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亦大师
今天想写点感受,起因也算一波三折,就成了杂谈。 想要听贝多芬第五钢奏,因为音乐虽多,但对每个人而言,算得上comforting的也就那么几首。于是找出了Bernstein与Zimerman的版本。这两位,无论是技艺还是人品,都是让人觉得愿意心灵相通的人物。 多年前我曾被别人成为Bernstein的超级粉。然而我并不是。他这么说我的原因,只是因为他自己是Furtwangler的超级粉,而B被认为在某些方面有那么一点传承F精神的意思。 这次听B版,有点刻意想在其中找点雷神的感觉,但是有点失望。B的性格,还是偏于温和或是软弱,或是,自由主义。而F,纵有千般历史解说,但听他的音乐,实在让人觉得和纳粹的精神不能说一点关联没有。至少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烙印。这就好比样板戏,无论艺术家的政治立场如何,那种慷慨激昂还是让人联想到革命文艺的时代。 回到B的贝五钢奏。第三乐章倒有了点F的感觉。于是想,何不找出本尊F的版本来听听呢? F版里的钢琴,是Fischer。今天想写几句,本来其实都是因为Fischer。因为在这个1951年的录音里,晚年的Furt并不那么雷神,而另一个F,Fischer,却抓住了我的耳朵。 是因为比较。先听了Zimerman。神乎其技,精巧斑斓,令人目眩。事实上,不光是色彩,而且感情也很丰富。再听Fischer,一下子觉得,这就是白描啊,连水墨渲染似乎都没有。 但是,为什么,这至朴的白描,怎么好像更进入了心底,让人欲罢不能?何以解释? 我之前没关注过Fischer。于是搜了下。好像是Arrau的师兄或老师,说法不一。二者也确实有点形似,虽然未必神似。Arrau的琴音深邃,但是,个人觉得,也有点刻意,或者说装逼,或者至少说,那么一直端着,听着累。而Fischer,更加自然,浑然天成。也许可以说,他以一种弹巴赫的态度弹贝多芬,但贝多芬毕竟不是巴赫,在Fischer架构的这个世界里,平稳、舒适,但是又多了一些relevance,就是……人间的气息。 这两个版本,钢琴家和指挥之间都不能算是完全契合的艺术风格,但是,又都互相迎合而配合得很完美。Zimerman可能向Bernstein迎合得多一点因而丰富了情感,Furtwangler可能向Fischer迎合得多一点而冲淡了戾气。都令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