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ne in Kyoto
首先记住的是电影,发乎情止乎礼的《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一直放在my favourite电影豆列TOP 10。一刷两刷,三刷前听了这张OST。最备受关注的是这首《Alone in Kyoto》。
这段BGM对应的电影情节:斯嘉丽坐在火车,从窗外的富士山向前开动,沿路的小墅与波光粼粼的湖面,熙熙的阳光闪闪点缀。在京都站下车,独自穿过树叶下的密阳,在古庙门槛前停下,看一对日本传统服饰打扮下的婚礼。新娘身着白无垢,“角隐”的大帽子遮住发髻,低着涂白的面庞,在同样庄严打扮的新郎的搀扶下缓缓前行。斯嘉丽看得出神,新娘的美丽与她交相辉映,同在这片阳光下。转眼,斯嘉丽穿过流动淅沥的小溪,踩过一个个石墩,一人慢慢横穿平安神宫,在一片白色的签诗海里绑上自己的签。大半乐章在此慢慢隐去,画面大多是斯嘉丽孤寡的身影,孤寡的表情——“寡姐”之名原来已源于此也(笑)。对应着曲名《Alone in Kyoto》。
听OST原曲的时候,先是阳光下缓缓晕开的粼粼波光,然后主角入场悠然闲行,后如拨开云雾,有了叮咚的流水,仿佛俯身凑向泉眼,滴沥的水滴滴在你敏感白洁的肌肤,小小溅起的跳跃,又在肌肤上润湿铺展,欢快而清爽。闲行、波光、水滴的交织,又有阳光的轻柔温暖,能听到远方海浪的声响。最后影片中未有的一段,略厚重,像离去的背影远去,最后一个音收尾,只留下涛声遗存。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次旅行,片头片尾都是坐在的士里遥望东京的街景,灯红酒绿布满密密的霓虹广告牌,沿着城市道路向前延展,跟你曾有的旅行别无二致。其间有一人蜷坐在酒店飘窗俯视整座东京城的孤独,又有跟新认识的朋友手拉手穿越街道到酒吧欢歌,男女主便在这种对比反差中(包括20来岁的年龄差距),渐生难以定义的情愫。从急于逃离日本,到难以割舍离去。在轻松慵懒的旅行途中,感情的迸发自然而然,惆怅在放空里不过是一种消遣,人们似乎与旅途中相遇的陌生人更容易互诉衷肠,像是许愿后放飞的孔明灯,会随风而去不被牵扯,却又难免记怀。
斯嘉丽总是被比尔逗笑,高高的比尔顶着不多的头发松弛着呆萌脸,调侃俏皮话。未经翻译的日语,像是另一种背景乐,充溢着异域风情,也是Lost In Translation的本意。回到BGM,孤立的跳跃单音,在戏谑的欢快感之外有种孤立的疏离感,疏离之外又有和弦的温暖底色,情绪很贴合电影寡淡又神秘的若即若离感,似友情似爱情的似是而非的感情。《Alone in Kyoto》需要一个纯净而敏感的环境,我曾经有一次在焦躁环境下听此曲的不良感受,完全无法沉浸进去。所以你必须卸下繁琐生活负担的外衣,用裸露肌肤般的心灵,去轻触这段小曲,才能有更好的感悟与体验。
《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被评为当年第61届金球奖最佳编剧与最佳音乐喜剧片。其中的音乐功不可没,OST里另外《Just Like Honey》《Girls》《Shibuya》等也都是佳作。但最贴合影片气质的还是《Alone in Kyoto》。同样,这样的音乐脱离了电影,也少了一份情趣。所以建议大家先看一遍电影,再去细听《Alone in Kyoto》,体味迷失异乡从茕茕孑立到一场浪漫偶遇的奇妙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