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Listening -- A Must Have
Chopin的夜曲全集, 有两个是至今无法被任何其他版本超越的. 一个是30年代的Rubinstein, 另一个就是Arrau.
60年代以后的Arrau, 风格从原来的热情似火变成了冷静而重哲理. 很多人不喜欢Arrau, 是因为他们只听过60年代以后的那些立体声录音室录音, 觉得"老气". 凭心而论, 中年以后的他弹琴确实"沧"了一些, 但至少有两点, 不但是早年的他所欠缺, 而且是上世纪以来所有有立体声录音存世的钢琴家所难以超越的. 一个是他对作品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把握; 另一个, 是晚年的他让钢琴发出了我所听到过几乎是最美的声音. 因此, 你可以嫌他"老气", 但不能错过他晚年的Debussy, Beethoven, 和Liszt --
还有, 就是这套夜曲.
想来, 好象对Arrau持各式看法的人, 唯有在这套唱片面前步调一致的叫好. 这可能并非偶然. 即使是Arrau晚年的音色加上Phillips著名的钢琴录音技术也并不能保证张张唱片精彩. 如果说唱片初版至今从未从目录中消失并不停的再版, 似乎已经证明它具有近乎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的话, 那么我宁可将之归功于Arrau在这些美到及致的钢琴小品里注入的理性思考. 毕竟, 这样普及的音乐, 甜到发腻的版本太多了.
60年代以后的Arrau, 风格从原来的热情似火变成了冷静而重哲理. 很多人不喜欢Arrau, 是因为他们只听过60年代以后的那些立体声录音室录音, 觉得"老气". 凭心而论, 中年以后的他弹琴确实"沧"了一些, 但至少有两点, 不但是早年的他所欠缺, 而且是上世纪以来所有有立体声录音存世的钢琴家所难以超越的. 一个是他对作品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把握; 另一个, 是晚年的他让钢琴发出了我所听到过几乎是最美的声音. 因此, 你可以嫌他"老气", 但不能错过他晚年的Debussy, Beethoven, 和Liszt --
还有, 就是这套夜曲.
想来, 好象对Arrau持各式看法的人, 唯有在这套唱片面前步调一致的叫好. 这可能并非偶然. 即使是Arrau晚年的音色加上Phillips著名的钢琴录音技术也并不能保证张张唱片精彩. 如果说唱片初版至今从未从目录中消失并不停的再版, 似乎已经证明它具有近乎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的话, 那么我宁可将之归功于Arrau在这些美到及致的钢琴小品里注入的理性思考. 毕竟, 这样普及的音乐, 甜到发腻的版本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