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中外,雅俗共赏相宜——《国家宝藏》第二季 原声带赏析
“诗人对可见事物的诠释远低于画家,而对无形事物的诠释又远低于音乐家”
——李奥纳多 达芬奇
众所周知,《国家宝藏》是一个大型“原创音乐节目”,第二季的节目虽已完结了数月有余,但音乐家关大洲老师操刀创作的19首原声作品,依旧是余音缭绕,令人久久回味。作为一个原声音乐的爱好者,我想再品一品其中的萦绕于心之处:
1. 《序》
时长0:31,是《国家宝藏》第二季OP,也是承接片头当期博物馆简介,与之后节目正片《象王行》原声乐过渡段落的配乐。虽然只有短短的31秒,依旧气势磅礴,富于变化。用电音、编钟、鼓点、弦乐,加上兵器金属碰撞的音效,编曲融汇古今中外,营造出了金戈铁马,厉马秣兵的热血感。配合铜奔马、兵马俑等文物组成的,类似战争场景的画面,瞬间就是沙场点兵的气势,也与《国家宝藏》每期三件文物PK竞选特展,各个博物馆也牟足了劲拿出珍宝,秀家底的相爱相杀,不谋而合。《序》的热血奔腾,与之后的《象王行》的沉稳持重,形成过渡与对比,如士兵们的躁动与统领的威仪,先见兵,再会将,音乐铺排上张弛有度。
2. 《景明》
【注释】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时长04:10。春和景明,指春光和煦,阳光照耀。曲如其名,《景明》中有种雨过天晴后,行走在湖边堤岸上,观花赏浪,衣带挂饰迎风摇曳之感。节奏上明显的递进式表达:前段入耳时还略有惆怅叹息之感;中段通过镲片声引入,节奏加快;高潮部分清亮的弦乐强势抓耳,还有鼓点阵阵;最后回到婉约平和,起承转合,相得益彰。编曲上选择钢琴为主,仿佛静静地述说,同时点缀有编钟的灵动,弦乐的悠扬,鼓声的大气。
曲目虽为《景明》,但乐曲底色上却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惆怅,直到高潮段落才有豁然开朗之感,与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气度,完美契合。这首曲子常常在国宝守护人讲述曲折的今生故事时使用,可谓有“守得云开见明月”的期待。
3. 《折柳》
【注释】取自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 :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时长04:07。这首《折柳》是本季《国家宝藏》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原创BGM。网易云音乐里关于此张原声带,评论区里有条是这么写的:我觉得关大洲上辈子应该是一个宫廷乐师。听完《折柳》,你会和我一样,对于此评论,深以为然。
《折柳》的初登场,是在第六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专场,是今生故事版块《【观唐】古代服饰艺术再现》节目的配乐,整个展示可谓全程高能。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回看每回都起鸡皮疙瘩。服装、仪态、灯光、舞美、音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何等自信,何等开放,何等包容,何等绮丽的盛世大唐。正如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明艳的服饰,灵动的音乐,如暖风春回大地,似繁花沁人心脾。
《折柳》的旋律里有华夏的仪态万千,更有盛唐的雍容华贵,大段使用笛萧、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曲调则像一副徐徐展开的大型山水画卷,点点滴滴的音符都引人入胜。另外,此曲也是秀场BGM,所以编曲上还贴心地使用了鼓、编钟、镲等打击乐器,特别适合模特仪态形体展示需要的踩点、定位节奏。
“柳”和“留”同音,折柳相送,是中国人古老的离别风俗。灞桥曾是秦王朝霸业的见证, 灞水两岸多植垂柳,而最早在灞桥边上折柳的,应是唐朝人,亲友在此相送,心念离别后重逢。 而这首《折柳》,完全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的离别哀伤之感,更多是像临行前的细细嘱托,和对重逢的殷切期许。或者说刚好相反,更像久别重逢,先有些许恍如隔世,后是相认的欣喜相拥。但无论哪种解读,都让我觉得关大洲老师的处理惊为天人,因为《折柳》是唐代服装艺术再现的配乐,大唐的气象,世界时装的话语权,曾一度离我们而去,但没有走远,一直在等待重逢。而今在对传统的挖掘整理中,人生若如初见,艳惊四座,我们正试图找回本就属于华夏的审美品位和精神气韵,“知来去,明去处”才是“留”的真正意义。
4. 《老拙》
【注释】取自唐代诗僧寒山、拾得答问录(《寒山子集》) 寒山,是个疯和尚。他常常跑到各个寺庙,望空、独笑、躁骂; 拾得,是个苦和尚。打小被高僧拾得,受戒为僧。拾得常偷弄饭食给寒山,两人自此成为投缘人,吟诗作对。 这对儿“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的老拙,被后世封为“和合二仙”。
时长02:56,是整张原声带中十分诙谐幽默的一首,也是传统民乐和西洋乐融合地天衣无缝的作品,可谓老中带皮,拙中带巧,心不老,人亦不老。编曲上,琵琶是主角,垫着小提琴的和声,细节处有中国传统戏曲味道十足的锣,配上沙锤的节奏,高潮部分更是加入西洋乐的定音鼓和铜管组的配合,可谓妙趣横生,典型的民乐曲调,中西方融合的演绎,既复古又时髦(听着就不由滴想抖腿,有木有啊,23333~)。
琵琶,其实最早也是从西域传入中国(民乐中但凡两个字的乐器,其实都是从国外传入的,琵琶在西方的远方亲戚,就是吉他,某种意义上属于同根同源),最终演化为民乐弹拨乐器首座,可以说,音乐是没有国界和国别的。琵琶音域多变,表现力极强,可以驾驭和应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老拙》,就让我们领略了其俏皮可爱诙谐的一面,俨然一个老顽童站在你面前。说实话,第一次听到时,我满脑子都是济公喝完酒,摇着破扇的逍遥感,“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看完注释,我又觉得琵琶+小提琴的组合,真的有寒山、拾得互相斗嘴,相爱相杀的既视感。
话说《老拙》也很适合作为《铁齿铜牙纪晓岚》黄三、老纪、和二铁三角逗趣时的BMG了。另外,《老拙》甚至可以契合经典动画《猫和老鼠》的某些场景。可别不信,你们试试就知道了,哈哈哈哈~(话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猫和老鼠》的配乐都是交响乐,其实它是不少国人童年交响乐的启蒙)
5. 《夜凉》
【注释】取自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孟浩然在等一个叫丁大的友人。友人未至,诗兴翩然而来。 李白独爱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时长04:52。《夜凉》,曲如其名,好似一位退隐江湖多年的高人,深秋时分,露夜梦醒,站在庭院中,寒霜落在衣衫上。四下无人,孤影对月,只有凉风吹过竹林的幽幽瑟瑟,溪水落在岩石的潺潺索索,千番思绪,万般感怀。编曲上,先有古筝的娓娓道来,清脆沁心的铃声点缀其间,宛如追忆青葱岁月的年少无忧。01:30前后,萧声一出,瞬间颅内高潮(民乐永不过时,过去只是缺乏欣赏的渠道和方式,民族音乐就像被封印在我们穴道里一样,一旦点对,就会打通任督二脉),曾经的江湖快意,风起云涌,历历在目。萧的音色,之于江湖儿女,之于文人豪杰,就如同流水之于高山,钟子期之于俞伯牙,太适合表现他们的快意恩仇与千帆过尽。
这首《夜凉》,成为诗朗诵《如果没有李白》的背景音乐,并非纯属巧合。整首曲子,层次分明,递进变化,从刚开始的寒夜思量,怆然涕下,到中段的怀古伤今,叹世事无常,在高潮段落的老骥伏枥,壮志不改,直至最后的悠扬婉转,仿佛李白回溯自己的一生波澜壮阔,出走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曲名《夜凉》,取自孟浩然的诗歌。孟浩然年幼便是诗文少年,而后漫游求仕,入京城而不仕,故隐居山水,终于南园。可以说李白的经历与孟浩然相仿,这可能正是他独爱孟山人的缘由。如此为曲子定名,音乐团队可谓将中国传统诗歌和李白的思想,理解地透彻深刻。
6. 《桃夭》
【注释】取自《诗经》中《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树上开满了粉嫩的桃花,美丽的姑娘要出嫁了,美好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笑字下半部就是夭,《说文》解:夭,就是女子的笑容。 桃之夭夭,桃花的美丽,就如同女子的笑容。
时长03:28,本季原创BGM中最为欢乐的曲调之一,常常被用在国宝前世传奇小剧场,逗趣幽默的场景中,有种岭南民乐混搭R&B的质感,娇俏活泼。琵琶再次展现清新的一面,而真正“抢戏”的是笛子,其欢快跳脱的音色,仿佛桃夭枝头上雀跃的喜鹊,二者珠帘合璧,编曲上带有浓郁的岭南民乐,轻快写意的风格(你们把岭南名曲《彩云追月》调快倍数,就能轻松get这种风格的趣味)。而爵士鼓铺垫在旋律中,给《桃夭》增添了R&B的时尚感,可以说相得益彰,特别是接近尾声时的快节奏的鼓点+琵琶的轮指,感染力十足。前有《老拙》,后乃《桃夭》,一个老顽童,一个俏少女。《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原声配乐不止有大气磅礴的史诗乐章,也有这种清新俏皮的市井小调,可谓雅俗共赏。
7. 《长空》
【注释】取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长空本出禅语,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于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追寻长空,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上下求索者,古往今来,无数。
时长04:27,本季原声音乐中最有史诗感的乐章,完全就是电影配乐的质感,可谓荡气回肠。
大交响乐配置,气势磅礴。作曲上是减法,一段主旋律,几段交叉和弦。但编曲繁复,通过不同的乐器编组,配合协奏,产生变化。通过极简的曲调,但不断强化递进的节奏,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和心。首先入耳的是如心跳般的钢琴声,定音鼓和镲声之后,大提琴组低沉的音色灌入混响;一个小节之后,钟琴为切换令,属于高音部的小提琴组加入演奏,加快旋律,拉亮音色,如此往复;之后间奏,钢琴继续演奏引领旋律,而弦乐组编曲则是musical motif (非旋律,而是一个深刻、重复性的音乐概念),即中提琴、大提琴等不断快速换弦,用不同的弓法完成拉奏的段落。这个演奏方式难度很大(第一是速度快,一个人拉已经是难,大乐团多人一起要拉得整整齐齐,是难上加难),但可以有力的烘托乐曲的恢弘的氛围。而后高潮段落,再次回到主旋律上,并用密集的鼓点,铜管组的大号、圆号、长号等乐器,配以大镲等打击乐器,将威严庄重的曲调推向血脉贲张。《长空》的最后,又回归极简,钢琴与小提琴的二重奏,如泣如诉,将“追寻长空,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上下求索”的无畏精神,展现地淋漓尽致。
我个人特别喜欢《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其配乐也十分精湛,建议感兴趣的朋友找来听听,musical motif编曲法是其特色之一),刷了很多遍。第一次听到《长空》完整版时,脑海中就不断浮现临沂舰在海上乘风破浪,我们的海军战士英勇无畏保卫疆土,保卫人民的画面。而《长空》,正是第5集云南省博物馆“聂耳小提琴”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讲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先生,以及第7期甘肃博物馆“铜奔马”,今生故事讲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专家张军社先生,使用过的专属配乐。可以说《长空》恢弘大气,热血奔腾的曲风,是为其量身打造,可谓赤子国魂!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8. 《黄雀》
【注释】取自曹植《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贪心的黄雀被罗网捕住。一个少年来,心生不忍,拔剑把罗网砍破,黄雀得飞,盘旋下来谢少年。 隐去前两阙,这是一个幽默可爱的故事。打开前两阙,哀伤扑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再掌,结友何其多? 曹丕登位后,凡与曹植亲近的人都遭迫害。以黄雀投罗比喻朋友落难,曹植有心无力,拔剑少年在哪里呢?四顾,茫茫。
时长03:02,一首着实“怪异”的作品,将截然不同的曲调、气氛混搭在了一起,“不和谐”中产生一种新的气质,自成一派。打击乐器组是《黄雀》的根,整个曲子运用了多种打击乐器,且旋律从头至尾,好似某种暗流涌动。钢琴的重音,如缓步前进,暗中埋伏的敌手。弦乐组虽贯穿始终,但几乎只有一个旋律,就像被束缚住的手脚。琵琶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就是上下翻飞的黄雀,先是被诱饵迷惑的兴奋,后有被罗网捕住的惊慌失措,再来少年搭救后的欣喜感激。打击乐在尾声时成为主角,完全统领了节奏的行进,将弦乐、琵琶的声音裹挟其中,好似另一种意义上的十面埋伏,一场争斗在所难免。
曲调中仿佛有多方势力绞杀,但不是明争,而是暗斗。乍一听起来似乎闪转腾挪,甚至还有一丝欢快,细品之下,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肃杀气氛,层次多变,情绪丰富,却不是我们习惯的激烈对抗,而是高手间的诡谲暗战,杀人诛心。
9. 《流光》
【注释】取自冯延巳《 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初春,细雨蒙蒙,洒落在春草叶上,留下滴滴水珠,微风吹过,泛起流光。五个字,摄春草之魂。愿此曲,能润泽所有焦虑心绪。
时长04:13。整个作品充满了文人墨客的意境,是让你听到第一个音符,就能在脑海中浮现画面的作品。如果乐曲也像诗歌、绘画一样分流派,那《流光》肯定是田园山水派。开头就放“大招”,自然界的雨声+古琴声,配合着点点铜铃,瞬间让听众置身于竹林草斋之间,“空山新雨后”。之后,笛子与古筝,琴瑟和鸣,如高山流水的知己,相视一笑,林中酌饮对谈;第二小节,几乎成了琵琶的solo。老子《道德经》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琵琶的音色宛如山间潺潺流动的清泉,沁人心脾。箫声的混响,就如同托住山泉缓缓流过的岩石,情深皆在旋律中;之后,笛声与民乐打击乐组,组成曲子的高潮段落,好似清泉跌落石壁,形成了一挂瀑布,溅浪而起,瞬间有种逍遥游的快哉;最后,乐曲又回到雨声滴答,首尾呼应,回味悠长。
《流光》带给听众的不光是声音,还有光线,甚至气味,有露珠的湿润,有青草的气味,丝丝润心田,点点沁心脾。这种体验感知是立体而多面的,带给人的享受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难怪达芬奇会说“诗人对可见事物的诠释远低于画家,而对无形事物的诠释又远低于音乐家”,《流光》就是一首隽永清丽的山水诗歌,润物细无声…
10. 《合欢》
【注释】取自嵇康《养生论》:萱草忘忧,合欢蠲忿。 萱草可使人忘却忧愁,合欢花能除去忿恨,平息心情。 此曲,笛如合欢,琵琶如萱草,合颂知遇之幸运。 人多知遇独难求。还好,我们有王维与裴迪、李白与杜甫、纳兰性德与顾贞观。
时长03:41。如果要选一首歌,在草长莺飞二月天里,作为好友结伴踏青,游山玩水的BGM,那么这首《合欢》可谓恰如其分。正如注释中提到的,笛子和琵琶是曲中当仁不让的双C位,宛如两位翩翩少年,意气风发,长袂飘飖,快意潇洒,游历八荒(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戴建业老师关于李杜二人的梗,最是契合,2333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合欢》的名字取自嵇康的《养生论》,而以他为首的“竹林七贤”,也曾是世人羡慕敬重的纵情山水,肆意酣畅的友情之典范。而《合欢》里也能听出“众贤”齐鸣,除了民乐的笛子、琵琶等,编曲大量启用了西洋乐器,比如前奏里是钢琴+提琴组,中段加入电音元素,贝斯和电子琴,乃至之后的爵士鼓,是一首典型东方曲风,中西方共同演绎的创意之作,音乐元素非常丰富,凸显了《合欢》年轻时尚的气质,但丝毫不影响你感受《合欢》,依旧是一首中国风韵的作品。所以关大洲老师可谓融汇古今,玩转西东。
11. 《悲笳》
【注释】取自杜甫《后出塞》其二: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霍嫖姚,即为霍去病。18岁的霍去病,任“嫖姚校尉”,率800骑兵斩杀匈奴2000余人,一战成名。此曲颂千古忠良将,以及所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灵魂。
如何用西方的交响乐演奏,讲述史诗般壮烈英魂的东方故事?答案就是——《悲笳》。
时长05:03,整张原声带中时长最长的一首。作曲再次是减法,极简极致。引子部分,空灵寂寥的氛围音效,可以瞬间将人拉入悲怆之中。钢琴进入,只用简单的几个音符,就反复敲打着听众的心房。低音部的大提琴,深沉低吟,高音部的小提琴,如泣如诉,交替演奏着几乎同样一段旋律,如句句嘱托,似乎声声呼唤。一阵急促的鼓点,像战斗一触即发,大小提琴再次对话,是不舍与决绝的纠结。最终提琴一起协奏,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决心,那阵阵的号声与大力叩响的镲声,便是赤子之心前进的集结号与行军令。留白后,那缓缓而至的琴声,是将士心底对家,对亲人的深深依恋与不舍,自古忠孝难两全。
《悲笳》的最后,音乐缓缓隐去,一记闷雷过耳,正乃“于无声处听惊雷”。该诗句出自鲁迅的《无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创作于1934年5月30日,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可谓石破天惊之笔,在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鲁迅先生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他以诗歌鼓励民众,表达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而《悲笳》,正是第二期广东省博物馆,“金漆木雕大神龛”前世传奇——抗日救亡民族故事的主配乐。所以,关大洲老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如果把《悲笳》和《长空》一起听,那么前者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挽歌,后者则是痛定思痛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无畏不悔,互为呼应,正是那——“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14&17&19. 《人间乐》&《人间乐》伴奏(男生版、女生版)
因为我个人更偏爱纯音乐,伴奏版本更接近纯音乐,也更能体会作曲编曲上是有趣组合与配搭,所以《人间乐》只赏析伴奏版本(当然,无论男生版或女生版,都是唱功了得,关大洲老师一开嗓也是惊艳。其实很多作曲老师都很能唱,毕竟作曲编曲后,如果请其他歌手来唱,老师们都会先录demo,给出参考并帮助歌手定key)
女生版《人间乐》伴奏时长03:49,而男生版伴奏是03:44,少了5秒。仔细对比之后,发现是男生版前奏更短一点。这个对比很有意思,正如大家在云音乐评论区留言的那样,女生版的《人间乐》唱的是前世姑娘们自己的遭遇,娓娓道来,徐徐缓缓。而男生版则是后世才子为佳人鸣不平,更快地进入主歌,有呐喊的既视,欲言又止VS直抒胸臆。
编曲上也是明显的“男女有别”:曲子都选择钢琴进入,女声版的前奏,声色清脆,是高音,而男生版演奏的则是低音,钢琴的音色更加浑厚,这正好契合男女声的嗓音高低有别的特质。进入高潮乐章的衔接也不一样:女生版是钢琴重音+强节奏鼓点来进入,属于强引导到更强;而男生版则是通过之前就一直铺垫在其中的箫声来过渡,是先弱再到强,节奏的变化不完全相同。
两个版本编曲上最大的区别在于高潮部分:女生版本是乐籍女子血泪控诉,为自己代言,所以编曲使用传统的中国鼓及一系列民乐打击乐器,遵循古至传统的演绎方式,有浓郁的宫廷音乐的影子,大气不失细腻。中国鼓的鼓声回荡,宛如历史的步伐,沉重悲怆,又处处动情,声声催人泪下。而男生版本在高潮段落,却是明显的摇滚乐曲风,电吉他,架子鼓等配乐,用具备强烈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的摇滚乐,体现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解读,是今人对姑娘们的怜惜与不公对待的呐喊,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注脚。
在曲子的尾声,延续了配乐上的差别特色,女生版本回归钢琴独奏,而男生版的则留下余味的箫声,是尘封的历史与当代的反思,是女性的婉转寄思和男性的情怀浪漫。
13&18. 《虞美人》&《虞美人》伴奏
时长03:54。典型的通俗版古风歌曲,虞美人是词牌名,整首歌歌词也是古韵悠然,但形成反差的是,却运用流行音乐曲风来作曲和编曲。民谣吉他,钢琴,提琴,架子鼓等乐器的使用,包括关大洲老师亲自上阵的演唱,演绎方式上也带有明显的R&B风格(高潮部分加入笛子的合奏,又是古今杂糅),可以说是古风今唱。整首歌其实就是一首通俗流行音乐,旋律节奏朗朗上口,即使是普通的听众,在听到这首歌之后都能够几乎无门槛的跟唱或哼唱。 关大洲老师之前长期从事流行音乐的制作和传播,为不少歌手创作和制作精品的流行歌曲。《虞美人》这首歌曲,从作曲、编曲,到制作、演唱,都体现了关老师及其团队,对流行音乐元素把握的游刃有余。比起某些所谓的古风歌曲,可以说是“国家队教做人”系列。虽然《虞美人》只在第三期河北省博物院,“彩绘散乐浮雕”前世传奇故事中,惊艳出现了那么一两句,但是关老师将其收入原声带,并采用流行通俗的演绎方式,让这首歌拥有更高的接纳度和传播度(特别制作的伴奏版本,就是极其贴心的翻唱福利),实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精巧融合,这与《国家宝藏》整个节目,以通俗娱乐的方式演绎厚重深沉的历史,找到悠久历史在当下更为年轻,更有活力表达的初衷,不谋而合。
P.S.要是关老师能把《虞美人》的吉他谱,也当福利放出来就好了,这歌自弹自唱也是另一翻风味。
15. 《醉太平》
时长02:14。其实我觉得自己赏析《醉太平》,以及后面《九州同》,完全就是班门弄斧了,因为这两首完全就是王炸。《醉太平》,关大洲老师作曲,加上赵聪 , 吴琳 , 朱剑平 , 张佳理,四位顶级民乐演奏艺术家的演绎,这样是组合与搭配也只有《国家宝藏》可以办到。
醉太平,词牌名。醉:沉酣入迷。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唐温庭筠《长安春晚》“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调名本意即咏陶醉于太平盛世的祥和气氛中,有颂圣的意蕴(摘自百度百科)。欣赏《醉太平》可以分为两段,前段的曲调略幽怨嗟叹,其实这段就是《人间乐》的变奏(可以听《人间乐》的伴奏仔细玩味一下)。因为《醉太平》正是“彩绘散乐浮雕”今生故事中,几位艺术家用中国传统民乐乐器演绎的节目,所以《醉太平》承接了文物前世传奇故事中,《人间乐》的旋律,此乃“怀古”,此后却非“伤今”,而是“颂今”。曲势变的激扬、明快,有着万马奔腾 ,百舸争流之气势。这是盛世歌飞,肆意潇洒,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们的民族乐器,民族音乐,可以凄婉动人,也可以恢宏大气,能够独树一帜,亦可兼容并蓄,这曾经是大唐的气韵,更应该是今人的自信,这份自信会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民的血液里,嵌入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中,“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
16. 《九州同》
时长03:15,可谓此曲一出,唯有上一届季,同样是特展盛典OP的《水龙吟》可与之争锋(真心无敌是多么的寂寞,唯有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死死地被钉住在特展节目的开头,无限循环,震撼到膝盖都已经没有了。
九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即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而《九州同》是由萨塔尔、古筝、笛子、唢呐,四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它们流行的地域,音色的差异,恰好契合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此乃“九州”;而艺术家的精彩协奏,音域的高度融合,合为一个“同”字,“九州同”,实至名归!
《九州同》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乐的包容性,流传地域的宽广度,多民族融合的独特魅力,分可自成一派,合则举世无双。开场,新疆萨塔尔的琴声,仿佛来自古时商旅中维族向导的拉奏,合着驼铃阵阵,犹如丝绸之路上吹来的风沙,拉开戈壁大漠孤烟的辽阔与壮美;可不一会儿,江南的亭台楼阁中,一位妙龄少女手指上下翻飞,抚筝为舞,蝶飞蜂跃;镜头一转,山林竹海间,青衫剑客从怀里取出一柄玉笛,化笛为剑,吹皱一池碧水,激起叶落烟升。三位“武林高手”正在不同的时空里对望,等待第四位蓄势待发。一马平川的高原之上,平地起惊雷,好似旱地拔葱之势,状汉肆意自在,携唢呐踏步而至,其形开朗豪放,其声高亢嘹亮,虽姗姗来迟却当仁不让。四大“高手”,相视一笑,合奏“此曲只应天上有”,既是“在线切磋斗法”,更是“合体威震四方”,得见者三生有幸,能听者三月不觉肉味。
更仔细地听《九州同》,就明白这个“同”不仅仅指四种民族乐器的融合,因为乐曲中还出现的一些现代西方乐器的声音,比如吉他、贝斯,还有些许的电音元素,共同演绎出这种融合与动听。或许乐器有其源头和诞生地,有现在广泛传播运用的地区,包括我们很多的民族乐器,最早也是由其他地方传入,但音乐本身是没有国界和国别的,天下大同,九州归一。
整张《国家宝藏》第二季 原声带,可谓“景明折柳人间乐,夜凉长空虞美人。黄雀悲笳桃夭去,醉太平后九州同!”(摘自网易云音乐评论)期待《国家宝藏》第三季,关大洲老师和他的团队给我们带来更多地惊喜,老师们辛苦啦!
(备注:可能文里提到的有些乐器说的不一定准确,毕竟我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只是普通的爱好者,还望见谅。文中注释引用自网易云《国家宝藏》第二季 原声带说明,感谢关大洲老师和他的团队,以及《国家宝藏》节目组全体,为我们带来如此震撼的好作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