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听者的遗憾
“不管有没有观众,戏都该好好演。”
没有人对他的名字会感到陌生,《我的未来不是梦》他高昂的声音中传达的梦想也许现在还影响着我们。
但我想很少人知道《卡拉OK台北我》《两伊战争》吧。
我也是喜欢了他N年之后,才发现,原来他是个搞摇滚的!
大家应该都记得97年的车祸,然后无数的怀念铺天盖地而来。人们开始反思这个时代错过的这个才华横溢的天才文艺诗人!但这些名分对喜欢他的人和他自己来说都不重要了。
当年他自己的创作专集《卡拉OK台北我》,销售量居然不到一万张,而公司为他包装的,主流路线的《大海》《我的未来不是梦》等销售量累计超过一百万张。
在张雨生的专集里,不只一次的出现两个自己〈还是朋友〉的封面就是如此,做得最可爱的是〈两伊战争〉。这可不是伊朗和伊拉克,是两个自己,两个张雨生的战争。
<两伊战争>分成 红色热情 和 白色才情,红的,是主流元素,留下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最爱的人伤我最深>极其讽刺的应证实了,他如果抛弃自己的创作才情,将绝对成为一个实力派的超级明星.
但另外一半被大众审美趣味抛弃的<白色才情>却唱出了永恒的声音:
〈未知〉:
“让未知孵化我不渝的信仰,坚持在浩瀚人生巨流里前航,回首的刹那 , 请容许我猖狂……”
在他自己的战争里,红色的流行的,被人们喜欢着,被人们传唱着,然后会也随着时间流逝被人们忘记。白色的属于他自己的,却无人的观众席前落幕。
1998年我买下他的《口是心非》就一直听到现在,磁带听坏过两盘,CD也买了两张。也许已经喜欢得带了偏见,但是你错过了它,就绝对错过了一张精彩绝伦的专集,一个超级大才子最后的,带给我们的才华和声音。
这是他所有创作专集里最成熟完美的一张。尽管我是偏见的喜欢他的每张CD,但〈口是心非〉的感觉好象一组掌握了所有的技巧和感受,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然后画起来轻松却效果异常华美的画面。
他自己也很有信心的说,至少听起来像小鸟,在轻松的唱歌。
也许这张专集里没有〈带我去月球的〉青涩单纯,没有〈卡拉OK台北我〉的尖锐思考,没有〈白色才情〉里的实验探索。
但这张专集却是他所做的,我是这么理解的,他让自己艺术生涯中,斗争了多年的两个自己,站到了一起。谱写了这张雅俗共赏,却依然能永恒的专集。
也许他还是小小的幽默了一下。起名为〈口是心非〉。
这一张关于爱情的专集,和他以往的歌词都不同。在他以往的歌词中,总是有深刻的思考,
他写出过:
“他们蹒跚的步履踩过整个中国他们交迭的皱纹是历史的迹痕他们黑光的唇齿舐过泥泞雨血他们抖颤的双手曾在炮火下穿梭。”
但在〈口是心非〉里,他只唱了关于爱情的故事。即使不太喜欢他的人,应该都知道〈口是心非〉这首歌吧。编曲层层交叠,鸣奏贴和着声音和耳朵的和弦——他的歌就是如此,永远不让你的耳朵闲着,更不可能跌到常常无聊的重复里。
我无法说出最喜欢的,每次拿出这张CD,我喜欢一听到底,它一气呵成,却又风格各异。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书写了不同的篇章。最好是乘车的时候,把CD声音开到最大。
那时候我确实会到另外一个世界。比如我依然清楚的记得〈随你〉那首歌给我的感觉是,在金色和紫色的房顶上穿着白色衣裙的女子在轻快的舞蹈。本来想细细的写一些听歌的具体感受,但是发现这样做太愚蠢。
我只能说,这是一张摇滚古典结合,又有舞台剧感觉,可以让我听八年还没有听腻的CD,我想十年之后我应该还会再听。
他在《口是心非》的前言里,曾经提到李傲写的关于画龙点眼睛的问题,点得好是飞龙在天,点得不好就是龙归大海,但是“不管是飞龙在天,还是龙归大海。”他都“完成了自己。”
〈口是心非〉的封面画了他自己的木偶,他在台上被线吊着表演,台下是无数的目光望着他。
通常我们都觉得人偶是可悲的。但今天我再看那张CD封面,发现木偶的表情是在得意的笑着。
是啊,舞台和音乐,都是他的,他全力做了自己想做的,当然该笑了。
我不知道当死亡降临的时候他是否遗憾自己的人生,但我很遗憾。每听一次〈口是心非〉就觉得遗憾。
最大的遗憾不是死亡,因为我们都会死。是听不他做的《口是心非》之后的音乐了。
我想如果他还能继续做音乐,应该能做出更惊为天人的东西。
他在他自己的不同年龄阶段做了不同的尝试,也许有人觉得〈口是心非〉是他被现实软化之后做出来的妥协的东西,可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他玩了我们一把。因为他从来不曾放弃表达自己。看过台湾原版的CD就会知道,这张专集精致到歌词本角落的每个句子。
那是他想做的音乐,他想要的人文气息。
前言的末尾他写,“〈戏散〉里秀洁的话,与天下有人共勉:‘不管有没有观众,戏都应该好好演!’”
这就是我现在仰望着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