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形状温柔似水的水,藏起了另一面的决绝
曾和朋友夜聊时谈到过,无论是哪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受众坠入一个创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刻意把一个命题拿出来立意的作品容易落了窠臼和下成,且还框死受众的感知。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后的意犹未尽里的“意”,就是“情境”了。此“意”在一定程度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甚至不用懂电影中讨论了什么命题,但你会沉溺,所以好的艺术作品后劲很大。
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这样做的确会丧失掉一部分普世价值,或者说,我们真切地想要弱化掉批判和歌颂的价值。我们不要“视一切为理所当然”的古典,“黏黏糊糊、卡在中间、毫无作为”才是我们的浪漫。
《水的记忆》就是一首“黏黏糊糊、卡在中间、毫无作为”的浪漫的歌。
接受了这个设定,就不会觉得这首歌不知所云了。
词像一首诗似的:
独白:(现场版有,单曲里没有)
水没有形状 但是水有声音 所以水有记忆
将“声音(听觉)”和“记忆”联系,弱化“形状(视觉)”。记住开篇独白,之后的词里会反复点到。
灯光黯淡 没有形状
池水柔软 没有形状
那晚泳池 你的轮廓 没有形状
可为什么闭上眼 你在身旁
简单几句,将“视觉”、“触觉”这两个感官弱化——“灯光黯淡 没有形状”弱化视觉;“池水柔软 没有形状”弱化触觉;“你的轮廓 没有形状”弱化视觉。
“可为什么闭上眼,你在身旁”—— 抛出问句,承上启下。
还能获得一点信息,这大概是一个有关夜晚泳池的暧昧的故事。
夏夜的风 没有形状
草莓樱桃香烟的气味 没有形状
早已不记得夏天究竟多热多长
可是你的声音为何夜夜流淌
承接上文,“夏夜的风 没有形状”弱化触觉;“草莓樱桃香烟的气味 没有形状”弱化味觉;“不记得夏天的夜多热多长”弱化感觉。这里用到了通感。
看到了吗,短短几句,将你除听觉之外的感官全部封闭,剩下来的就是极致了。
“可是你的声音为何夜夜流淌”—— 为什么闭上眼你在身旁,是因为你的声音夜夜流淌。解释了上段的提问,把“声音”拟作水流,形容为“流淌”。
曾轶可把比喻和通感用得太妙了。
Fall for you
Fall fall
“Fall”用在这里太贴合情境,如果换成“love”,意思差了不止一点。“Fall for you”是“沉溺于你”,而“love for you”是“爱上了你”,“Fall”比“love”更隐秘、更暧昧、更浪漫。
“Fall”还可以理解成“下降的”“降落”“瀑布”,贴合意象“水”的质感。
如果从此不再见你
我拿什么记得你
跌入水中 沉入水底
想象你慢慢包围 我的身体
还有谁会比你温柔
只有我能被你触碰
流着眼泪的我好快乐
让我溺死在你的怀里
“跌入水中 沉入水底 想象你慢慢包围 我的身体”,像电影慢镜头一样的画面感,把第二人称的“你”赋予到“水”这个意象上,就完整成型了。
“流着眼泪的我好快乐 让我溺死在你的怀里”,一语双关,还可以是“溺死在水里”,因为对我而言,“你”就是“水”,“水”便是“你”;“水的记忆”就是“有关你的记忆”。含蓄而浪漫。
用一个抽象隐秘的metaphor贯穿,极尽心思的去描绘它,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细腻至死。
拿一个个简单的词组句,写出这么有情境有画面感的词,令人心折。
编曲将词营造的情境辅佐得特别好,水流声、有回声的慢板、电子合成器传出的迷幻暧昧的声音、包括忽明忽暗的人声、大量的气声、唇齿碰撞而产生的黏糊的口水音,都让整体氛围被更好的突显。
尤瑟纳尔曾在书中写三岛由纪夫的死,“对生爱得热烈的人,会有另一面对死的向往”。
没有形状温柔似水的水,只是藏起了另一面的决绝。
喜欢得不得了。
曾轶可真是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