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继承者,规则的破坏者
五年前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我脑海中只是出现了“卧槽”两个大字,光怪陆离的元素把我震惊得已经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时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更加在意的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对于其更深刻的,作为音乐作品而具有的那些意义并没有深究。如今学习了音乐,再听这张专辑,又有了更多复杂的情感。
作为一个在美国学习音乐却对欧洲音乐一直充满向往的人来说,时刻感受到的是无尽的错位感。天天被一堆爵士和声所包围。学校给爵士音乐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但学到最后发现,基本理论虽说是相通的,但最终的可能性还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心,只要你心够大,只要你能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和声进行,那么你就是对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听感,也就是说,音乐或者声音带给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进一步是不是就是说过分强调音乐的规则性是一件相对比较无聊的事情呢?我想我现在在Hecq这里,终于找到了答案。
很明显,Hecq为了保证整张专辑的流畅度,将曲目顺序安排得非常用心。基本上都是两首比较激烈的歌曲中插入一首相对chill的Ambient,这就跟我老师常拿爵士举例说的tension and release一个道理。听觉感受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听众有更丰富的体验,吸引他们把整张专辑听完。那么这么看来,Hecq作为音乐创作者,其实是在遵循一定的规则的,他希望他的专辑能够吸引到听众,希望通过一些比较传统的手段来塑造或者呈现音乐。比如I will survive这首exprimental hiphop,其实你仔细琢磨也会发现,这首歌也有很明显的form,通过几个段落的变化来抓住听众的情绪。但是在这些规则之下,Hecq把音乐作为声音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整张专辑几乎都是建立在sound design的基础上的,虽说你可以听到Ambient,IDM和Breakcore等等元素,但是这些元素的内核在我看来都是sound design。在简单的和声进行之上,Hecq无所不用其极,其对声音的处理之细致入微,让人感觉到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偏执狂,这些看似来无关痛痒的细节可能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讲并没有什么意思,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对于细节的追求,以及对于音乐能够带给人最原始的最质朴的感受的珍视,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追求艺术实现上最为宝贵的东西。而不是像一些所谓的实验先锋,永远都在试图打破所有东西which is 无脑瞎搞。最深层本质性的表达是基于感性的理性探索,需要真正的艺术激情,需要很高的人格和谐性。
Hecq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能够和他同处一个时代,感受到他这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我感到非常的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