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艮第乐派 布艮第的地理范围包括目前法国、比利时及荷兰北部、卢森堡和洛林的大部分。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这个地区的音乐家与他们创作的音乐风格被称为“布艮第乐派”(Burgundian School)。由于地理区域广阔,文化复杂,布艮第乐派的音乐家来自各国,音乐风格广泛。布艮第乐派具有国际性色彩。
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布艮第聚集着一大批画家和音乐家,包括著名画家胡伯特(Hubert)和凡·艾克(Jan Van Eyck),以及最著名的音乐家杜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和班舒瓦(Gilles Binchois,1400-1460)。当时,布艮第地区成为培养音乐家的摇篮。这里有许多培养音乐家的学校,如康布雷、布鲁日和列日地区的音乐学校。当时康布雷教堂的演唱水平在欧洲最高,自1420年之后,罗马教皇唱诗班的成员全部来自康布雷,杜费就是其中一员。
布艮第的音乐家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布艮第公爵的小教堂里。教堂聘请的音乐家们来自法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到了15世纪初,布艮第拥有了自己的近30名音乐家。他们既是音乐理论家,又是音乐实践家;既是歌手,又是教师。随着他们在音乐艺术上的声望越来越大,到了1419年好菲利普(Philip the Good)执政之后,布艮第乐派在音乐艺术上的声望在当时的欧洲无人能及。
力求表现诗歌的内容,是布艮第乐派的特征。14世纪的音乐和诗歌的联系是比较肤浅的,而布艮第乐派则把诗和曲视为一个整体,谈音乐与诗歌的内容紧密相联。他们的音乐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对比,更多的是阴柔伤感、安详超凡的情感表现。在布艮第乐派的音乐中,即兴的作曲方式越来越少,音乐家们追求精致的音乐技巧,五度、八度的采用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六度和三度的乐句,使音乐听起来柔和而高雅。
杜费 作为布艮第乐派的代表作家,杜费在康布雷大教堂的附属学校就读,并在教皇的合唱队中任职达7年之久。之后,由于学识渊博,被任命担任教会要职。但是,无论在世还是去世后,他都以伟大的音乐家及伟大的教师文明。
杜费的音乐创作领域包括了宗教和世俗两方面。他的世俗歌曲的歌词采用发文和意大利文。歌曲大部分是三声部的。在他的意大利文作品中,可以看到兰迪尼的影响。他的法文歌曲则表现出清晰的织体与丰富的旋律。如世俗歌曲《温柔高贵的心》(Franc nuer nentilx),可以感受到各声部之间的模仿、三和弦似的和声效果及每个声部的独立特色。
班舒瓦 布艮第乐派的另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班舒瓦。他以音乐家的名誉生活在好菲利普公爵的宫廷里。与杜费不同,他没有写过一首完整的弥撒曲,只是按古老的音乐形式写了个别乐章。他的教堂音乐创作成果是四部圣母颂和一些短小的三声部赞美诗和交替圣歌。但是在世俗音乐创作上,他比杜费高出一筹。他主要的成就是尚松,歌曲的内容都是爱情诗。布艮第乐派的尚松一般都是带伴奏的。
班舒瓦的尚松旋律非常迷人,充满了忧伤的情感。他的许多歌词都是他人创作的,这一点也打破了以往音乐创作都是由作曲家自己写歌词的惯例,使音乐家与诗人各自成了两个独立发展的领域。他最著名的尚松歌曲《越来越多》(Deplus en plus)和《我,爱情》(Jeloe amours)旋律优美迷人,和声悦耳明快,被收入在当时的多种歌曲集中。
(侯锡瑾著:《西方早期合唱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0 有用 Francoise 2008-11-20 17:56:27
3.5
0 有用 手很纠结 2016-08-07 23:53:40
傻傻分不清楚
0 有用 Francoise 2008-11-20 17:56:27
3.5
0 有用 手很纠结 2016-08-07 23:53:40
傻傻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