到整体的结构与情韵。毕竟,细节的用心多了,“有句无篇”的危险也随之提高。可对这位钢琴家来说,这还是他必然意识到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当他顾全细节与整体结构的目的实现之后,也必然带来另一层面的成就——卓越的技巧表现。
坦白说,就我个人的情感而言,我希望他弹得更炫技一点。我是说那种褒义的炫技,张昊辰在这方面是目前最有把握的钢琴家之一。但如前所述,有时他选择有所保留。那些乐队反复酝酿,而后钢琴“猛烈杀入”的段落,就速度和力量而言,钢琴家大约只用了七成功力。这显然是为了不和他整体的速度安排形成脱节。而即便如此,已经是可观的技巧表现。因为技巧本身就不单是力度和速度的比拼,张昊辰对于触键的考量,踏板的用心,声部结构的呈现,都颇有老派的风采:就是那种踏板相当干净,色彩却耐人寻味,声部又很清晰的演奏。无论欣赏其声部的控制,还是处理快速音群时,那“真正的”超技风,都确实符合我先前对于钢琴家的期待。
这样的品质,也从第一乐章延续到了之后的慢乐章和终曲。第二乐章中间的快速音群,末乐章开头细致的声部勾画,都是典型的体现。当然,成就全曲演绎的出众,乐队也实在功不可没。看得出来,指挥家Dima Slobodeniouk对于柴可夫斯基有很深的理解,与钢琴部分的呼应可一同实现那种丰富的变化,同时毫不沦为刻意。他所追求的乐队音响并不厚重,整体的音乐表现也相当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