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平无奇”抒情歌被加入洗脑的记忆点
从微博上看到新音乐产业观察发了条微博,提到:Pitchfork发布了一篇文章,探讨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和印度,什么时候会出世界级的流媒体大金曲。文章认为,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很高的音乐流媒体、智能手机普及率,如果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进入全球市场,中国音乐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
现在打开音乐软件,霸榜的歌曲多是什么呢?Trap,Future Bass,百大DJ们的remix作品,或是大热抖音神曲。
后现代主义思潮随着全球化席卷而来,这其中裹挟着浓烈的消费主义,直接后果就是市面上流传着大量原创性弱,可替代性高的快餐式作品。它们争先恐后地出现,再无法控制地走向灭亡。
你说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世界级的流媒金曲?我觉得至少要创作者们丢弃他们所有拼贴、复制的思维之后,才可以生出一分微弱的希望。
欧美目前大热的音乐类型,其核心充斥着浓郁的本土文化,他们不在乎歌词的美感,自由地释放西方的奔放、浪漫,亦或是浪荡。
国内则常常只学了别人的表面,便沾沾自喜并大量复制。我们抛弃了汉语本身的美感,去追求没有内涵的内容。只需要几个简单重复的和弦,加上矫揉造作的歌词,就可以制造出病毒式的洗脑神曲。但这样的歌曲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什么都照搬,用只能感动自己的大白嗓唱着贴皮的流水线工业品。
本身这篇文章是12号那天要写的,一直拖到今天鹿晗的新专发布,突然就觉得很适合用在这里。
在现在乐坛里,不少人都是什么火就做什么,但实际上真正能让将前卫曲风跟中国水土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
我原以为鹿晗应该会延续之前几张专辑的风格,毕竟从听感上来说,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中毒性,但是他没有。在大家都踊跃做future bass的时候,他又非常敏锐地躲避开这股热潮,继《时间停了》之后,新一首抒情歌《体会》出现了。
三条跟鹿晗合作的作品似乎都习惯性的“克制”,从最大胆的《Lu》(最大胆也其实是点到即止)到《微白城市》,《skin to skin》,整个趋势越来越内敛。到《体会》没了电子配器,极简到只剩吉他旋律。
当然,鹿晗的抒情歌曲常常会因为“去复杂化”而给人很容易唱的错觉,实际上这首歌的节奏并不容易把握。鹿晗的声线一直以来都是有些单薄的,控制不当就容易暴露缺陷,尤其是在过于简单的配器伴奏中。然而他现在完全的成熟了,他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去避开问题,从《skin to skin》开发的气声技能被灵活运用在这首歌当中,气声对他而言从一种演绎方式变成了特有的修饰嗓音的技巧。
他后期发布的歌曲通常在第一遍试听时,显得较为寡淡,但偏偏这份寡淡是极富耐心的,从第二遍播放开始就让人陷入循环的魔咒当中。即便是这样一首抒情歌,也要非常小心机的加入“nature nature ”的记忆点,让你摘下耳机之后脑海还在魔力转圈圈。
他演绎《致爱》时的青涩感已经不复存在了。假音游刃有余穿插在歌曲当中,情绪、人声与伴奏融为一体,再无一点疏离感。仿佛已经是坛初酿成的酒,仍然清冽,但已经带着一种醇厚感,可令人细细品味。
当然,电子音乐是世界乐坛的大趋势,完全放弃它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