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音乐的进化史

如果是高中或者大学时候的我, 一定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张专辑好听。无论是在广播,电视里听到,又或者是在音像店挑专辑的时候有人推荐,那个时候的我一定不会觉得这样一张像纪录片背景音乐一样的煞有介事的专辑有什么好听。
小学的时候,最开始,当然是觉得流行音乐好听,当时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流行音乐又被叫做通俗歌曲, 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他们就是全部的最好听的音乐,一点也不通俗,我觉得它们很有品位。 因为那个时候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日语,于是我能听的只有中文歌。 那时只要是歌曲轻快明朗, 节奏明显,都成了我的最爱。好像陈明当年唱了一首“快乐老家”,听到的第一遍我就觉得它要红,果然之后的几年内,走到各KTV大排档,都能听到人们在高歌“跟我走吧!”还有范晓萱以及她的各种洗澡歌刷牙歌健康歌,还有她后来略带深度的“数字恋爱”都成了记忆里我最早开始追随的流行歌曲。
上初中之后,我的品位被灌篮高手这个东洋飘来的精神食粮深深地影响了,日文不再是一个问题,于是在看mtv音乐台还有音乐杂志的时候,不自觉的开始关注日文歌,然后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那个恐慌和兴奋交织的时代,不可避免的滨崎步和宇多田光成了我关注的主旋律。她们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好像代表了当时流行音乐的最高生产力(这表达确实略坑爹)。 在听过了她们的音乐再听大陆,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总觉得他们的做工有点粗糙,抛开作曲和作词不说,编曲上总觉得有点太简单,日本的流行音乐用的乐器更多,编曲更复杂,而中文歌有的甚至从头到尾给我只用钢琴或者吉他伴奏,虽然他们把这个叫做一种原创或者抒情的风格,但我总觉得这有偷懒的嫌疑。而且滨崎步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remix,她的每一首歌都至少有2个remix版本,如果是一首卖座的歌曲,那么就会再出一张新的专辑,装满这一首歌12种不同版本的remix,听过了充满诚意的由各种专业DJ精心制作的专辑,我的耳朵也变得挑剔了。
高中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步姐和光姐进入了瓶颈期,大陆和港台的音乐却在慢慢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听各种音乐,周杰伦登上了历史舞台,梁静茹继续发光发热,王菲迎来事业第二高峰,孙燕姿和陈奕迅继续在学生中当着主流,蔡依林,张韶涵,萧亚轩开始了你争我斗,龙宽九段唱了一首惊为天人的“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当然随着英语越学越多,各种英文歌也开始跟进,印象最深的还是Avril,还有以backstreet boys, westlife, savage garden 为三个代表的各种男子团体。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听古典,最开始是因为晚上我睡不着,发现了一个叫“阿申爱乐”的广播,每次在节目的一开始会有一首特别好听的小提琴和羽管键琴的四重奏,但是主持人一直没有提到它叫什么,于是我就各处寻找,当时我最希望互联网能有的一个功能就是我哼一段音乐,就能搜到这个音乐的名字(好像最近有听说这个功能已经实现了,科技真是好东西!)当时我找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跟班上的一个也爱古典音乐的同学讨论说我在听这个广播,然后有一首音乐很好听但找不到名字,然后我哼了一段,当时我觉得我几乎没哼在调上,没想到那同学居然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个四重奏居然是Canon in D 啊! 后来过了很久我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名曲嘛,而且“我的野蛮女友”里还用过,都怪我不爱看电影,不然早就找到它了。 然后我就开始听古典了,因为没有特别偏好哪一种乐器,于是从交响乐听起,我还买了一个CD,上面画了交响乐队的阵型(这词儿用的)以及每一种乐器所在的位置。当时我最爱的是贝多芬第九,因为在最后的十几分钟有“欢乐颂”的合唱,女高音和男中音还有合唱队的交替真的是让人精神振奋! 但是其他的古典音乐对我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那个时候的我还是被人声吸引,纯音乐对我来说似乎似乎还没办法完全欣赏。
大学是个以实践为主的时期,的意思就是钱柜我来了! 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这开头。。)我和我的好姐妹们,在钱柜不眠不休,没有一首重复,飙高音,摆队形,假装自己是明星,唱过很多个通宵演唱会,然后在早上6点,满怀歉意的把宿舍大妈闹醒来给我们开门。当时除了英文歌越听越多,由于开始学了法语,于是法文歌也成了我的猎物,还有瑞典音乐,爱尔兰音乐,冰岛音乐,语言开始不成为一个问题, 我的涉猎范围越来越广,风格也越来越多,中文的流行歌被挤到角落了。很多时候有人推荐一些很有深度的中文歌,他们说这些歌的歌词写得特别好,但是我却觉得这些歌只是用歌词来当借口, 以为有了歌词,歌曲再难听,编曲简陋都可以被原谅,其实这些所谓的写得好的歌词大部分要么是有人失恋了,要么是有人失意了,但是作者觉得失恋失意都不可怕,这些伤痛让我们成为真男/女人?!这个时候我开始发现,不像小时候还因为一些歌词心砰砰跳,我对歌词开始不在意了,好的音乐就应该有好的的音乐,不能有一点滑头。
大学里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我第一次发现了音乐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像我觉得的那么重要,他们几乎不怎么听音乐,更不用说欣赏。对他们来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提高绩点,和老师学长搞好关系,在学生会或者学生工作中得到荣誉等等这些完全功利的事。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欣赏音乐? 不,他们不会浪费时间来听音乐,更不用说花精力来挑选音乐,除非是全部人都在讨论的话题音乐,他们为了和大家有共同语言,才会听一听。有一次全班同学一起去钱柜,有位同学拿着话筒站起来,前奏响起的瞬间,(有小孩的读者请抱稳了),居然是 让我们荡起双桨 啊!!当时我觉得这些人太不可理解了,生活中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可是他们却完全不在乎!
然后我就graduate school了,每天暴露在billboard top50 劲歌金曲的洗礼下,我突然觉得以前我曾经喜欢过的欧美音乐也突然失去了内涵,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美国的pop音乐做的很认真,编曲很精致,而且曲风很多元,有一段时间还是很喜欢他们, the killers 的Mr.Brightside, Santogold的所有歌,还有 Ne-yo的go on girl 还有好多都曾经是我的最爱,但是听多了之后,总觉得pop music的模式好像越来越单一,为了保证能快速的出新专辑,而且年轻人能喜欢,这些歌好像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旋律简单,歌词更简单,只有DJ功力可圈可点,难怪稍微有点内涵的Adele一出现,全美国人民就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倒向了她的阵营。不过这时我发现了post rock,它简直就是一块新大陆啊,没有歌词的束缚,只有无边的音乐,听的时候给人很多想象空间。我突然发现我现在居然更喜欢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了,这真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时我想起以前我曾经听过的那些古典音乐,也许现在我会觉得它们好听了也说不定? 于是我把那些当年我觉得太冗长,太沉闷的古典音乐在网上找了出来。当时我觉得那些音乐太复杂了,而且乐曲的结构也太工整,没有那种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容易接受的感觉。但是现在听了之后,我突然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好音乐啊! 几百年前的人果然比现在人会享受生活,他们才真的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啊! 以前我觉得不好听是大概是我太浮躁了,没法静下心来认真听。然后有一天我发现了这张专辑,它和我以前爱听的音乐都太不一样,它既古典又现代,不仅有纯音乐,也有人声的和音,听到它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怎么会有这么棒的专辑!
可是我突然转念一想,要是以前的我能喜欢它吗? 以前的我大概是粗粗的听个开头,然后觉得和广告音乐差不多,然后就直接换下一首了。仔细想了一想,原来我喜欢的音乐的类型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 我想大概音乐都没有变,变的是我自己。记得很久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喜欢不同类型音乐的人的智商居然有很大的差异,最低的是喜欢pop和说唱的,最高的好像是喜欢indie和古典的。当时幼稚的我为了让自己成为智商高的一类人,认真的要开始听古典,没想到当时发自内心的欣赏不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当我更能静下心来的时候,居然真的喜欢上了古典。 大概这就是修养和修炼吧。而且以前我觉得不喜欢音乐的人是没有品位的人,我甚至会用一个人喜欢的音乐来评价和评论一个人,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些其实根本就一点也不重要。如果一个人也很喜欢一首我觉得特别好听的音乐当然很好,如果这个人不喜欢,或者根本不在乎,也不代表他们就是不好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在乎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喜欢音乐,他们可能会从别的事情上得到美好的感受,就算他们是完全功利的人,一点也不在乎世界上有没有美好的事物,一点也不在乎美这件事,我也可以理解他们了。也许是我长大了,看到了更多的自己,看到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的世界,我能理解音乐应该只是一个爱好,它其实也没有我以前想得那么重要,也许有的时候花时间听音乐确实是一种浪费,也许那些不听音乐,做每件事都有明确目的的人才是正确的。但是谁知道呢,如果上帝给了我发现美的耳朵和理解美的心,我想这个爱好也许是个好东西,能发现什么是美好,也许能更motivated向它奋斗。
(写了两天,花了4个小时,两年内第一次写这么多中文,我的写作能力居然没有退化,当然,逻辑依旧不清晰。。)
小学的时候,最开始,当然是觉得流行音乐好听,当时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流行音乐又被叫做通俗歌曲, 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他们就是全部的最好听的音乐,一点也不通俗,我觉得它们很有品位。 因为那个时候既不懂英语也不懂日语,于是我能听的只有中文歌。 那时只要是歌曲轻快明朗, 节奏明显,都成了我的最爱。好像陈明当年唱了一首“快乐老家”,听到的第一遍我就觉得它要红,果然之后的几年内,走到各KTV大排档,都能听到人们在高歌“跟我走吧!”还有范晓萱以及她的各种洗澡歌刷牙歌健康歌,还有她后来略带深度的“数字恋爱”都成了记忆里我最早开始追随的流行歌曲。
上初中之后,我的品位被灌篮高手这个东洋飘来的精神食粮深深地影响了,日文不再是一个问题,于是在看mtv音乐台还有音乐杂志的时候,不自觉的开始关注日文歌,然后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那个恐慌和兴奋交织的时代,不可避免的滨崎步和宇多田光成了我关注的主旋律。她们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好像代表了当时流行音乐的最高生产力(这表达确实略坑爹)。 在听过了她们的音乐再听大陆,香港,台湾的流行音乐,总觉得他们的做工有点粗糙,抛开作曲和作词不说,编曲上总觉得有点太简单,日本的流行音乐用的乐器更多,编曲更复杂,而中文歌有的甚至从头到尾给我只用钢琴或者吉他伴奏,虽然他们把这个叫做一种原创或者抒情的风格,但我总觉得这有偷懒的嫌疑。而且滨崎步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remix,她的每一首歌都至少有2个remix版本,如果是一首卖座的歌曲,那么就会再出一张新的专辑,装满这一首歌12种不同版本的remix,听过了充满诚意的由各种专业DJ精心制作的专辑,我的耳朵也变得挑剔了。
高中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步姐和光姐进入了瓶颈期,大陆和港台的音乐却在慢慢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听各种音乐,周杰伦登上了历史舞台,梁静茹继续发光发热,王菲迎来事业第二高峰,孙燕姿和陈奕迅继续在学生中当着主流,蔡依林,张韶涵,萧亚轩开始了你争我斗,龙宽九段唱了一首惊为天人的“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当然随着英语越学越多,各种英文歌也开始跟进,印象最深的还是Avril,还有以backstreet boys, westlife, savage garden 为三个代表的各种男子团体。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听古典,最开始是因为晚上我睡不着,发现了一个叫“阿申爱乐”的广播,每次在节目的一开始会有一首特别好听的小提琴和羽管键琴的四重奏,但是主持人一直没有提到它叫什么,于是我就各处寻找,当时我最希望互联网能有的一个功能就是我哼一段音乐,就能搜到这个音乐的名字(好像最近有听说这个功能已经实现了,科技真是好东西!)当时我找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跟班上的一个也爱古典音乐的同学讨论说我在听这个广播,然后有一首音乐很好听但找不到名字,然后我哼了一段,当时我觉得我几乎没哼在调上,没想到那同学居然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个四重奏居然是Canon in D 啊! 后来过了很久我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名曲嘛,而且“我的野蛮女友”里还用过,都怪我不爱看电影,不然早就找到它了。 然后我就开始听古典了,因为没有特别偏好哪一种乐器,于是从交响乐听起,我还买了一个CD,上面画了交响乐队的阵型(这词儿用的)以及每一种乐器所在的位置。当时我最爱的是贝多芬第九,因为在最后的十几分钟有“欢乐颂”的合唱,女高音和男中音还有合唱队的交替真的是让人精神振奋! 但是其他的古典音乐对我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因为那个时候的我还是被人声吸引,纯音乐对我来说似乎似乎还没办法完全欣赏。
大学是个以实践为主的时期,的意思就是钱柜我来了! 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这开头。。)我和我的好姐妹们,在钱柜不眠不休,没有一首重复,飙高音,摆队形,假装自己是明星,唱过很多个通宵演唱会,然后在早上6点,满怀歉意的把宿舍大妈闹醒来给我们开门。当时除了英文歌越听越多,由于开始学了法语,于是法文歌也成了我的猎物,还有瑞典音乐,爱尔兰音乐,冰岛音乐,语言开始不成为一个问题, 我的涉猎范围越来越广,风格也越来越多,中文的流行歌被挤到角落了。很多时候有人推荐一些很有深度的中文歌,他们说这些歌的歌词写得特别好,但是我却觉得这些歌只是用歌词来当借口, 以为有了歌词,歌曲再难听,编曲简陋都可以被原谅,其实这些所谓的写得好的歌词大部分要么是有人失恋了,要么是有人失意了,但是作者觉得失恋失意都不可怕,这些伤痛让我们成为真男/女人?!这个时候我开始发现,不像小时候还因为一些歌词心砰砰跳,我对歌词开始不在意了,好的音乐就应该有好的的音乐,不能有一点滑头。
大学里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我第一次发现了音乐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像我觉得的那么重要,他们几乎不怎么听音乐,更不用说欣赏。对他们来说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提高绩点,和老师学长搞好关系,在学生会或者学生工作中得到荣誉等等这些完全功利的事。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欣赏音乐? 不,他们不会浪费时间来听音乐,更不用说花精力来挑选音乐,除非是全部人都在讨论的话题音乐,他们为了和大家有共同语言,才会听一听。有一次全班同学一起去钱柜,有位同学拿着话筒站起来,前奏响起的瞬间,(有小孩的读者请抱稳了),居然是 让我们荡起双桨 啊!!当时我觉得这些人太不可理解了,生活中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可是他们却完全不在乎!
然后我就graduate school了,每天暴露在billboard top50 劲歌金曲的洗礼下,我突然觉得以前我曾经喜欢过的欧美音乐也突然失去了内涵,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美国的pop音乐做的很认真,编曲很精致,而且曲风很多元,有一段时间还是很喜欢他们, the killers 的Mr.Brightside, Santogold的所有歌,还有 Ne-yo的go on girl 还有好多都曾经是我的最爱,但是听多了之后,总觉得pop music的模式好像越来越单一,为了保证能快速的出新专辑,而且年轻人能喜欢,这些歌好像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旋律简单,歌词更简单,只有DJ功力可圈可点,难怪稍微有点内涵的Adele一出现,全美国人民就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倒向了她的阵营。不过这时我发现了post rock,它简直就是一块新大陆啊,没有歌词的束缚,只有无边的音乐,听的时候给人很多想象空间。我突然发现我现在居然更喜欢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了,这真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时我想起以前我曾经听过的那些古典音乐,也许现在我会觉得它们好听了也说不定? 于是我把那些当年我觉得太冗长,太沉闷的古典音乐在网上找了出来。当时我觉得那些音乐太复杂了,而且乐曲的结构也太工整,没有那种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容易接受的感觉。但是现在听了之后,我突然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好音乐啊! 几百年前的人果然比现在人会享受生活,他们才真的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啊! 以前我觉得不好听是大概是我太浮躁了,没法静下心来认真听。然后有一天我发现了这张专辑,它和我以前爱听的音乐都太不一样,它既古典又现代,不仅有纯音乐,也有人声的和音,听到它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怎么会有这么棒的专辑!
可是我突然转念一想,要是以前的我能喜欢它吗? 以前的我大概是粗粗的听个开头,然后觉得和广告音乐差不多,然后就直接换下一首了。仔细想了一想,原来我喜欢的音乐的类型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 我想大概音乐都没有变,变的是我自己。记得很久前看过一个新闻,说一个研究机构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喜欢不同类型音乐的人的智商居然有很大的差异,最低的是喜欢pop和说唱的,最高的好像是喜欢indie和古典的。当时幼稚的我为了让自己成为智商高的一类人,认真的要开始听古典,没想到当时发自内心的欣赏不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当我更能静下心来的时候,居然真的喜欢上了古典。 大概这就是修养和修炼吧。而且以前我觉得不喜欢音乐的人是没有品位的人,我甚至会用一个人喜欢的音乐来评价和评论一个人,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些其实根本就一点也不重要。如果一个人也很喜欢一首我觉得特别好听的音乐当然很好,如果这个人不喜欢,或者根本不在乎,也不代表他们就是不好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在乎的事,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喜欢音乐,他们可能会从别的事情上得到美好的感受,就算他们是完全功利的人,一点也不在乎世界上有没有美好的事物,一点也不在乎美这件事,我也可以理解他们了。也许是我长大了,看到了更多的自己,看到了更多的人,看到了更多的世界,我能理解音乐应该只是一个爱好,它其实也没有我以前想得那么重要,也许有的时候花时间听音乐确实是一种浪费,也许那些不听音乐,做每件事都有明确目的的人才是正确的。但是谁知道呢,如果上帝给了我发现美的耳朵和理解美的心,我想这个爱好也许是个好东西,能发现什么是美好,也许能更motivated向它奋斗。
(写了两天,花了4个小时,两年内第一次写这么多中文,我的写作能力居然没有退化,当然,逻辑依旧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