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黑星照耀下——Current 93音乐的神秘主义背景
Current 93的音乐风格复杂多变、极其多元,有顿挫诡异邪恶的,有孤独宁静温暖的,有清亮澄澈的,有威严沉缓的。在轻柔内敛的空心吉他弦音、深情清脆的钢琴律动和纯净明朗的人声中,人们已经无法把握它的方向。它到底要走向何方?
尽管C93的音乐风格如此细腻丰富,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C93的音乐中一直渗透着一种神秘主义的精神气质。这也是C93二十多年来能一直保持不竭的创造力,在音乐风格上作出非常丰富的取向与探索的原因吧。
作为C93的灵魂人物,David Tibet首先是一个拥有复杂的神秘主义信仰和丰富的精神空间的人。C93音乐风格的多变与David Tibet的个人的精神发展息息相关,这尤其体现在他个人的神秘主义信仰。David Tibet的神秘主义信仰来源于诸多领域,宗教、哲学、巫术、诗歌、绘画等几乎无所不包。他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创作能量,然后将这些神秘主义精神气质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David Tibet说起让自己获取能量的神秘事物时,首先提到了基督。但是他把基督教信仰放在了对佛的领悟的这样一种比照关系之中。他认为,“在基督教信仰中,更大程度上,你不得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尽可能皈依。而皈依的人越多,基督就越喜悦,他的领地扩展得就越广——他欢迎你成为他的信徒。然而在佛门则不是这样,尤其是当我沉入具体的修行状态时。佛说,色即是空。信亦可,不信亦可。你情感上的关注和对佛的信仰不构成因果关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David Tibet对基督信仰的否定,他只是在思考关于信仰的更大可能性。
的确,Tibet是在不断进行思考的。因为C93的音乐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融合之势,即专辑设计封套、配器风格、节奏把握、歌词等有着一贯的精神统一性。所以,可以从专辑封面设计着眼来说明Tibet思考的痕迹。1984年的《Nature Unveiled》的封面是以血红的十字架为背景的头戴荆棘冠的基督受难像;1987年的《Crowleymass》封面同样呈现了基督的形象:还是婴儿状态的基督倚在圣母怀中,面庞却已经无比苍老了。而在以后的专辑封面中经常会出现面孔,但是却没有这么具象,往往是模糊的近于抽象的,并且充满矛盾感。比如,1989年的《Crooked Crosses for the Nodding God》主要用了红黄蓝三色、明亮鲜丽,但是线条确是简单而扭曲的;1993年的EP《The Nodding Folk》尽管还是十字架上的受难的基督形象,尽管基本构图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已经打破了具象的形式,并且设色时掺了大量黑色的蓝,流露着沉郁而惊恐的意境。 1994年的《Lucifer Over London》有如版画一般,面孔表情强烈而不安;1996年的《The Starres Are Marching Sadly Home》如光一样的双眼与牙齿从红黑色的背景中渗出,恐怖却又充满善意。1999年的《Calling For Vanished Faces》主要用了橙黄和宝石蓝,但是却没有对色彩施加层次感,所以两种强烈的色彩处于对峙的静止停顿甚至有些僵化呆板的状态中。2000年的《Faust》面孔模糊到人们对骷髅的想象。最明显的是,从84年的《Nature Unveiled》与93年的EP《The Nodding Folk》的专辑封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Tibet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思考状态。而其余的面孔则暗示我们对于信仰他一直有着非常广阔的思考背景。另外,歌词也提示了这一点。针对1987年的专辑《Imperium》Tibet曾说,"Imperium I"和"Imperium III"的歌词来自传道书,"Imperium II"中的一些歌词则出自佛教律法。
当然,作为艺术家,Tibet并不是在简单地解读理念。在他的个人思考与音乐形式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契机。这些契机让他将自己的思考从容地用他所擅长的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Imperium》的制作后面有一段Tibet个人经历的体验:“我在冰岛上大学时已经被疑诊为得了多发性硬化或脑癌,我感到强烈的恐慌袭来:协调能力的丧失还有对陌生环境的恐怖感。而我又是要入院观察的,所以不得不返回英国。”个人的这种崩溃状态引发了Tibet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我们生活在卡利?尤伽(Kali-Yuga)时代,我们处在时代的终端”,“《Imperium》涉及的是一种衰落的状态:西方正在衰退,东方亦然。”据五千年以前由出家僧苏卡神(Shukadeva Goswami)口述、维亚撒神(Vyasadeva)记录的《上帝史书》记载:卡利?尤伽(Kali-Yuga)时代,即黑暗的时代,争吵的时代,冲突的时代,铁的时代。卡利?尤伽时代被视为最堕落的年代,在这个时代里,颂主的圣名都是最有效的宗教实践。因为这个时代并不像其它年代,它缺乏其它有效的宗教。因此对于堕落的灵魂,圣名成为唯一的宗教。由此,Tibet把基督与佛作了圣名意义上的阐释。
说到佛教,Tibet潜心于西藏密宗。他把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视为自己的导师。莲花生大师音译为白麦迥乃。这位印度僧人,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其著述有八种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并主译了很多宁玛派的密部经典。而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被认为是他的著作。他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他原名为莲花光明,后来因为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最后跟随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继而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Tibet于1997年的专辑《Buddhist Monks Of The Maitri Vihar Monastery》便是西藏密宗的咒文与颂歌。
无论是涉及到基督教还是佛教信仰,Tibet的思考总是保持一种虔信的谦卑状态。“当你潜心到某件促使你去信仰的事情中去的时候,比如说你要成为一个天主教徒时,你会相信某种事物。举例而言,藏传佛教说,你有一个去地狱的绝好机会,到那儿或许要一万年。一些人试图对此加以掩饰。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遭受痛苦的心理状态或者是远离基督的基督教徒的解释。我不相信这个。我相信,你将下地狱。你有可能作为一位神再生。诸神能够在天堂里度过一百万年,这是他们的业缘。但是诸神也会死。在一位神死的七天前,其他的神不能靠近他,他的花环枯萎,他的呼吸闻起来就好像里面已经烂透了。”
这种对宗教一贯持有的虔信心态也表现在Tibet对巫术的特别迷恋。实际上,巫术(witchcraft)在学术上是被定义为一种宗教的,即以自然信仰为基础的魔法(magic)的宗教。Tibet对基督和佛的体验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神性的直接体验。而他对巫术的迷恋也正源于此吧,通过巫术尤其是High Magic,获得与宗教信仰类似的效果,即获得对神性的直接体验。当然,促使Tibet信仰巫术的还有他个人非常重要又极其偶然的经历。10岁时从马来西亚“回英国的途中,我在机场里看见《世界上最邪恶的男人》(The Wickedest Man in the World)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英人克隆利(Aleister Crowley,1875-1947)的人物传记。克隆利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黑巫师。但实际上,他不是黑巫师,并且从未宣称自己是黑巫师。他只是践行着自己的魔法形式,这种魔法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撒旦崇拜(devil worshippers),然而本质上是不同的。不是去信仰上帝魔鬼或者任何其他的事物,相反,克隆利以自身为拯救者发明了一套信仰体系,即凭借个人的真正意愿(true will)来获得通往自由的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应该放弃所有的强制与惯例,仅仅通过自身的意愿来实现对自身和他者的控制。简言之,做你想做的,让其他的保持原状。在他的名著《魔法的理论与实践》(Magick in Theory and Practice)中,他为魔法下了定义——“魔法是以意志去对自然作出改变的科学和艺术”,即通过说恰当的言语开展正确的行动来吸引自然力、使自然遵照人的意愿的技艺。Tibet从十岁起便深受此人影响,并开始收集关于克隆利的资料。在预科学校时,他还跟从一位神学大师进入魔法世界,那位神学大师还给Tibet买了《魔法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
此外,从Tibet对乐队的命名、专辑的名称以及歌词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克隆利对他的巨大影响。当被问及是否对93这个数字怀有特殊的兴趣时,Tibet说:“我们总是过于执著地关注某些数字的含义,比如数字23,我们真的认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魔力从而能够对我们的生存发生影响吗?或者说,它是一个有机实体,在某些时刻它能够以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存在?也许在数字中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区域,23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原本就存在的。正如克隆利所说,诸神或许不存在,他们只是某种精神形式。但是当你对他们赋予了诸多精神性的因素之后,他们也就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运用我们潜意识中的精神、心灵的力量来赋予事物以能量。于是,23便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这是非常可能的。”在克隆利那里,个人意愿带有过于强烈的神秘色彩。然而Tibet并没有完全接受。他说,克隆利从古老的启示中获知,“93是万古(aeon)的数字。那么,好吧。这就是‘万古’的数字,我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C93的命名更多地是出于审美的考虑,而不是有严格规定的神秘意义。至于某些唱片中渗透的神秘主义倾向,Tibet曾解释道,1984年的《LAShTAL》的确是“一张特殊的神秘唱片”,“而其他的唱片虽然也被赋予了这种特殊的神秘意义,但和神秘本身没有关联。”
其实,尽管Tibet很早就受克隆利的影响,但是他“的确蔑视神秘”。这是因为,无论对于宗教、巫术,还是对于基督、佛、克隆利,Tibet最初都采取了跟随的态度,而这种虔敬的跟随,最终都使他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来关照他所跟随之物。Tibet回忆说:“在冰岛的许多病征让了我明白克隆利的天性,他和任何其他人一样,都在困惑中死去。事实是,他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但是这些能量没有任何益处。他的遗言是‘我不知所措’。” Tibet认为克隆利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人,“克隆利极为危险。这里面包含着某种东西。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早已深深卷入其中。克隆利比绝大多数其他人都更能召唤出这种东西。我曾经长久地卷入其中,我知道,这确实是非常、非常的危险。”
Tibet认为,魔法在很多方面对克隆利起了破坏作用。所以,对于精神领域中的阴暗邪恶面,Tibet一直保持清醒的反思态度。对于他的黑暗性质的专辑,他作了不太满意的评价:“《Nature Unveiled》是一张非常黑暗的唱片,《Dogs Blood Rising》也一样。《Nightmare Culture》几乎被证明一无是处,那里面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整体却是失败的。我试图做的更断裂些,比如钢琴的弹奏,但是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在Tibet看来,“精神中的阴暗面之所以被隐藏,是因为它们必须被隐藏;而当它们必须出现时,它们或许会出现。”这意味着,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过,不能像克隆利那样完全回到自身。因为,“魔法将导致傲慢与权力”。这种傲慢与权力将把人局限于某种狭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Tibet本人来说,音乐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产物。在制作《LAShTAL》之前,他施行了克隆利魔法的仪式。而在他看来,在藏传佛教的修行状态下,根本不用像施行魔法一样要召唤什么,那些事物从根本上说会自动作出去与留,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来为唱片创作供给能量。但是,当Tibet领悟过来的时候,他知道,已经有人被他的那些唱片扰乱了脑子。而他并不觉得自傲,也不想对此表示歉意,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既然事物具有自动作出去与留的能力,那么,“所做的就意味着是应该做的”。正如1992年的专辑《Thunder Perfect Mind》中的"In the Heart of the Wood and What I Found There"反复歌唱的,“所有的都会是好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Tibet对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Comte de Lautreamont,1846-1870)的态度中看出来。Tibet的歌词创作从洛特雷阿蒙的诗(通过Paul Knight的优雅英文译笔)中汲取了很多灵感。洛特雷阿蒙在长篇散文诗 《马尔多罗之歌》 (Les Chants de Maldoror)里出现了185种动物的名称及其变形与嗜血的详尽描述,他深深迷恋于这种“残酷的乐趣”,并且赞美“人类之恶”和“人类的废墟”。C93的音乐中有的直接以Maldoror命名。1983年的《Mi-Mort》中的"Maldoror Est Mort",1984年《Dogs Blood Order》中的"Maldoror Is Dead"、"Maldoror Ceases to Exist",《Nature Unveiled》中的"Maldoror Rising"、"Maldoror Falling"等等。
但是,对于人头脑中的阴暗面的接受与认可,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人的无限可能的道路的探索。C93音乐风格上的探索,恰恰表明了这一点。以1999年的几张专辑为例,《Calling For Vanished Face》中既有强烈喧嚣的工业声响制造出的陌生异质空间,又有格里高利圣咏般的宁静之音;既有如朝圣者般遥远的低声祈祷,又有紧紧跟随流畅的空心木吉他的深情高唱、并配有清亮的童音;既有如远古民谣般纯净的清唱,又有邪恶阴暗的夸张伴音等等,不胜枚举。而C93与Michael Cashmore及Christoph Heemann共同合作的《An Introduction To Suffering》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就更明显了,钢琴的诉说与古典严谨的人声一起、木吉他的轻弹与缓慢悠扬的人声一起、异质的工业声响与诅咒般的祷告一起,配器与人声紧密融合,打开了不同的风格境遇。如果说1999年的几张专辑是在专辑内部展现不同的风格,那么2000年的几张专辑是在一张专辑上完成某种特定风格的展现。《Faust》一开始就展示了一个魔咒般的空间场域,咒语像疾病一样疯狂繁殖着。《I Have A Special Plan For This World》则以录音的方式集中对这一主题的进行尽量丰富的阐释。《Sleep Has His House》更多地是以同一渺远苍凉的旋律展现同一主题。
然而,C93到底要走向何方?这里,也许《诺第和魔力橡皮》(Noddy And The Magic Rubber)中的小木偶诺第的形象会带给我们启示。诺第是英国最著名的童话作家Enid Blyton与一位荷兰插画家Harmsen Von Der Beek共同创作的。Tibet认为它是“预言性的书籍、超现实的、很黑暗、很怪异”。“我甚至读完了全部,我还有非常惊人的诺第收藏。窗帘、小毯子、茶具、气垫、裤子、帽子,你叫得上名字的我都有。”对于小木偶诺第的强烈喜爱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Tibet后期音乐风格的一个转向。我们在他的专辑封面上常常会隐约地看到诺第的影子。
其实,Tibet的神秘主义精神来源虽然复杂,但是他始终没有停留在任何现成的神秘主义本身。通过它们,Tibet不断找寻的是最终的本源。现代工业化的世界是一个丧失本源的世界。现代人已经再也无法回到、甚至无法想象那些古老的信仰、温情与爱意了。Tibet的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为整个现代世界的人类招魂。从基督那里,从佛那里,从巫术那里,最后从孩子那里,他看到了开启本源的微弱光亮。像孩子一样纯真而安宁地生活,再也没有令人恐惧的黑暗。世界里充满了安详的静默、轻落的雨滴和羽毛般的气息。我们只需像孩子一样倾听。
1998年的《Soft Black Star》能够成为C93最重要的专辑之一,其意义也正在于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这首"Soft Black Stars"(阴影演出者译)
孩子们偎依在柔和的黑星下
如果你凝视着他们眼里柔和的黑星
便勿需用书、信和词语来拯救他们
且让他们倾听那浴于柔和黑星之下的静默
且让他们追寻那柔和黑星之下的点点雨滴
且让他们亲吻柔和黑星之纤柔气息
且让他们骑上风雪轻轻拍打的马儿
阗然踏入那个我们终将去往的黎明
让卷须来轻抚,
抹去所有的恐惧
他们的脸庞被柔和之黑星洗濯
闪耀着河水之金光
天使的羽翼将抚平他们的忧愁
所有的小鸟儿将在黎明里歌唱
得到了赐福
浸润着喜悦
你我终有一日相遇
在柔和黑星所照亮的夜空之下
巫塔,发表于《口袋音乐》第三期
内在音乐 No.23:在柔和之黑星的照耀下
http://www.neizai.com/viewthread.php?tid=356
尽管C93的音乐风格如此细腻丰富,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C93的音乐中一直渗透着一种神秘主义的精神气质。这也是C93二十多年来能一直保持不竭的创造力,在音乐风格上作出非常丰富的取向与探索的原因吧。
作为C93的灵魂人物,David Tibet首先是一个拥有复杂的神秘主义信仰和丰富的精神空间的人。C93音乐风格的多变与David Tibet的个人的精神发展息息相关,这尤其体现在他个人的神秘主义信仰。David Tibet的神秘主义信仰来源于诸多领域,宗教、哲学、巫术、诗歌、绘画等几乎无所不包。他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创作能量,然后将这些神秘主义精神气质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David Tibet说起让自己获取能量的神秘事物时,首先提到了基督。但是他把基督教信仰放在了对佛的领悟的这样一种比照关系之中。他认为,“在基督教信仰中,更大程度上,你不得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尽可能皈依。而皈依的人越多,基督就越喜悦,他的领地扩展得就越广——他欢迎你成为他的信徒。然而在佛门则不是这样,尤其是当我沉入具体的修行状态时。佛说,色即是空。信亦可,不信亦可。你情感上的关注和对佛的信仰不构成因果关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David Tibet对基督信仰的否定,他只是在思考关于信仰的更大可能性。
的确,Tibet是在不断进行思考的。因为C93的音乐作品常常体现出一种融合之势,即专辑设计封套、配器风格、节奏把握、歌词等有着一贯的精神统一性。所以,可以从专辑封面设计着眼来说明Tibet思考的痕迹。1984年的《Nature Unveiled》的封面是以血红的十字架为背景的头戴荆棘冠的基督受难像;1987年的《Crowleymass》封面同样呈现了基督的形象:还是婴儿状态的基督倚在圣母怀中,面庞却已经无比苍老了。而在以后的专辑封面中经常会出现面孔,但是却没有这么具象,往往是模糊的近于抽象的,并且充满矛盾感。比如,1989年的《Crooked Crosses for the Nodding God》主要用了红黄蓝三色、明亮鲜丽,但是线条确是简单而扭曲的;1993年的EP《The Nodding Folk》尽管还是十字架上的受难的基督形象,尽管基本构图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已经打破了具象的形式,并且设色时掺了大量黑色的蓝,流露着沉郁而惊恐的意境。 1994年的《Lucifer Over London》有如版画一般,面孔表情强烈而不安;1996年的《The Starres Are Marching Sadly Home》如光一样的双眼与牙齿从红黑色的背景中渗出,恐怖却又充满善意。1999年的《Calling For Vanished Faces》主要用了橙黄和宝石蓝,但是却没有对色彩施加层次感,所以两种强烈的色彩处于对峙的静止停顿甚至有些僵化呆板的状态中。2000年的《Faust》面孔模糊到人们对骷髅的想象。最明显的是,从84年的《Nature Unveiled》与93年的EP《The Nodding Folk》的专辑封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出Tibet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思考状态。而其余的面孔则暗示我们对于信仰他一直有着非常广阔的思考背景。另外,歌词也提示了这一点。针对1987年的专辑《Imperium》Tibet曾说,"Imperium I"和"Imperium III"的歌词来自传道书,"Imperium II"中的一些歌词则出自佛教律法。
当然,作为艺术家,Tibet并不是在简单地解读理念。在他的个人思考与音乐形式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契机。这些契机让他将自己的思考从容地用他所擅长的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Imperium》的制作后面有一段Tibet个人经历的体验:“我在冰岛上大学时已经被疑诊为得了多发性硬化或脑癌,我感到强烈的恐慌袭来:协调能力的丧失还有对陌生环境的恐怖感。而我又是要入院观察的,所以不得不返回英国。”个人的这种崩溃状态引发了Tibet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我们生活在卡利?尤伽(Kali-Yuga)时代,我们处在时代的终端”,“《Imperium》涉及的是一种衰落的状态:西方正在衰退,东方亦然。”据五千年以前由出家僧苏卡神(Shukadeva Goswami)口述、维亚撒神(Vyasadeva)记录的《上帝史书》记载:卡利?尤伽(Kali-Yuga)时代,即黑暗的时代,争吵的时代,冲突的时代,铁的时代。卡利?尤伽时代被视为最堕落的年代,在这个时代里,颂主的圣名都是最有效的宗教实践。因为这个时代并不像其它年代,它缺乏其它有效的宗教。因此对于堕落的灵魂,圣名成为唯一的宗教。由此,Tibet把基督与佛作了圣名意义上的阐释。
说到佛教,Tibet潜心于西藏密宗。他把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视为自己的导师。莲花生大师音译为白麦迥乃。这位印度僧人,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其著述有八种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并主译了很多宁玛派的密部经典。而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被认为是他的著作。他在藏传佛教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他原名为莲花光明,后来因为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最后跟随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继而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Tibet于1997年的专辑《Buddhist Monks Of The Maitri Vihar Monastery》便是西藏密宗的咒文与颂歌。
无论是涉及到基督教还是佛教信仰,Tibet的思考总是保持一种虔信的谦卑状态。“当你潜心到某件促使你去信仰的事情中去的时候,比如说你要成为一个天主教徒时,你会相信某种事物。举例而言,藏传佛教说,你有一个去地狱的绝好机会,到那儿或许要一万年。一些人试图对此加以掩饰。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遭受痛苦的心理状态或者是远离基督的基督教徒的解释。我不相信这个。我相信,你将下地狱。你有可能作为一位神再生。诸神能够在天堂里度过一百万年,这是他们的业缘。但是诸神也会死。在一位神死的七天前,其他的神不能靠近他,他的花环枯萎,他的呼吸闻起来就好像里面已经烂透了。”
这种对宗教一贯持有的虔信心态也表现在Tibet对巫术的特别迷恋。实际上,巫术(witchcraft)在学术上是被定义为一种宗教的,即以自然信仰为基础的魔法(magic)的宗教。Tibet对基督和佛的体验从根本上说是出于对神性的直接体验。而他对巫术的迷恋也正源于此吧,通过巫术尤其是High Magic,获得与宗教信仰类似的效果,即获得对神性的直接体验。当然,促使Tibet信仰巫术的还有他个人非常重要又极其偶然的经历。10岁时从马来西亚“回英国的途中,我在机场里看见《世界上最邪恶的男人》(The Wickedest Man in the World)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英人克隆利(Aleister Crowley,1875-1947)的人物传记。克隆利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黑巫师。但实际上,他不是黑巫师,并且从未宣称自己是黑巫师。他只是践行着自己的魔法形式,这种魔法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撒旦崇拜(devil worshippers),然而本质上是不同的。不是去信仰上帝魔鬼或者任何其他的事物,相反,克隆利以自身为拯救者发明了一套信仰体系,即凭借个人的真正意愿(true will)来获得通往自由的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应该放弃所有的强制与惯例,仅仅通过自身的意愿来实现对自身和他者的控制。简言之,做你想做的,让其他的保持原状。在他的名著《魔法的理论与实践》(Magick in Theory and Practice)中,他为魔法下了定义——“魔法是以意志去对自然作出改变的科学和艺术”,即通过说恰当的言语开展正确的行动来吸引自然力、使自然遵照人的意愿的技艺。Tibet从十岁起便深受此人影响,并开始收集关于克隆利的资料。在预科学校时,他还跟从一位神学大师进入魔法世界,那位神学大师还给Tibet买了《魔法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
此外,从Tibet对乐队的命名、专辑的名称以及歌词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克隆利对他的巨大影响。当被问及是否对93这个数字怀有特殊的兴趣时,Tibet说:“我们总是过于执著地关注某些数字的含义,比如数字23,我们真的认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魔力从而能够对我们的生存发生影响吗?或者说,它是一个有机实体,在某些时刻它能够以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存在?也许在数字中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区域,23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原本就存在的。正如克隆利所说,诸神或许不存在,他们只是某种精神形式。但是当你对他们赋予了诸多精神性的因素之后,他们也就存在。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运用我们潜意识中的精神、心灵的力量来赋予事物以能量。于是,23便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个客观实体存在,这是非常可能的。”在克隆利那里,个人意愿带有过于强烈的神秘色彩。然而Tibet并没有完全接受。他说,克隆利从古老的启示中获知,“93是万古(aeon)的数字。那么,好吧。这就是‘万古’的数字,我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C93的命名更多地是出于审美的考虑,而不是有严格规定的神秘意义。至于某些唱片中渗透的神秘主义倾向,Tibet曾解释道,1984年的《LAShTAL》的确是“一张特殊的神秘唱片”,“而其他的唱片虽然也被赋予了这种特殊的神秘意义,但和神秘本身没有关联。”
其实,尽管Tibet很早就受克隆利的影响,但是他“的确蔑视神秘”。这是因为,无论对于宗教、巫术,还是对于基督、佛、克隆利,Tibet最初都采取了跟随的态度,而这种虔敬的跟随,最终都使他获得了巨大的能量来关照他所跟随之物。Tibet回忆说:“在冰岛的许多病征让了我明白克隆利的天性,他和任何其他人一样,都在困惑中死去。事实是,他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但是这些能量没有任何益处。他的遗言是‘我不知所措’。” Tibet认为克隆利是一个彻底失败的人,“克隆利极为危险。这里面包含着某种东西。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早已深深卷入其中。克隆利比绝大多数其他人都更能召唤出这种东西。我曾经长久地卷入其中,我知道,这确实是非常、非常的危险。”
Tibet认为,魔法在很多方面对克隆利起了破坏作用。所以,对于精神领域中的阴暗邪恶面,Tibet一直保持清醒的反思态度。对于他的黑暗性质的专辑,他作了不太满意的评价:“《Nature Unveiled》是一张非常黑暗的唱片,《Dogs Blood Rising》也一样。《Nightmare Culture》几乎被证明一无是处,那里面有一些好的想法,但整体却是失败的。我试图做的更断裂些,比如钢琴的弹奏,但是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在Tibet看来,“精神中的阴暗面之所以被隐藏,是因为它们必须被隐藏;而当它们必须出现时,它们或许会出现。”这意味着,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过,不能像克隆利那样完全回到自身。因为,“魔法将导致傲慢与权力”。这种傲慢与权力将把人局限于某种狭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Tibet本人来说,音乐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产物。在制作《LAShTAL》之前,他施行了克隆利魔法的仪式。而在他看来,在藏传佛教的修行状态下,根本不用像施行魔法一样要召唤什么,那些事物从根本上说会自动作出去与留,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来为唱片创作供给能量。但是,当Tibet领悟过来的时候,他知道,已经有人被他的那些唱片扰乱了脑子。而他并不觉得自傲,也不想对此表示歉意,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既然事物具有自动作出去与留的能力,那么,“所做的就意味着是应该做的”。正如1992年的专辑《Thunder Perfect Mind》中的"In the Heart of the Wood and What I Found There"反复歌唱的,“所有的都会是好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Tibet对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Comte de Lautreamont,1846-1870)的态度中看出来。Tibet的歌词创作从洛特雷阿蒙的诗(通过Paul Knight的优雅英文译笔)中汲取了很多灵感。洛特雷阿蒙在长篇散文诗 《马尔多罗之歌》 (Les Chants de Maldoror)里出现了185种动物的名称及其变形与嗜血的详尽描述,他深深迷恋于这种“残酷的乐趣”,并且赞美“人类之恶”和“人类的废墟”。C93的音乐中有的直接以Maldoror命名。1983年的《Mi-Mort》中的"Maldoror Est Mort",1984年《Dogs Blood Order》中的"Maldoror Is Dead"、"Maldoror Ceases to Exist",《Nature Unveiled》中的"Maldoror Rising"、"Maldoror Falling"等等。
但是,对于人头脑中的阴暗面的接受与认可,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人的无限可能的道路的探索。C93音乐风格上的探索,恰恰表明了这一点。以1999年的几张专辑为例,《Calling For Vanished Face》中既有强烈喧嚣的工业声响制造出的陌生异质空间,又有格里高利圣咏般的宁静之音;既有如朝圣者般遥远的低声祈祷,又有紧紧跟随流畅的空心木吉他的深情高唱、并配有清亮的童音;既有如远古民谣般纯净的清唱,又有邪恶阴暗的夸张伴音等等,不胜枚举。而C93与Michael Cashmore及Christoph Heemann共同合作的《An Introduction To Suffering》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就更明显了,钢琴的诉说与古典严谨的人声一起、木吉他的轻弹与缓慢悠扬的人声一起、异质的工业声响与诅咒般的祷告一起,配器与人声紧密融合,打开了不同的风格境遇。如果说1999年的几张专辑是在专辑内部展现不同的风格,那么2000年的几张专辑是在一张专辑上完成某种特定风格的展现。《Faust》一开始就展示了一个魔咒般的空间场域,咒语像疾病一样疯狂繁殖着。《I Have A Special Plan For This World》则以录音的方式集中对这一主题的进行尽量丰富的阐释。《Sleep Has His House》更多地是以同一渺远苍凉的旋律展现同一主题。
然而,C93到底要走向何方?这里,也许《诺第和魔力橡皮》(Noddy And The Magic Rubber)中的小木偶诺第的形象会带给我们启示。诺第是英国最著名的童话作家Enid Blyton与一位荷兰插画家Harmsen Von Der Beek共同创作的。Tibet认为它是“预言性的书籍、超现实的、很黑暗、很怪异”。“我甚至读完了全部,我还有非常惊人的诺第收藏。窗帘、小毯子、茶具、气垫、裤子、帽子,你叫得上名字的我都有。”对于小木偶诺第的强烈喜爱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Tibet后期音乐风格的一个转向。我们在他的专辑封面上常常会隐约地看到诺第的影子。
其实,Tibet的神秘主义精神来源虽然复杂,但是他始终没有停留在任何现成的神秘主义本身。通过它们,Tibet不断找寻的是最终的本源。现代工业化的世界是一个丧失本源的世界。现代人已经再也无法回到、甚至无法想象那些古老的信仰、温情与爱意了。Tibet的音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为整个现代世界的人类招魂。从基督那里,从佛那里,从巫术那里,最后从孩子那里,他看到了开启本源的微弱光亮。像孩子一样纯真而安宁地生活,再也没有令人恐惧的黑暗。世界里充满了安详的静默、轻落的雨滴和羽毛般的气息。我们只需像孩子一样倾听。
1998年的《Soft Black Star》能够成为C93最重要的专辑之一,其意义也正在于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这首"Soft Black Stars"(阴影演出者译)
孩子们偎依在柔和的黑星下
如果你凝视着他们眼里柔和的黑星
便勿需用书、信和词语来拯救他们
且让他们倾听那浴于柔和黑星之下的静默
且让他们追寻那柔和黑星之下的点点雨滴
且让他们亲吻柔和黑星之纤柔气息
且让他们骑上风雪轻轻拍打的马儿
阗然踏入那个我们终将去往的黎明
让卷须来轻抚,
抹去所有的恐惧
他们的脸庞被柔和之黑星洗濯
闪耀着河水之金光
天使的羽翼将抚平他们的忧愁
所有的小鸟儿将在黎明里歌唱
得到了赐福
浸润着喜悦
你我终有一日相遇
在柔和黑星所照亮的夜空之下
巫塔,发表于《口袋音乐》第三期
内在音乐 No.23:在柔和之黑星的照耀下
http://www.neizai.com/viewthread.php?tid=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