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堵墙,还在我们的心中吗??

那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哥给了我一盒翻录的磁带,说:“录的质量很差,我听不下去”。当时大概是1991年,看到磁带的脊上写着《THE WALL》,我简直没背过气去。那时我刚刚知道PINK FLOYD,知道这张专辑是瑰宝,无奈没听过,当年也没什么途径得到欧美的摇滚乐。所以,高兴的我屁颠屁颠的。
一开始,只是觉得音乐很好听,当时听的那个美呀,晚上躺在床上,抱着个小录音机,带着耳机,享受着音乐给我的快乐,爽!不过(THE TRIAL)实在让我受不了,一味的说话,还有点“话剧腔”。
不论在什么时候,我有了多少的专辑,《THE WALL》永远是第一!
从那时起,摇滚乐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过一直以来,这张专辑我只有盗版,因为我没见过原版。此外,我还有PINK FLOYD的《THE FINAL CUT》、《月缺》,几乎所有有名的专辑我都有。依然,依然觉得《迷墙》最好。我一直对《月缺》独霸排行榜耿耿于怀!!
在一些极端PINK迷看来,《迷墙》的音乐过于流行,比起早期的他们,既不迷幻也缺少创意。因为ROGER需要的只是在歌词上展示自己。实际上,我爱死了《迷墙》里的音乐,我无法摆脱它带给我的听觉快感。
我堕落了,我迷失了,我窒息了,我晕眩了,在一声声的瑰丽中,在一声声的撕吼中,在一声声的挣扎中,我没有了自己。
我看见,那个男人在用身体撞击墙壁;我看见,那些孩子变成毫无性格的同一张面孔;我看见,战争的血腥让人绝望;我看见,性的黑洞将有志青年吸的干干净净……
这不是我听音乐的时候看见的,那我就成诗人了。这是电影《迷墙》的画面。
《迷墙》——应该给这个翻译者颁奖,翻译的非常贴切,意译和原译兼而有之,真好!!
一张音乐专辑,衍生出多少附件呀——电影一部,演唱会专辑两版,少见,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专辑里喜欢的单曲太多了,《ANOTHER BRICK ON THE WALL》都不值一提,关键是这首歌太流行了,记得有个俩张一套的欧美音乐入门磁带,就是蔚华解说的,里面就有这首歌。我最喜欢《MOTHER》《COMFORTABLY NOMB》,怎一个牛字了得!
如果只听音乐而没有看过电影,那是十分遗憾的。电影就像解说,虽不能完整完全的阐述整部音乐作品的内涵,还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懒得一句句的翻译理解歌词含义,有时候音乐是需要感受的,再加上影象的配合,我感受到了一个音乐人对世界的理解、分析、解刨;我感受到了一个个体的人对社会的反抗、宣泄、批判。
主人公是悲观的,他对这个世界是抗争的,他对社会的不公产生置疑并开始反抗;他想撞破人与人、人与社会那面看不见的墙;他想像个独立的“人”那样生活;他想没有战争,没有隔阂;他不想寂寞无助孤独……
但是,他能做到吗?社会能改变吗?世界会变的美好吗?
人,最终是要适应社会的!ROGER这个老家伙,直到自己单飞依然为他的理想唱着“改变社会的歌曲”,勇气可嘉呀!不过,反正他有钱有闲,老百姓可不行呦。
1979年,柏林墙还没有倒塌,东西方还在冷战,东欧和苏联还没有解体,世界还处在战争的阴影下,那时的《迷墙》是有批判现实意义的。现在,世界真的变了吗???我相信《迷墙》还有它的意义!!!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