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密舱的秘密--记比利时Trip-Hop乐队Airlock 气密舱的秘密第一站:乐队历史 1997年11月,出生于苏格兰的Esra Tasasiz在布鲁塞尔生活,她有一份全职的工作,在空闲的时候便溜达到一所工作室在房子里录她的歌声。 一天,有位朋友把她介绍给Pierre Mussche, Ernst Meinrath,和Renaud Charlier认识。他们被公认为Musicom,三位在工作室里专门为广告和电影制作电子氛围和管弦乐风格Hip-Hop歌曲的技师。 为了录制一张商业性强的音乐短辑,他们四人其他网站即合,但是彼此间的关系出乎意料地好得冒泡,很明显,那些在工作室录制的歌曲很快便在电影音乐制作领域外变得轰动起来。 他们四人组建了Airlock乐队,专辑"Drystar"的阴冷...(展开全部) 关于气密舱的秘密--记比利时Trip-Hop乐队Airlock 气密舱的秘密第一站:乐队历史 1997年11月,出生于苏格兰的Esra Tasasiz在布鲁塞尔生活,她有一份全职的工作,在空闲的时候便溜达到一所工作室在房子里录她的歌声。 一天,有位朋友把她介绍给Pierre Mussche, Ernst Meinrath,和Renaud Charlier认识。他们被公认为Musicom,三位在工作室里专门为广告和电影制作电子氛围和管弦乐风格Hip-Hop歌曲的技师。 为了录制一张商业性强的音乐短辑,他们四人其他网站即合,但是彼此间的关系出乎意料地好得冒泡,很明显,那些在工作室录制的歌曲很快便在电影音乐制作领域外变得轰动起来。 他们四人组建了Airlock乐队,专辑"Drystar"的阴冷唯美风格开始成型。确实,歌曲"DJ Risk Vs Airlock"承袭了DJ Krush的风格;"In The Mouth Of The Fish"充满了边缘下层社会的糜烂气息;"Awakening"则是Massive Attack式的先锋派歌曲。但Airlock的魅力在于他们掌握先进录制音乐的技术知识和他们的商业意识------然后慢慢地,理所当然地把优雅的作品寓于多种畸形怪异的形式当中。 在制作专辑"Drystar"的过程中,Airlock开始同非商业性电影导演Olivier Van Hoofstadt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还为制作他的三部影片配乐------Keo,Snuff Movie和Parabellum(一部从地狱中出来的James Bond之变态暴力动作片)。出现在电影"Parabellum"的曲子"Face Down"横渡到欧洲广播电台,然后作为磁带小样的一部分一路杀到英国唱片公司。许多公司纷纷争着与Airlock签约,但他们最终选择了One Little Indian厂牌。Esra说:“我们深为他们舒适的风格和灵活性所打动。 专辑"Drystar"是用超过两年半的时间辛辛苦苦拼凑出来的,它以Pascal Gabriel和Pete Da vis另外的作品为特色。在此期间,Airlock从他们布鲁塞尔的工作室中崭露头角,开始筹备他们的现场演出,在比利时的多个俱乐部通过多媒体进行表演。在整个欧洲巡演的计划仍然在讨论之中,但是希望Airlock在发行他们的专辑之后能尽快上路。 气密舱的秘密第二站:乐队风格 文\高尔吉亚 气密舱大致可以定义为:载人航天器中供宇航员进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气密性裝置。 --中国大百科《航空航天卷》 来自比利时的乐队Airlock(气密舱)由三个精于营造电影氛围的电子好手和一个女主唱Esra Tasasiz组成。 和所有在Trip-Hop铁三角影响之后成立的乐队一样,Airlock一样选择了在纯粹的节拍之上加入了人声,与其说人声,不如更贴切地说是女声,防止音乐由于只有纯粹的节拍而太单调。并且保留了三人最擅长的管弦乐和刮碟技巧。而老实说Esra Tasasiz的声音并没有太大的鲜明个性,不象Beth Gibbons(Portishead)的幽怨凄惨嗓音,也没有Louise Rhodes(Lamb)那般诡异不羁,更不会有Roisin Murphy(Moloko)多变的唱腔。听Esra Tasasiz的声音也许你会感觉到忧伤,但绝对不会是凄惨幽。但也因为Esra Tasasiz流行化的唱腔配上管弦乐的背景正好很对一些电影配乐的路子,所以Airlock由此也踏上成名之路。 其中的得失也许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或许在商业上的成功可以使得原来那三位男士可以购买更好的设备,并且在下一张专集中实践更多的节拍实验。所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呢? 气密舱的秘密第三站:专辑评鉴 文\高尔吉亚 他们在2000年出版的这张处女唱片《Drystar》会让喜欢管弦乐和刮碟声的乐迷们都很满意,又或者会令两边乐迷都不满意。因为这两种风格(以Craig Armstrong为代表的有着电影画面感的乐队和以DJ Shadow为代表的Instrumental Hip Hop乐队)在整张唱片中差不多是一半对一半。 收入在《Drystar》专集的第一个作品“Drama”其实是Airlock在录小样前排练的第二个作品。从这个唱片排列顺序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唱片公司的意图,也许他们想让乐队的几个最受欢迎的作品放在唱片的开头带动销量。 而“Drama”的开头恍然让人想起《The Space Between Us》时期的Craig Armstrong,也是那般熟悉的弦乐套路,而节拍也是那样的轻松随意。延续着开头的低沉忧伤的基调,哀怨从“Slipinside”的Trip-Hop节拍再次倾泻而出。 专集的第三个作品“Face down”中则有着略显快的节拍,并配合着Esra Tasasiz充满激情的演唱:“Victory, i won't let that wheeler-dealer”,这让我觉得整个作品更适合在欧锦赛的开幕会上做现场煽动气氛的表演,而无法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电影《Parabellum》中做插曲。 听完三首“流行乐”作品后,终于轮到“DJ Risk vs. Airlock”两个乐队上场斗法了,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的时间,却充分展示了他们精彩的刮碟和实验节拍的技术,其精彩性程度可以和DJ Q-Bert混音DJ Shadow的那首“Camel Bobsled Race”相媲美,没有多余的人声,只有纯粹的刮碟和对节拍的实验,让人大呼过瘾。这也使得后面相同特色的标题曲 “Drystar”的节拍变化显得稍逊一筹,灵活不足而稍显呆板和单调。 有着一个酷似Portishead特色的晕眩开头的“On The 2nd Floor”给我再次的一个惊喜,酸性爵士风格(Acid Jazz)的融入以及刮碟的拼贴,还有那不可缺的钢琴背景和舒畅的节拍,又一个精致巧妙的器乐(Instrumental)作品。 其实碟末的“Sleepinside”才是最能体现Airlock特色的一支作品。 既要保留节拍和一些电子音效又不能让人感觉到电子的冰冷感,这对所有的在铁三角阴影下的乐队来说,都确实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那就来听听这首“Sleepinside”吧!它给出了最好的范本。 开头诡异的神秘氛围一直延续到作品结束,从头到尾都是挥之不去的阴冷潮湿感。而且贝司,吉他,鼓镲(还有似真似假的鼓机节拍),人声(男声和女声交替)轮番上阵,好不精彩。但又不是按通常意义的摇滚乐手法去做,没有非常清晰的吉他噪音或者猛烈的鼓击段落,包括这里原本显得相当突出的Esra Tasasiz声音都做了响应的处理,隐约能闻但你又能马上分辨出这个女声是谁。末段时渐弱的鼓拍呼应着一小段管弦乐的渐强,以及最后模拟心跳声的效果都很大地丰富了整个作品的层次变化,从而彻底跳出了Trip-Hop的一些俗套。 作为我个人,自然更喜欢那些器乐作品,特别是碟末的“Sleepinside”。至于带给乐队声誉的那些“流行乐”作品还是留给那些电台主持人做排行榜的时候用吧! Airlock Offical Site: http://www.airlock.be/ One Little Indian Rcords: http://www.indian.co.uk
曲目
· · · · · ·
1. Drama 73 2. Slipinside 3. Face Down 4. DJ Risk VS Airlock 5. Alpha 6. Drystar 7. In The Mouth Of The Fish 8. Awakening 9. Quiet Hour 10. On The 2nd Floor 11. Escape 12. Sleepinside 13. Dramatic 14. Movement In The Second City
0 有用 套套卢 2008-06-19
Trip-Hop 铁三角的混搭版
0 有用 虾米爱学习 2012-01-15
好唬人的弦乐,跟Requiem for a Dream似的。
0 有用 OK123 2007-11-06
s
0 有用 Hanabi 2014-12-10
阴冷
0 有用 成濑四喜丸 2020-09-11
@2020-07-13 03:58:45
0 有用 OK123 2007-11-06
s
0 有用 Umsan 2019-12-26
3.5
0 有用 套套卢 2008-06-19
Trip-Hop 铁三角的混搭版
0 有用 不周风 2009-05-01
不错,以前怎么忽略了呢?
0 有用 电子云层下 2018-08-2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