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之《迷粤》 ——兼谈戏曲跨界

一、“新乐府”
按照创始人的理念,所谓“新乐府”,就是用现代音乐元素重新挖掘和包装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使其符合现代音乐审美。在百度百科新乐府词条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新乐府团结顶尖音乐家,对中国戏曲及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与采样,通过对现代国际音乐品类的理解,二度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DNA的国际水准的世界音乐。中国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新乐府’将成为当下中国最优秀的流行音乐家和乐手们最大规模、最大投入的一次戏曲跨界行动。”新乐府的创立者们毫不掩饰自己在品牌理念中透露的野心——创立属于中国的世界音乐,吸引青年观众,引导他们欣赏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新乐府”品牌启动以来,已陆续推出七个系列主题、六部专辑作品,分别是《昆曲·幽游》、《评弹·腔调》、《国粹Remix·调戏》、《英水帝江》《随遇·杭州春遇》以及《粤剧·迷粤》。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其跨界的尝试,将传统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给古老的戏曲包裹一层现代的外壳。从2016年的《昆曲·幽游》、《国粹Remix·调戏》到2017年的《粤剧·迷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乐府音乐人对多个剧种、不同的声腔进行取样,将曲牌、皮黄、梆子与电子音乐融合,保留戏曲的原始唱腔,以流行音乐元素配合戏曲音乐进行二度创作,涉及到包括昆曲、京剧、粤剧在内的戏曲声腔剧种。除了音乐专辑制作,”新乐府”也积极在各大音乐节发声,并在一些城市举办音乐会,尽可能吸引年轻观众走进现场,身临其境去感受电子音乐与传统戏曲的交融。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新乐府”确实在践行着创立之初的目标和理念,不曾停步。三张戏曲音乐专辑的观众反馈也越来越好,许多年轻人表示可以接受这种音乐,也能从舞台演出中感受到戏曲之美。“把戏曲观众的年龄拉低20岁”,新乐府运动的野心直白而明确。戏曲跨界,又一条可能的未来摆在我们眼前。然而这条路能走多远,又会通往何方?
二、《迷粤》之谜
《迷粤》继承了“新乐府”融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过程中,在挑选传统音乐样本,特别是戏曲音乐时,立足经典名剧名段的特点。同时,《迷粤》以粤剧为底本,相较之昆曲与京剧的板正,粤剧唱念通俗易懂、曲式灵活自由,也更加适合与流行音乐相融。这些特色,使得《迷粤》专辑天然具备吸引广大粤剧戏迷的能力,同时又在音乐上更具和谐美感,也能凭借独特的审美风格,引来不懂戏曲粤剧的路人甲乙。
《迷粤》撷取了粤剧名作《帝女花》和《紫钗记》中的经典唱段,《帝女花》之《树盟》、《庵遇·雪中燕》、《庵遇·秋江哭别》、《香夭·妆台秋思》,以及《紫钗记》中的《灯街拾翠·小桃红》、《花院香盟·红烛泪》和《杨关折柳·古谱断桥》。这七个唱段皆是粤剧中脍炙人口的名段,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等人均有演唱影像留传。
《帝女花》传奇最早由清人黄燮清所作,乃其《倚晴楼七种曲》之一,“哀感顽艳、声情俱绘”,因而流传甚广,乃至远播日本。《紫钗记》本事源出唐人小说《霍小玉传》,亦有汤显祖《临川四梦》之《紫钗记》传奇。而《帝女花》、《紫钗记》在粤剧中的风靡,则有赖于五十年代大才子唐涤生的改编,以及名伶任剑辉、白雪仙的倾情演绎。唐涤生笔下《帝女花》的结尾,公主驸马御赐完婚改为了二人拒不降清,在洞房花烛夜双双自尽;《霍小玉传》里霍小玉与李益原本的悲剧结局则延续了汤显祖《紫钗记》的改编,最后剑合钗圆,终是有情人成了眷属。在音乐上,唐涤生接受了著名音乐家王月生的建议,把广东音乐大调秋江别与妆台秋思,分别谱入《帝女花》中的《庵遇》与《香夭》两场戏。这两首曲调旋律典雅、填词流畅、雅俗共赏、深入人心,传遍了两广。《紫钗记》中的《剑合钗圆》也曾在香港连续获奖,深得戏迷们的喜爱。
新乐府《迷粤》专辑选择粤剧最有影响力的剧目和选段,利用这些流传度广、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戏曲音乐,以扩大专辑推出后的传播和影响,这是聪明而讨巧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昆曲·幽游》到《国粹Remix·调戏》再到《粤剧·迷粤》,一直以来走名剧名段的捷径,也令这种二度创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以流行音乐元素包裹传统戏曲,这种矛盾与和谐,初听之下,确实十分新奇。然而,反复几遍之后,形式上的新鲜感很快过去,戏曲名段的旋律盘亘在脑海,而流行音乐元素与戏曲唱念在内容上的分离感开始显现,并在后续越发明显。归根结底,这是因为音乐形式与内容始终没有真正融合。
戏曲音乐与一般的音乐有所不同,传统的戏曲音乐是曲牌联套体,有严整的音乐格式,须按照宫调套用;现代戏曲音乐创作则服务于剧情,也就是说在一部作品中,音乐要配合剧情的发展前后互文,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关系。《迷粤》专辑,首先在选曲上有些过于追求音乐形式而忽视音乐内容。专辑制作人曾在采访中透露专辑制作中选曲上的困难,“要和粤剧老师讨论,听取他们的建议,但这次收录到专辑里面的选段,就是个人比较偏爱的。”于是《迷粤》专辑的音乐之美,自不必说。然而,收入专辑七个戏曲选段,来自两部戏曲剧作的不同部分,唱段与唱段之间并无承接关系,内容过于分散,情节无法相连,导致专辑中音乐与音乐之间各自分立,整张专辑并无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与戏曲剧本要求讲述一个完整的拥有起承转合的故事,以及戏曲音乐要求各段落部分相互配合的创作传统大相径庭。如果《迷粤》专辑可以仅仅选取《帝女花》,或是仅仅选取《紫钗记》,又或者仅仅选取任何一部粤剧名作,以一剧内的选段为一张专辑的取样范围,将分布在剧中起承转合各个部分的经典段落筛选出来,按照情节的发展,给这些戏曲音乐段落融入电子音乐元素,最后通过这些承前启后的音乐段落搭建出一个相对完整、有情节脉络的音乐专辑,可能会比现在仅仅为跨界而跨界的音乐融合效果更好。
其次,《迷粤》专辑形式与内容的分立还体现在,电子音乐创造的情绪氛围与戏曲剧情相分离。虽然专辑制作人认为,在音乐中“加入现代西洋乐器及中国古典乐器古筝和琵琶,融入其经典电子制作手法,除了婉转巧妙地表现了李益与小玉凄凉的爱情终成眷属,更在乐句跌宕起伏中增添了长平与世显在花烛之夜双双殉情的悲壮之情。”但从最终的音乐呈现来看,创作者仅仅为使粤剧的“梆、黄”与流行音乐元素达到和谐这一点上,似乎就已耗费了绝大部分气力。当然,要求流行音乐既能融合于戏曲音乐,还要尽可能做到为戏曲剧情服务,确实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但我们仍寄望于“新乐府”的努力,希望在接下来的专辑中,能够尝试令电子音乐与戏曲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更进一步的相融。
三、戏曲跨界
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视听二者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样,都不能算完整的戏曲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新乐府”在发行音乐专辑之余,依然坚持不懈在各个城市举办音乐会、音乐演出,希望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去欣赏现场表演的原因。
“新乐府”的跨界成果,虽然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分离,但这种分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好体现为一种碰撞式的艺术审美。当戏曲与电子乐二者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时空,试想一下:一边是古老的戏曲艺术,一边是现代的流行音乐;一边在规整的走着程式化的动作、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如行云流水却又在方寸之中;一边在敲着架子鼓、弹着吉他、贝斯、键盘,随时准备跟上节拍起伏摇摆。古老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时空中,将给观众带来多么强烈的视听刺激。这种奇观式的舞台效果,会让观众在现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种艺术之间既反差矛盾又和谐相融的美感。
我想“新乐府”的下一步,应该就是要大力地利用戏曲程式与流行音乐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反差了。当这种反差仅仅存在与听觉中,分离感被无限放大,成为融合的掣肘;而当这种反差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在舞台时空中,分离感则被消解,反而给舞台增添上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呈现出强烈的审美碰撞。这是跨界带来的新审美。
这种戏曲跨界的尝试,“新乐府”虽非首创,但一直在坚持,既有野心,亦有魄力。戏曲从农耕文明走到今天,不再是主流文化担当,但也不会甘心偏居一隅。虽不媚俗观众,但也不能失去观众,惟有紧跟时代、不断革新。很多人质疑戏曲在这个时代的改变,比如名角儿直播,比如戏曲真人秀,比如网络文学改编、游戏题材改编的新作品。伴随着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们退场,很多人追问,戏曲究竟该不该改变?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戏曲从业者,如果他们能够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的同龄观众人头攒动,随着音乐摇摆,落入剧情沉迷,答案不言而喻。
无疑,“新乐府”戏曲跨界行动,是符合现代审美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经典与流行的融合、范式与自由的消长、传承与创新的并进,都是当下艺术最向往的创作方向。中国戏曲有着丰厚的家底,面对辉煌的过去,僵持的现在,我们需要打破沉寂、勇敢尝试,才能拓开新路,走向未来。
按照创始人的理念,所谓“新乐府”,就是用现代音乐元素重新挖掘和包装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使其符合现代音乐审美。在百度百科新乐府词条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新乐府团结顶尖音乐家,对中国戏曲及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与采样,通过对现代国际音乐品类的理解,二度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国DNA的国际水准的世界音乐。中国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新乐府’将成为当下中国最优秀的流行音乐家和乐手们最大规模、最大投入的一次戏曲跨界行动。”新乐府的创立者们毫不掩饰自己在品牌理念中透露的野心——创立属于中国的世界音乐,吸引青年观众,引导他们欣赏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之美。
“新乐府”品牌启动以来,已陆续推出七个系列主题、六部专辑作品,分别是《昆曲·幽游》、《评弹·腔调》、《国粹Remix·调戏》、《英水帝江》《随遇·杭州春遇》以及《粤剧·迷粤》。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其跨界的尝试,将传统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给古老的戏曲包裹一层现代的外壳。从2016年的《昆曲·幽游》、《国粹Remix·调戏》到2017年的《粤剧·迷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乐府音乐人对多个剧种、不同的声腔进行取样,将曲牌、皮黄、梆子与电子音乐融合,保留戏曲的原始唱腔,以流行音乐元素配合戏曲音乐进行二度创作,涉及到包括昆曲、京剧、粤剧在内的戏曲声腔剧种。除了音乐专辑制作,”新乐府”也积极在各大音乐节发声,并在一些城市举办音乐会,尽可能吸引年轻观众走进现场,身临其境去感受电子音乐与传统戏曲的交融。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新乐府”确实在践行着创立之初的目标和理念,不曾停步。三张戏曲音乐专辑的观众反馈也越来越好,许多年轻人表示可以接受这种音乐,也能从舞台演出中感受到戏曲之美。“把戏曲观众的年龄拉低20岁”,新乐府运动的野心直白而明确。戏曲跨界,又一条可能的未来摆在我们眼前。然而这条路能走多远,又会通往何方?
二、《迷粤》之谜
《迷粤》继承了“新乐府”融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过程中,在挑选传统音乐样本,特别是戏曲音乐时,立足经典名剧名段的特点。同时,《迷粤》以粤剧为底本,相较之昆曲与京剧的板正,粤剧唱念通俗易懂、曲式灵活自由,也更加适合与流行音乐相融。这些特色,使得《迷粤》专辑天然具备吸引广大粤剧戏迷的能力,同时又在音乐上更具和谐美感,也能凭借独特的审美风格,引来不懂戏曲粤剧的路人甲乙。
《迷粤》撷取了粤剧名作《帝女花》和《紫钗记》中的经典唱段,《帝女花》之《树盟》、《庵遇·雪中燕》、《庵遇·秋江哭别》、《香夭·妆台秋思》,以及《紫钗记》中的《灯街拾翠·小桃红》、《花院香盟·红烛泪》和《杨关折柳·古谱断桥》。这七个唱段皆是粤剧中脍炙人口的名段,粤剧名伶任剑辉、白雪仙等人均有演唱影像留传。
《帝女花》传奇最早由清人黄燮清所作,乃其《倚晴楼七种曲》之一,“哀感顽艳、声情俱绘”,因而流传甚广,乃至远播日本。《紫钗记》本事源出唐人小说《霍小玉传》,亦有汤显祖《临川四梦》之《紫钗记》传奇。而《帝女花》、《紫钗记》在粤剧中的风靡,则有赖于五十年代大才子唐涤生的改编,以及名伶任剑辉、白雪仙的倾情演绎。唐涤生笔下《帝女花》的结尾,公主驸马御赐完婚改为了二人拒不降清,在洞房花烛夜双双自尽;《霍小玉传》里霍小玉与李益原本的悲剧结局则延续了汤显祖《紫钗记》的改编,最后剑合钗圆,终是有情人成了眷属。在音乐上,唐涤生接受了著名音乐家王月生的建议,把广东音乐大调秋江别与妆台秋思,分别谱入《帝女花》中的《庵遇》与《香夭》两场戏。这两首曲调旋律典雅、填词流畅、雅俗共赏、深入人心,传遍了两广。《紫钗记》中的《剑合钗圆》也曾在香港连续获奖,深得戏迷们的喜爱。
新乐府《迷粤》专辑选择粤剧最有影响力的剧目和选段,利用这些流传度广、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戏曲音乐,以扩大专辑推出后的传播和影响,这是聪明而讨巧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昆曲·幽游》到《国粹Remix·调戏》再到《粤剧·迷粤》,一直以来走名剧名段的捷径,也令这种二度创作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以流行音乐元素包裹传统戏曲,这种矛盾与和谐,初听之下,确实十分新奇。然而,反复几遍之后,形式上的新鲜感很快过去,戏曲名段的旋律盘亘在脑海,而流行音乐元素与戏曲唱念在内容上的分离感开始显现,并在后续越发明显。归根结底,这是因为音乐形式与内容始终没有真正融合。
戏曲音乐与一般的音乐有所不同,传统的戏曲音乐是曲牌联套体,有严整的音乐格式,须按照宫调套用;现代戏曲音乐创作则服务于剧情,也就是说在一部作品中,音乐要配合剧情的发展前后互文,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着起承转合的关系。《迷粤》专辑,首先在选曲上有些过于追求音乐形式而忽视音乐内容。专辑制作人曾在采访中透露专辑制作中选曲上的困难,“要和粤剧老师讨论,听取他们的建议,但这次收录到专辑里面的选段,就是个人比较偏爱的。”于是《迷粤》专辑的音乐之美,自不必说。然而,收入专辑七个戏曲选段,来自两部戏曲剧作的不同部分,唱段与唱段之间并无承接关系,内容过于分散,情节无法相连,导致专辑中音乐与音乐之间各自分立,整张专辑并无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与戏曲剧本要求讲述一个完整的拥有起承转合的故事,以及戏曲音乐要求各段落部分相互配合的创作传统大相径庭。如果《迷粤》专辑可以仅仅选取《帝女花》,或是仅仅选取《紫钗记》,又或者仅仅选取任何一部粤剧名作,以一剧内的选段为一张专辑的取样范围,将分布在剧中起承转合各个部分的经典段落筛选出来,按照情节的发展,给这些戏曲音乐段落融入电子音乐元素,最后通过这些承前启后的音乐段落搭建出一个相对完整、有情节脉络的音乐专辑,可能会比现在仅仅为跨界而跨界的音乐融合效果更好。
其次,《迷粤》专辑形式与内容的分立还体现在,电子音乐创造的情绪氛围与戏曲剧情相分离。虽然专辑制作人认为,在音乐中“加入现代西洋乐器及中国古典乐器古筝和琵琶,融入其经典电子制作手法,除了婉转巧妙地表现了李益与小玉凄凉的爱情终成眷属,更在乐句跌宕起伏中增添了长平与世显在花烛之夜双双殉情的悲壮之情。”但从最终的音乐呈现来看,创作者仅仅为使粤剧的“梆、黄”与流行音乐元素达到和谐这一点上,似乎就已耗费了绝大部分气力。当然,要求流行音乐既能融合于戏曲音乐,还要尽可能做到为戏曲剧情服务,确实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但我们仍寄望于“新乐府”的努力,希望在接下来的专辑中,能够尝试令电子音乐与戏曲音乐在形式和内容上更进一步的相融。
三、戏曲跨界
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视听二者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样,都不能算完整的戏曲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新乐府”在发行音乐专辑之余,依然坚持不懈在各个城市举办音乐会、音乐演出,希望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去欣赏现场表演的原因。
“新乐府”的跨界成果,虽然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分离,但这种分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恰好体现为一种碰撞式的艺术审美。当戏曲与电子乐二者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时空,试想一下:一边是古老的戏曲艺术,一边是现代的流行音乐;一边在规整的走着程式化的动作、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如行云流水却又在方寸之中;一边在敲着架子鼓、弹着吉他、贝斯、键盘,随时准备跟上节拍起伏摇摆。古老与现代、经典与流行同时呈现在一个舞台时空中,将给观众带来多么强烈的视听刺激。这种奇观式的舞台效果,会让观众在现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种艺术之间既反差矛盾又和谐相融的美感。
我想“新乐府”的下一步,应该就是要大力地利用戏曲程式与流行音乐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反差了。当这种反差仅仅存在与听觉中,分离感被无限放大,成为融合的掣肘;而当这种反差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在舞台时空中,分离感则被消解,反而给舞台增添上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呈现出强烈的审美碰撞。这是跨界带来的新审美。
这种戏曲跨界的尝试,“新乐府”虽非首创,但一直在坚持,既有野心,亦有魄力。戏曲从农耕文明走到今天,不再是主流文化担当,但也不会甘心偏居一隅。虽不媚俗观众,但也不能失去观众,惟有紧跟时代、不断革新。很多人质疑戏曲在这个时代的改变,比如名角儿直播,比如戏曲真人秀,比如网络文学改编、游戏题材改编的新作品。伴随着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们退场,很多人追问,戏曲究竟该不该改变?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戏曲从业者,如果他们能够站在舞台上,看着台下的同龄观众人头攒动,随着音乐摇摆,落入剧情沉迷,答案不言而喻。
无疑,“新乐府”戏曲跨界行动,是符合现代审美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经典与流行的融合、范式与自由的消长、传承与创新的并进,都是当下艺术最向往的创作方向。中国戏曲有着丰厚的家底,面对辉煌的过去,僵持的现在,我们需要打破沉寂、勇敢尝试,才能拓开新路,走向未来。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凡尘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