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推荐:Night Beds

从不谙世故的摇滚青年到不学无术的辍学混混,从自给自足的公路旅行到林中小屋的世外生活,Night Beds已经把美国国民普遍向往的几种最“草根”的生活方式都经历个遍。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即便你已经被锤炼到波澜不惊的境界,也还是有夜不能寐的日子。在这样的晚上,月光、烛火、木吉他是Night Beds的最佳倾诉对象,而那些一个个扰人清梦的故事,就任其肆意宣泄作一曲曲Americana吧。
——————————————————————
要给Night Beds的音乐生涯追根溯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你要知道这是一支乐队;再次你必须清楚乐队成员只有一人;况且他之前的作品分布零散且知名度还不高;他说自己的偶像是Mark Kozelek和Ryland Bouchard,却非要想和R. Kelly、Frank Ocean一起写歌;不时媒体还抛出“再世Jeff Buckley”、“翻版Bon Iver”这样大胆的合成词来搅局。不过,若是你硬是要在这些密集的大牌名字中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大可以从Winston Yellen说起。
2006年,住在科罗拉多州科泉市的Yellen时常与三五好友混在一起,夜以继日窝在地下室里写歌和摆弄乐器,不时还在酒精的作用下搜寻创作灵感。他们之间很少交谈,音乐就是最省力的共同话题——“在氧气稀薄的山巅,呼吸会变得刻意而吃力;在粘腻潮热的仲夏,入睡变得轻易却又徒劳……”即便开口,这些云山雾罩的“暗语”也是外人所体会不来的。可惜这样投入创作的好景暂时不属于Yellen,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千里之外的纳什维尔求学,显然与音乐伙伴们的分别让他很不开心,那无聊而漫长的路途更是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大学产生了不良印象,果不其然,在大二时他就毅然决然的选择退学,不过与此同时,他也丢掉了工作和女友。“一无所有是自由的另一种说法”——处于人生低谷的Yellen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索性将这句《Me & Bobby McGee》当中的歌词当做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从过去僵硬的生活模式中跳脱出来,展开了人生中第一场州际公路旅行。
美国作家Jack kerouac曾用这样一句简短的问话为自己的小说《On the Road》拉开帷幕:“You boys going to get somewhere, or just going?”。此时的Yellen便无疑深处在后一种状态当中——去哪里并不重要,旅行的本身才是目的。他日夜兼程,累了就睡在自己的车后座上,没钱缴油费就去给餐馆拖地挣钱。他不顾江东父老的好言相劝,执意要完成自己的旅程。这种世人眼中“垮掉”的状态其实正是属于Yellen的崛起,他“以身试法”的去直面生活的残酷,在奔波中汲取经验与灵感,最后毫无保留的投放到自己的创作当中。终于在2008年,在外面的世界兜了一大圈的Yellen回到了老家,将一路以来的收获倾注在《You Were Afraid》当中——清新的吉他,温润的合音,直击人心的摇铃与木鼓……歌曲中没有长途跋涉后的遍体鳞伤和心力交瘁,只有被狂风骤雨冲刷洗净后的明丽与豁达。对于感情失控的题材,歌词也并没有作过多的修辞与解释,寥寥几句足矣。
2008年,Yellen再度离家,回到了伤心地纳什维尔,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他为自己申请了一笔贷款,用来租用郊区树林里的一件旧屋子(据说那曾是Johnny Cash和June Carter共有房产)。在频繁往来于城市与郊野的过程中,他意外体悟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由此催生了《Country Sleep》。
开篇曲《Faithful Heights》里“先声夺人”的清唱就像极了从隧道尽头传来的求救,散发出独属于男性的幽怨气质;紧接着的《Ramona》用踏实的鼓点将前曲残留的不安氛围及时驱散;一般情况下,用女性的名字命名歌曲出于两个原因:她是作者的灵感缪斯,或者她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于Yellen来说,《Ramona》两者兼具——她不仅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更是一个灵魂居无定所的流浪者,她唯一需要的便是救赎;不难想象,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幻想出的女主角“陪伴” ,Yellen要怎样熬过那无数个形单影支、风餐露宿的夜晚?这之后的另一曲足以触及灵魂最深处的《Cherry Blossoms》再将听者的情绪引入最低潮……是的,《Country Sleep》有着所有Americana经典专辑的标准配备:钢弦吉他和弦乐配器,那些偶尔冒出来的管弦乐也仅仅是出于渲染气氛的需要,这也使得专辑在整体呈现出小众乡村乐和大型交响乐双重质感的同时,在情绪上也变得更有起伏。而这种对于听者心绪的把玩和调控,正是Yellen没有刻意为之、却又最令人为之着迷的地方。
更多本人乐评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Lewis的私人派对”
——————————————————————
要给Night Beds的音乐生涯追根溯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你要知道这是一支乐队;再次你必须清楚乐队成员只有一人;况且他之前的作品分布零散且知名度还不高;他说自己的偶像是Mark Kozelek和Ryland Bouchard,却非要想和R. Kelly、Frank Ocean一起写歌;不时媒体还抛出“再世Jeff Buckley”、“翻版Bon Iver”这样大胆的合成词来搅局。不过,若是你硬是要在这些密集的大牌名字中找到一个突破口,那大可以从Winston Yellen说起。
2006年,住在科罗拉多州科泉市的Yellen时常与三五好友混在一起,夜以继日窝在地下室里写歌和摆弄乐器,不时还在酒精的作用下搜寻创作灵感。他们之间很少交谈,音乐就是最省力的共同话题——“在氧气稀薄的山巅,呼吸会变得刻意而吃力;在粘腻潮热的仲夏,入睡变得轻易却又徒劳……”即便开口,这些云山雾罩的“暗语”也是外人所体会不来的。可惜这样投入创作的好景暂时不属于Yellen,他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千里之外的纳什维尔求学,显然与音乐伙伴们的分别让他很不开心,那无聊而漫长的路途更是让他对即将到来的大学产生了不良印象,果不其然,在大二时他就毅然决然的选择退学,不过与此同时,他也丢掉了工作和女友。“一无所有是自由的另一种说法”——处于人生低谷的Yellen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索性将这句《Me & Bobby McGee》当中的歌词当做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从过去僵硬的生活模式中跳脱出来,展开了人生中第一场州际公路旅行。
美国作家Jack kerouac曾用这样一句简短的问话为自己的小说《On the Road》拉开帷幕:“You boys going to get somewhere, or just going?”。此时的Yellen便无疑深处在后一种状态当中——去哪里并不重要,旅行的本身才是目的。他日夜兼程,累了就睡在自己的车后座上,没钱缴油费就去给餐馆拖地挣钱。他不顾江东父老的好言相劝,执意要完成自己的旅程。这种世人眼中“垮掉”的状态其实正是属于Yellen的崛起,他“以身试法”的去直面生活的残酷,在奔波中汲取经验与灵感,最后毫无保留的投放到自己的创作当中。终于在2008年,在外面的世界兜了一大圈的Yellen回到了老家,将一路以来的收获倾注在《You Were Afraid》当中——清新的吉他,温润的合音,直击人心的摇铃与木鼓……歌曲中没有长途跋涉后的遍体鳞伤和心力交瘁,只有被狂风骤雨冲刷洗净后的明丽与豁达。对于感情失控的题材,歌词也并没有作过多的修辞与解释,寥寥几句足矣。
2008年,Yellen再度离家,回到了伤心地纳什维尔,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他为自己申请了一笔贷款,用来租用郊区树林里的一件旧屋子(据说那曾是Johnny Cash和June Carter共有房产)。在频繁往来于城市与郊野的过程中,他意外体悟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由此催生了《Country Sleep》。
开篇曲《Faithful Heights》里“先声夺人”的清唱就像极了从隧道尽头传来的求救,散发出独属于男性的幽怨气质;紧接着的《Ramona》用踏实的鼓点将前曲残留的不安氛围及时驱散;一般情况下,用女性的名字命名歌曲出于两个原因:她是作者的灵感缪斯,或者她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于Yellen来说,《Ramona》两者兼具——她不仅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更是一个灵魂居无定所的流浪者,她唯一需要的便是救赎;不难想象,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幻想出的女主角“陪伴” ,Yellen要怎样熬过那无数个形单影支、风餐露宿的夜晚?这之后的另一曲足以触及灵魂最深处的《Cherry Blossoms》再将听者的情绪引入最低潮……是的,《Country Sleep》有着所有Americana经典专辑的标准配备:钢弦吉他和弦乐配器,那些偶尔冒出来的管弦乐也仅仅是出于渲染气氛的需要,这也使得专辑在整体呈现出小众乡村乐和大型交响乐双重质感的同时,在情绪上也变得更有起伏。而这种对于听者心绪的把玩和调控,正是Yellen没有刻意为之、却又最令人为之着迷的地方。
更多本人乐评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Lewis的私人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