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来形容:水晶
老一辈演奏家手下的无伴奏,就我听过的那些而言,我个人觉得最好的是这张唱片。
我曾经这么写过:
“有一天我发现,在用电脑放音乐的时候,无论自己怎么盲听,无论自己听怎么随机选择的乐章,听到某一种声音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侧耳倾听。那种声音璀璨,晶莹,通透而坚硬,就好像水晶,无论淹没在多少其他的声音里,你总能把它认出来;无论时隔多久,你都不会轻易地忘记。那,就是米而斯坦弓子下的小无。”
不过,我之所以要强调是“老一辈演奏家”,那是因为米尔斯坦的这套无伴奏,虽然在同时期的唱片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但最近这二三十间年世界上又涌现出了许多技巧精湛且风格独特的无伴奏录音,怎么听都只能说“各有千秋”,很难取舍。
米尔斯坦的那个年代对于无伴奏的诠释,在当今许多人看来,不仅陈旧而且可以说是过时,甚至被批评。我也承认自己在听一些录音的时候,不得不对那种拉法大摇其头。但米尔斯坦的这个, 从未让我有类似的反感...
我曾经这么写过:
“有一天我发现,在用电脑放音乐的时候,无论自己怎么盲听,无论自己听怎么随机选择的乐章,听到某一种声音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侧耳倾听。那种声音璀璨,晶莹,通透而坚硬,就好像水晶,无论淹没在多少其他的声音里,你总能把它认出来;无论时隔多久,你都不会轻易地忘记。那,就是米而斯坦弓子下的小无。”
不过,我之所以要强调是“老一辈演奏家”,那是因为米尔斯坦的这套无伴奏,虽然在同时期的唱片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但最近这二三十间年世界上又涌现出了许多技巧精湛且风格独特的无伴奏录音,怎么听都只能说“各有千秋”,很难取舍。
米尔斯坦的那个年代对于无伴奏的诠释,在当今许多人看来,不仅陈旧而且可以说是过时,甚至被批评。我也承认自己在听一些录音的时候,不得不对那种拉法大摇其头。但米尔斯坦的这个, 从未让我有类似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