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妙品”,绝不能是“标准”——听科尔托演奏肖邦《大波罗乃兹》Op.22
Cortot与Rubinstein应当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肖邦演绎者,他们都在19世纪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将其中的许多东西带到下一个世纪。两位钢琴家也都一直演奏、录音直到20世纪下半叶。当然,Rubinstein是老一辈人中,立体声录音技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Cortot则不然。但是这两位肖邦演绎者的最大差异,除了风格之外,应该就是曲目的选择:二人依据各自的长处,大胆地避开了不少作品。如今看来,身为最有影响的肖邦演绎者居然不录某某作品,是很奇怪的。可是在老一辈人的习惯中,绝对是当断则断。Cortot对于玛祖卡、许多波罗乃兹和夜曲,以及第一号协奏曲;Rubinstein对于演奏两套练习曲,以及《24首前奏曲》的审慎态度,都是非常醒目的。前奏曲他录了音,却浅尝则之,完全没有其它很多作品那种一录再录的做法。(注:Pollini没录第二号协奏曲,同他著名的第一号的录音合成完璧,也颇有老一辈人的风采。)
两位大师这种微妙的差异,其微妙之处,还是回到演奏本身来感受最为生动。今日听Cortot后期在日本的录音,其中的《大波罗乃兹》OP.22一首听了很有体会。通常,《自然的行板与大波罗乃兹》是一起演奏的,Rubinstein留下多次商业录音。该作原本配有乐队部分,但通常演奏时,会将乐队部分去掉。Rubinstein先后3次灌录肖邦波罗乃兹全集时,弹的是独奏版,此外他还与指挥家Wallenstein合作,灌录过乐队版。此曲可说是钢琴家的拿手好戏。反观Cortot,他将行板的部分拿掉,单独灌录波罗乃兹做法已经非常小众了,而这首乐曲还是他尘封的作品。大师前一次录音,好像还是原声录音时代的1923年,同样只录波罗乃兹部分。不知为何,时隔30年,钢琴家前往日本时又想要录一次。欣赏这次录音,再对比Rubinstein的演奏,我们发现“演绎者”在同一曲目中展现的不同个性,几乎没有比这更大的差异了!
行板部分原是非常妩媚的音乐,Rubinstein将作品的歌唱性表现得分外迷人,同时也自有他一贯的大气。而在波罗乃兹的段落,钢琴家更充分刻画出“大波罗乃兹”之神韵,傅聪虽然对他有一些保留,却也认为他的波罗乃兹无与伦比。此处Rubinsten将那种大气魄表现得太精彩了!那种音响格局,那种他所独有(而非“波兰钢琴家”所独奏有)的节奏感的神韵,已然为该作的演绎树立了一个“正”的标准。而Cortot恰恰弹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反”的典型。这位大师竟是以这般撩人、千回百转的风韵来表现这首原本颇有英雄气概的作品。虽然和“军队”、“英雄”这两首波罗乃兹相比,Op.22并不首先被视为肖邦英雄性的典范。但就音乐本身而言,这种气质仍是明显的,Rubinstein的演绎标定某种主流,并非单纯因为他是Rubinstein,而是这样的音乐表现确实有说服力。反观Cortot,他将Rubato天然地玩弄于股掌之间,既有那种“玩兴”,又绝不流于庸俗的表现,在此也是得心应手。
有时,那神奇指触弹奏的琶音,再配合难以形容的速度变化,效果仿佛醉人的“迷药”。无穷无尽的自由速度,只会迷倒听者,让他们沉醉温柔之乡,却绝不会让演奏者本人自乱阵脚。而就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变化层次之中,我们也不免好奇:Cortot并非欠缺英雄气概的演奏者,如果他需要,绝不是弹不出那种效果,但为何此时他要这样表现?有人将某些法国学派演绎独有韵味,调侃为骚气的演绎,而Cortot此刻,毫无疑问是将“风骚”这个概念升华了,几近于神圣化。。。。总之,他又弹出一种绝对不可模仿的演奏——由他弹来,完全是“错的也是对的,而如果那还是错的,那我宁可不要对的”,诸如此类的魅力。而如果有人学他的弹法,很可能只会被视为庸俗、小气、弄巧成拙,最终意境崩垮的演绎。归根到底,Cortot弹这首只能是绝代妙品,而绝对、绝对不能成为“标准”:在前一个位置上,可以颠覆标准、常规而无负担;可倘若被推到后一个位置,恐怕就真要演变为流毒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