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柳毅传书(一):虎版剧情篇

虽然对于改编我抱着尊重的态度,但是确实不太理解,在竺派只完整地留下这一出有音有像的保留剧目,四十年没有搬上过舞台的情况下,未谈复排先作改编还改编了三版是何道理怎样传承?说“小招不是水招,老虎也不是君子”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什么叫保留剧目,难道不是定本定稿,故事人物都已深入人心了么?难道竺小招就一定得意气风发赴京赶考?就演不来下第而归中心惆怅?就一定要情至上就不能义为先?因此在此情形下不可不严肃地比较新老各版,这并非是有意对小招老师不敬不公。唉,罢罢罢,“休难过,莫伤情”,且淡定,看你如何改来吧。 可以说两个版本在一切重点问题上都产生了分歧——柳毅在什么情况下传书,如何说服洞庭君发兵,在什么情况下拒媒,如何爱上公主,为何辜负公主,如何处理与公主的感情,如何对待三娘,公主如何露真等等等等。待我各个击破。 1. 传书。 1) 水招君子在下第归家途中,小招老师在赴京赶考途中遇到龙女,仗义传书。据百度百科上说原《柳毅传》即是赴考途中。我倒是比较偏爱下第途中传书,一是赶考途中传书有故意拔高柳毅之嫌,“救人不惜行万里”变成了两难境地单项选择,作为观众我心纠结,行侠仗义并不一定非得沉重才显得出分量;二是既是赶考途中送信,后来怕母亲惦记急急切切要回转故里就不那么顺理成章。 2) 新版传书之“义”也值得推敲。君子柳毅想的是“见死不救理不当,难道说世间无有热心肠,相逢何必曾相识,急公好义岂能忘”“燃眉之急须相济,救人何惜行万里”,而新版柳毅想的是“贤公主侠肠义胆人钦仰,为她传书理应当”,我觉得这里的差别很大。在后者的思考和决定过程中,传书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占很大比例。而君子则是绝对的无差别待遇,全从情境——“燃眉之急”出发。 2. 如何说服洞庭君发兵。先看洞庭君为何不肯发兵——“到那时是非难分,有理难讲,女儿难救,罪愆难当,家务小事变成了大祸一场”。因此他不是不救,是怕救了还不如不救。君子说“劝大王一旅义师到泾阳,拯救公主除强梁。”先定下了“义师”的基调和一箭双雕的好处。“一来是伸雪龙女牧羊恨”动之以情,“二来是泾河百姓得安康”晓之以理,“三来是大王仁德传天下”——捧,“为什么见义不为却彷徨”——诘。条理分明,面面俱到,暗含激将又不失尊敬。新版则演了一出戏,先是要洞庭君写封信她再送给公主,待纸笔拿来她道不用写了,我“送回这无字家书一纸信。上写着双亲为你泪淋淋,上写着欲救娇儿愧无能,上惧玉帝雷霆怒,下怕是非毁名声,为保龙庭安稳坐,劝你凡事忍忍忍。孽龙肆虐你莫管,黎民死活你休问,皮鞭抽身你承受,荒滩牧羊免悲声。从此莫再传书信,须记住,血书千钧重,骨肉一纸轻。”如果单作一出折子戏,这一段倒也差强人意。但放进剧中就是另一回事了。虎柳毅唱得畅快,我听着却不这么舒心。总觉得实在刻薄,不及君子仁爱敦厚之万一。同样是请兵,君子的出发点是为洞庭君消除顾虑,话中含义是你放心救女,不但玉帝不会怪罪,而且你大王的仁德还会传遍天下;而新版其实仅仅占据在“骨肉之情”这个道德制高点上趾高气扬地讥笑骂龙王懦弱不顾亲情。既没有提出办法还耍小聪明而大不敬。孰优孰劣,高下立见。 3. 在什么情况下为何拒媒。这也是很让人诟病的一出。 1) 首先不堪的是那四个名副其实的龙套。之前有人吐槽绍百版《情探》莫名其妙地加上四个嫖客在徼桂英跟前说些不三不四的闲言碎语,我看这四只龙套又加上一无身份二无立场两大问题,简直是魔高一丈。 2) 其次,君子的柳毅倍受尊重和礼遇,与公主的婚事广受支持,钱塘君是受托说媒,而且专程请柳毅到府,柳毅在此情形下拒媒钱塘君恼怒很正常。新版么是钱塘君看这二人在金殿宴会上看对了眼,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莽撞提议,这个媒说了个所有人措手不及。先有洞庭君不允,围观者嘲笑,仙界法律条例不支持,再有柳毅拒婚,钱塘君此时质问柳毅为什么不答应就很牵强,更合理的反应难道不是先骂那四条龙,再跟他哥吵一架? 3) 第三,老版的拒婚是写柳毅的义,而新版似乎只是在强加矛盾冲突和行为动机,这完全回到一对男女冲破旧礼教势力的老路上了啊。我万分之不明白,老版里柳毅说“我若娶了公主,人道我杀人之夫,纳人之妻,非为君子,实为小人也”。不仅理由简直太充分了,而且可以说也是后半段的核心设定、原《柳毅传》的精髓所在,湖滨惜别和龙女化身都又是从这一点上自然发生。新版里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一点给改掉?!而且还改成仙凡不能联姻这种三流情节。最经典的“借花献佛”一段虎柳毅赤裸裸唱出“凡人门第尚有别,何况仙国有天规。自古来,仙凡联姻难上难,柳毅我怎留水国永相随”,往下合理的情节应该是龙女如何争取天规支持吧?如果天规不支持化身渔姑也没有用处,哪个仙女不是化身民女隐居民间相夫教子最后被天庭揪回去的?而如果天规支持了化身渔姑就完全是多此一举了。再退一步说,就算是有仙凡不能联姻一说吧,完全不影响柳毅大义当前啊,新版貌似生怕柳毅给观众留下施恩不图报的君子印象,用心良苦加上了四条猥琐杂龙各尽其能风言风语,终于使得咱们跟虎柳毅一条心,为了他起码的做人尊严而毅然拒婚。 4. 如何爱上公主。 1) 两版的感情好像都是从重逢“敛衽盈盈拜”开始,这里必须吐槽,就一个“敛衽盈盈拜”啊,新版也要别出心裁加一个“跪地重重磕”,仙凡尊卑都有别,公主磕头为哪般啊,新编剧到底有多重口味?!用“好像”是君子版虽然被惊艳到,可能也动了心,但是真正的两心相印还是靠湖滨惜别。而虎版是从初遇就开始的。这么说可是空穴来风,并非无因。席上重逢两人就四目相对分不开,画蛇添足地各自阐述一番为什么看上了对方。陶三娘说“他传书承诺语铿锵,甘舍功名为三娘,英姿早刻心深处,喜今朝玉树临风立身旁”,再比照传书时虎柳毅的“贤公主侠肠义胆人钦仰,为她传书理应当”和之后每每从初遇开始回忆,有理由推断新版传书不是没有私心的。再看这句“玉树临风”加上火龙的我侄女有貌你有才,才发现老版没有一句夸君子才貌,除了说柳毅真君子,立身坦荡之类,就只有钱塘君说媒时的 “我看你性情直爽非凡庸”。“非凡庸”这三个字真是非凡庸,用得贴切,而且也只有君子配得上。其实就算编剧不说,谁会怀疑竺君子的柳毅智勇双全品貌无双,公主喜欢上柳毅简直是太理所当然了。 2) 至于柳毅怎么喜欢上公主,反正新版非常说服力不足。“今日里脱去烂衫换新装,却原来琼楼仙姝娇模样”就爱上了也太肤浅太不君子了吧。还有“常记她迎风傲立荒山岗,泣血求生志刚强”——这TM哪是封建社会的公主,根本是长在红旗下的GCD员啊!这里又不得不赞原云华的剧本,一大好处是二人感情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观众和剧中人的感受始终没有脱节的地方。君子自然不用说,从出场到落幕,君子柳毅是一贯的令人敬爱。而观众对龙女的感情,是同柳毅一样层层递进的,初见时我心犹怜,重逢也稍有惊艳(只是君子太美使得公主黯淡了好几分),湖滨惜别一路上筱三娘的深情厚意到她说出“你立身坦荡志不移,我爱慕更深情难改”,再到痴情一片化身渔姑,百媚千娇的小女儿情态,可以说观众如你我是怎样越来越喜欢龙女,怎样越来越希望他们在一起,三娘就是怎样渐渐走进柳毅心中的。哪里需要柳毅翻来覆去啰啰嗦嗦地数龙女的好处呢?而且还完全数不到点子上! 5. 别后如何对待三姑和三娘。这里的改动有——删除了公主为何来到人间,同到人间的由洞庭君换做了钱塘君,三姑由干女儿变成了指定的媳妇等等,总之是其他人戏份急剧缩水。这些我都可以无视,但是新版又莫名其妙加了一段柳毅和柳母的关于娶三姑的“矛盾冲突”。之后剧情急转到最狗血的言情片上——柳毅梦呓三娘,惊醒之后继续唱狗血版的“见三姑想三娘”。不得不说,前面种种槽点到了“见三姑想三娘”这儿都是小巫见大巫,在天雷狗血的程度上根本不能望其项背。而这一段似乎是新版得意之作,每每当作折子戏演出。其实老版是竺君子端坐院中读书,三姑打渔经过喊了一声“大哥”,所以是名符其实的“见三妹想三娘”。新版分明是梦三娘想三姑嘛。想和想也很不一样。君子想的是“她两人如花容貌一般样,怎奈是命途身世隔天壤”,看到每天活蹦乱跳无忧无虑的三姑,不由得想起了郁郁寡欢的三娘,这个处理很自然,且这份想念中更多的是怜惜之情。“高堂老母盼孙切,伊人虽好却彷徨”以我的理解倒并不是因为心中难容他人,而是放心不下公主。所以湖畔贺公主,柳毅是情真意切,全无失落之感吃醋之嫌。就算“贺公主”时不露真,君子回去之后应该也会娶三姑的。而新版想三娘不仅“惆怅”,而且是“日难安,夜难眠,心潮激荡”。下面基本把他跟三娘的过往经历数了一遍,后来三姑问的时候又数了一遍,从傲立山岗数到湖滨惜别,还比目鱼相思草女儿珠一件件数来,真是为凑唱段为占戏份不择手段…数完之后开始极尽肉麻,什么“错把树影当倩影,每闻莺声总寻望”,抒情后是悔恨,给自己定了性——“书蠹鱼儿呆呆呆”,而后一大段快板,估计是展示唱功的得意唱段。他是越唱越激昂,我则是越听越心堵。他悔恨再怎么日思夜想也换不回龙宫再现碧波重开,我更悲伤再怎么魂牵梦绕也换不回君子再生云华重振啊。之后三姑来了。两版柳毅对待三姑也不同。君子心境澄明,不仅刚回家就把传书前后一一禀明毫无隐瞒,而且对三姑和对三娘都是真诚以待,并不像新版柳毅对三姑是“终日愁眉不相望”,对于“三娘”问题又结结巴巴,无奈之下才吐出实情。这才是君子坦荡荡。 6. 露真。君子的电影版是湖畔贺公主时露真,君子道“我宛如一场大梦初醒了”接了一个大团圆的镜头结束。在此之前的实况版则是洞房露真。之前有人说湖边露真太早,君子很容易又说施恩不图报而溜掉,还是先洞房生米煮成熟饭才稳当。无论怎样,反正既然是人间陌路逢,基本上“杀人之夫,纳人之妻”的顾虑可以化解了。或者说筱三娘化身三姑,与柳毅再向人间陌路逢就是为了“全君大义遂我愿”,这句也是说得妥帖。而陶三娘化身三姑,如前所言,完全没必要了,因为新版拒婚一是一时之气,已然悔恨,二是考虑到仙凡联姻有碍天规,这一点在露真后钱塘君说公主真爱感动上苍,已经允许了——这么容易就允许了,你让七仙女董永让牛郎织女让华山圣母刘彦昌等等等等一干人情何以堪啊!在虎柳毅与三姑一道回忆了他与三娘的点点滴滴之后,本剧之天雷狗血愈演愈烈终于在最后一刻达到高潮——陶三娘问道如果三娘站在面前你又该怎样,虎柳毅猛然抓住三姑大声疾呼“永远不放!”蓦地里三姑不见,只见多媒体上钱塘君露真道“还不快快发轿迎接”,虎柳毅猛醒高呼“三娘,柳毅来也!!!”我第一反应是他直奔洞房扑倒三娘去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ca9b30100yim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