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锁链——评<Road to Perdition>

我一直认为,钢琴代表着深情,管乐代表着激情,而弦乐代表着豪情,在<Road to Perdition>中,三者的交织创造出了空前的听觉盛宴,宏阔的音乐加上影片深广的内涵,尤其是与片中人物如影随形
的宿命感,不仅仅是相得益彰,简直是登峰造极。
影片的镜头语言显得深沉而内敛,因此,音乐语言成了主要的情感宣泄通道。音乐对于<Road to Perdition>,早已经内化为影片的一部分。当沙利文父子驰骋在阴郁的天空下,奔向注定的毁灭,远远响起的旋律,如同天地般默默见证着命运给他们的旅程,扑捉到他们内心中最细微的颤动,再展现给面对屏幕的我们。父与子,命运的锁链,相互纠缠撕扯,却也因此难舍难分。父亲的毁灭之路,也是儿子的成长之路,两代麦克·沙利文的故事,如同宿命的轮回,昭示着现在和未来。
开篇的一首<Rock Island,1931>,完美地奠定下整部影片的基调。三十年代的怀旧气息被爱尔兰风笛烘托的淋漓尽致。有意选择离今天有一定距离的时代,使得片子如同在诉说一个古老的传奇,或是讲述一段历史,总之,充满了不真实感,同时增添了无限诗意。时间过滤后的纯净就如同风笛宛转悠长的爱尔兰曲调,呜咽的颤音使圆润的音色透着挥之不去的哀婉。这是属于青春的旋律,充斥着激情与迷茫,一如小麦克那对沉静而忧郁的目光。一个拖长的尾音作结,为弦乐队登场蓄足了气势。弦乐无疑是整首曲子的主角。高亢而舒展的音色,如同穿越了历史和时空的永恒自然规律,响彻天地间的生灵耳畔,包括你我。起先的乐队合奏大气磅礴,结合镜头中工业时代气息坚硬的厂房,废墟感十足的建筑,无垠白雪上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如同一部现代史诗的序章。随着一段活泼的商场小插曲,曲风陡然一转,出现几节轻快跳跃的吉他,沧桑而不失清澈甜美。随后是一段吉他、弦乐队、风笛交替的协奏,无比准确地传达着麦克细腻的心理变化,仅仅是一个少年归家途中的一场小戏,却被演绎的如此丰富饱满:用一段和弦表现面对店主耍小滑头时心中的紧张激动;之后却突兀地变为有些哀婉的风笛曲调,仿佛一丝莫可名状索然和无聊;但之后风笛又变得充满激情和张力,尤其是再次过渡到和弦后,配上麦克躺在雪地上叼着烟斗的画面,生命即将成熟萌动与渴望,独属于少年的豪情,全部融入了荡气回肠的弦乐声中。
最后,随着父亲归家的汽车,重复多次的旋律第一次使用钢琴来演绎,深沉而肃穆,一如父亲的感觉。如果说生命力十足的弦乐和风笛是属于儿子的,那么,这部片中,钢琴无疑是父亲的曲调。
可以佐证我的推论的是后面一首<Piano Duet>,钢琴二重奏。鲁尼和沙利文,一对父子,又是两个父亲,琴声和谐而忧郁,这是命运压力下爱的无力。即使情同父子,最终却为保护各自的儿子走向对立,乃至不共戴天。<Ghosts>的音乐如徐徐悲叹,沙利文最终杀死了义父,因为他也是儿子,“自然法则,儿子天生就是给父亲找麻烦的”,即使有着无尽依恋和渴望,也挣脱不了宿命的轮回,这是自然法则。
忧郁的风笛,是儿子向往父亲中的迷茫和惶惑。忧郁的钢琴,是父亲一心保护儿子,但注定松手离去的悲凉。
本片的几首烘托气氛的配乐做得也是毫不含糊,钢琴曲出色的如<Virgin Mary>,或<Road To Chicago>,两首曲调有些相似,虽仍是钢琴,但早已不是温柔敦厚的旧态,而是戾气十足。<Virgin Mary>是沙利文在圣母教堂立誓复仇时的配乐,每句开头的重音如同命运逐渐靠近的脚步,修饰音鬼魅般迷乱,一小段和弦如同冲锋前的号角,命运是无坚不摧的军队,所向披靡。个中暗含的悲悯,是圣母玛利亚俯瞰众生时的叹息。<Road To Chicago>开始的钢琴部分与<Virgin Mary>相同,但后立即转向急促,协奏部分钢琴低落茫然,但弦乐由弱至强,曲调凄厉而无畏,逐渐增强由修饰音渐渐成为主音部,高亢豪迈,这是人向命运的宣战,是弱者的坚强,逢敌亮剑的血性。虽然,弦乐只持续了短暂的几十秒。
<Dirty Money>亦是一个亮点。这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基调欢快之作。小麦克终于有机会可以和父亲并肩作战,一直以来的渴望终于逐渐靠近。整个曲子的风格像是小孩子玩的一场游戏,能够接近父亲,麦克的世界因为兴奋变得动感十足明快欣悦。这也是影片的转折点,父子二人的心灵开始真正的相互敞开并接近。
然而这些都只是附属品,真正的主旋律,是影片的同名作<Road to Perdition>。
最喜欢<Road to Perdition>开始的那段钢琴,温暖和煦如一缕日光,照在这个布满阴霾的三十年代工业国。第一次它出现,是儿子把父亲安顿在乡村夫妇家治伤时,那妇人和沙利文谈论起他的儿子,儿子看见父亲时单纯的笑脸,和父亲看着儿子凝重又眷恋的目光,不动声色的爱,被音乐全盘托出给我们。下一次出现开始于一切恩怨了解后,父子二人紧紧相拥,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幸福中。不同的是音乐持续了下去,一直到结局的转折点。阴郁的房间,此时投进了一缕阳光。驶在路上,也是春光明媚,微风吹拂绿草,太阳温暖地照耀在麦克欢笑的脸上。这是他们的喜悦,是他们稍纵即逝的幸福。看见海的那一刻,音乐适时的加入了和弦。这是豪情,是胸中压抑许久的生命力的释放,犹如磅礴的大海,这是生命的礼赞,生生不息,轮回常新,这是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它,无论是镜头中永不停歇的拍打着礁石的海浪,还是亘古常新的绿树银滩,抑或这对并排走着、沉浸在充满整个心灵的愉悦中的父子。音乐像照在他们脸上的那明媚阳光,洗去了我们心头残余的惊悸和感伤,像他们一样,只剩下安详宁静的本心。
音乐第三次响起,是儿子独自面对大海时,一切都走到了最后,无论是影片还是片中人的故事。父亲死的那一段,音乐是缺席的,为了氛围的营造,即使后面出现了配乐也只是一段泣不成声的变奏。然而从这里开始,<Road to Perdition>才完整的演绎完。最初的钢琴也染上了忧伤,然而那只是一瞬,只有一瞬。当钢琴随着画面转到儿子独自驾车,行驶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时,它又恢复了本来面貌,宁静的自然,伟大的生命。尤其是小麦克和小狗一起在山坡上奔走时,仿佛一切从来就这么安详。是的,一切自然如此。钢琴是代表父亲的音乐,不仅因为它的深沉,也是因为它的深情,如同父亲温暖注视的眼神,包裹着对儿子所有的关怀与爱,即使钢琴声停止,生命离去,也并不代表爱的终结。因为弦乐奏起的是同样的曲调,同样的情感和脉络,也会随着生命的代谢而流传。但弦乐的声音显得更加富有力量和信心,豪情万丈,这是儿子的音乐,是青春的成长,生命的更新所具有的力量,是成长给人的信心。后面的一段弦乐曲调是原来没有演绎过的,尤为宛转。小提琴细腻又欣喜,那不只是人的情感,更是大自然天籁对这一切的礼赞,传达着天地神律,以及是自然天性之爱。"I just tell them,he is my father."命运给予的毁灭,正是源于这命运赋予的爱。"There is only one guarantee:None of us will see heaven."沙利文自愿走向地狱之路,只要"Michael could(see heaven)."这是他唯一可能得到的不可能的救赎。
毁灭之路,却可以通向天堂。命运的锁链,也缠绕着阳光。
的宿命感,不仅仅是相得益彰,简直是登峰造极。
影片的镜头语言显得深沉而内敛,因此,音乐语言成了主要的情感宣泄通道。音乐对于<Road to Perdition>,早已经内化为影片的一部分。当沙利文父子驰骋在阴郁的天空下,奔向注定的毁灭,远远响起的旋律,如同天地般默默见证着命运给他们的旅程,扑捉到他们内心中最细微的颤动,再展现给面对屏幕的我们。父与子,命运的锁链,相互纠缠撕扯,却也因此难舍难分。父亲的毁灭之路,也是儿子的成长之路,两代麦克·沙利文的故事,如同宿命的轮回,昭示着现在和未来。
开篇的一首<Rock Island,1931>,完美地奠定下整部影片的基调。三十年代的怀旧气息被爱尔兰风笛烘托的淋漓尽致。有意选择离今天有一定距离的时代,使得片子如同在诉说一个古老的传奇,或是讲述一段历史,总之,充满了不真实感,同时增添了无限诗意。时间过滤后的纯净就如同风笛宛转悠长的爱尔兰曲调,呜咽的颤音使圆润的音色透着挥之不去的哀婉。这是属于青春的旋律,充斥着激情与迷茫,一如小麦克那对沉静而忧郁的目光。一个拖长的尾音作结,为弦乐队登场蓄足了气势。弦乐无疑是整首曲子的主角。高亢而舒展的音色,如同穿越了历史和时空的永恒自然规律,响彻天地间的生灵耳畔,包括你我。起先的乐队合奏大气磅礴,结合镜头中工业时代气息坚硬的厂房,废墟感十足的建筑,无垠白雪上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如同一部现代史诗的序章。随着一段活泼的商场小插曲,曲风陡然一转,出现几节轻快跳跃的吉他,沧桑而不失清澈甜美。随后是一段吉他、弦乐队、风笛交替的协奏,无比准确地传达着麦克细腻的心理变化,仅仅是一个少年归家途中的一场小戏,却被演绎的如此丰富饱满:用一段和弦表现面对店主耍小滑头时心中的紧张激动;之后却突兀地变为有些哀婉的风笛曲调,仿佛一丝莫可名状索然和无聊;但之后风笛又变得充满激情和张力,尤其是再次过渡到和弦后,配上麦克躺在雪地上叼着烟斗的画面,生命即将成熟萌动与渴望,独属于少年的豪情,全部融入了荡气回肠的弦乐声中。
最后,随着父亲归家的汽车,重复多次的旋律第一次使用钢琴来演绎,深沉而肃穆,一如父亲的感觉。如果说生命力十足的弦乐和风笛是属于儿子的,那么,这部片中,钢琴无疑是父亲的曲调。
可以佐证我的推论的是后面一首<Piano Duet>,钢琴二重奏。鲁尼和沙利文,一对父子,又是两个父亲,琴声和谐而忧郁,这是命运压力下爱的无力。即使情同父子,最终却为保护各自的儿子走向对立,乃至不共戴天。<Ghosts>的音乐如徐徐悲叹,沙利文最终杀死了义父,因为他也是儿子,“自然法则,儿子天生就是给父亲找麻烦的”,即使有着无尽依恋和渴望,也挣脱不了宿命的轮回,这是自然法则。
忧郁的风笛,是儿子向往父亲中的迷茫和惶惑。忧郁的钢琴,是父亲一心保护儿子,但注定松手离去的悲凉。
本片的几首烘托气氛的配乐做得也是毫不含糊,钢琴曲出色的如<Virgin Mary>,或<Road To Chicago>,两首曲调有些相似,虽仍是钢琴,但早已不是温柔敦厚的旧态,而是戾气十足。<Virgin Mary>是沙利文在圣母教堂立誓复仇时的配乐,每句开头的重音如同命运逐渐靠近的脚步,修饰音鬼魅般迷乱,一小段和弦如同冲锋前的号角,命运是无坚不摧的军队,所向披靡。个中暗含的悲悯,是圣母玛利亚俯瞰众生时的叹息。<Road To Chicago>开始的钢琴部分与<Virgin Mary>相同,但后立即转向急促,协奏部分钢琴低落茫然,但弦乐由弱至强,曲调凄厉而无畏,逐渐增强由修饰音渐渐成为主音部,高亢豪迈,这是人向命运的宣战,是弱者的坚强,逢敌亮剑的血性。虽然,弦乐只持续了短暂的几十秒。
<Dirty Money>亦是一个亮点。这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基调欢快之作。小麦克终于有机会可以和父亲并肩作战,一直以来的渴望终于逐渐靠近。整个曲子的风格像是小孩子玩的一场游戏,能够接近父亲,麦克的世界因为兴奋变得动感十足明快欣悦。这也是影片的转折点,父子二人的心灵开始真正的相互敞开并接近。
然而这些都只是附属品,真正的主旋律,是影片的同名作<Road to Perdition>。
最喜欢<Road to Perdition>开始的那段钢琴,温暖和煦如一缕日光,照在这个布满阴霾的三十年代工业国。第一次它出现,是儿子把父亲安顿在乡村夫妇家治伤时,那妇人和沙利文谈论起他的儿子,儿子看见父亲时单纯的笑脸,和父亲看着儿子凝重又眷恋的目光,不动声色的爱,被音乐全盘托出给我们。下一次出现开始于一切恩怨了解后,父子二人紧紧相拥,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幸福中。不同的是音乐持续了下去,一直到结局的转折点。阴郁的房间,此时投进了一缕阳光。驶在路上,也是春光明媚,微风吹拂绿草,太阳温暖地照耀在麦克欢笑的脸上。这是他们的喜悦,是他们稍纵即逝的幸福。看见海的那一刻,音乐适时的加入了和弦。这是豪情,是胸中压抑许久的生命力的释放,犹如磅礴的大海,这是生命的礼赞,生生不息,轮回常新,这是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它,无论是镜头中永不停歇的拍打着礁石的海浪,还是亘古常新的绿树银滩,抑或这对并排走着、沉浸在充满整个心灵的愉悦中的父子。音乐像照在他们脸上的那明媚阳光,洗去了我们心头残余的惊悸和感伤,像他们一样,只剩下安详宁静的本心。
音乐第三次响起,是儿子独自面对大海时,一切都走到了最后,无论是影片还是片中人的故事。父亲死的那一段,音乐是缺席的,为了氛围的营造,即使后面出现了配乐也只是一段泣不成声的变奏。然而从这里开始,<Road to Perdition>才完整的演绎完。最初的钢琴也染上了忧伤,然而那只是一瞬,只有一瞬。当钢琴随着画面转到儿子独自驾车,行驶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时,它又恢复了本来面貌,宁静的自然,伟大的生命。尤其是小麦克和小狗一起在山坡上奔走时,仿佛一切从来就这么安详。是的,一切自然如此。钢琴是代表父亲的音乐,不仅因为它的深沉,也是因为它的深情,如同父亲温暖注视的眼神,包裹着对儿子所有的关怀与爱,即使钢琴声停止,生命离去,也并不代表爱的终结。因为弦乐奏起的是同样的曲调,同样的情感和脉络,也会随着生命的代谢而流传。但弦乐的声音显得更加富有力量和信心,豪情万丈,这是儿子的音乐,是青春的成长,生命的更新所具有的力量,是成长给人的信心。后面的一段弦乐曲调是原来没有演绎过的,尤为宛转。小提琴细腻又欣喜,那不只是人的情感,更是大自然天籁对这一切的礼赞,传达着天地神律,以及是自然天性之爱。"I just tell them,he is my father."命运给予的毁灭,正是源于这命运赋予的爱。"There is only one guarantee:None of us will see heaven."沙利文自愿走向地狱之路,只要"Michael could(see heaven)."这是他唯一可能得到的不可能的救赎。
毁灭之路,却可以通向天堂。命运的锁链,也缠绕着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