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兄、朱师傅和“黄孩子” ―― 发烧琐话之一

一.
前些时,江兄来沪小聚。江兄早已成为G城第一大“烧哥”,他的到来,不由让我忆起一些“发烧”琐事。
江兄为人,内向但内秀,沉深好书而聪明颖悟。初识他的时候,他最爱书法,喜欢练锺繇。接谈之下,彼此相见恨晚。后来,他步我后尘,迷上音响,发了高烧。他自己买书从头自学,动手焊接元件,从“土炮党”走到“洋枪队”,一直保持“高烧”不退。可是如今,他又和我说要回过头练书法,还到处收集古董砚台。音响之调不弹,而发烧依旧!
据悉,他当“土炮党”极盛之时,G城不少也“发烧”的大款老板,对他可是甘词厚币,低首下心,竞争着同一个目标:阿江!你手上正在焊的这台机器,玩厌了要下课,第一个先要让给我啊!这些老板们,完全买得起价值几十万的进口货名牌音响设备,许多也早就拥有“三宫六院”。然而,他们还是一致迷信江兄的手艺。有了他们作为“后援团”的支持,江兄策划焊机也就越来越放心放手,从传统的威廉斯电子管电路、“300B单端推挽”、“马兰士7前级”,直到最复杂的各种近乎“后现代”的线路,统统拿来练过。“大腕”处理出来的机器,转手就给排着队的“大款”们千恩万谢地抢走。其受拥戴也如此。
江兄在公司当财务总监,为人不苟言笑。但有一次他在家里打电话给我,我愕然,问他怎么会在家?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上去有点腼腆,有点犯罪感,他说:“实在熬不住溜回来了,这个线路,想象效果一定极佳,等会就能装好试音。要是等下班回来再弄,我怎么受得了?!”说着说着自己倒笑起来了。人痴而艺必工也,信焉!
不过,也得顺便奉劝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老板总裁CEO们,招募财务总监如此重要的高职,面试时一定要了解应聘者是不是太喜欢玩音响。切切!当然不能在招聘广告上写明:发烧友谢绝。那是“爱好歧视”,在美国恐怕会吃官司。
二.
我是君子,对于发烧,是“动口不动手”的。记得有一年,“发烧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是“最发烧的”电子管线路,应该是有“输入变压器”的那种。读着读着,自我感觉脸上有点儿发烫 ―― 得!又着魔了。
友人自告奋勇,愿意帮忙动手焊一台。可是他没有本事绕制“变压器”。电子管线路,对“输出变压器”的绕制要求极高,更不必说“输入变压器”了 ―― 好多人甚至根本不曾听说过这个。
友人罗工,当时在专业无线电公司工作。我把这个苦恼和他一说,蒙他热心帮助,给介绍了一位退休老师傅,说这是上海最后一代专业绕制无线电类变压器的资深师傅了。罗工已经电话关照,我只需按照地址登门拜访,有什么要求尽管谈。
沿着人民路走,找到城隍庙附近一条小路。踏进一家高龄的老房子,爬上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颤巍巍的楼梯,来到了这位朱师傅的家里。把来意一说,先呈上线路图。朱师傅把来看了看,先作出一番批评。这种行事方式,我早已见惯无奇,也就耐心聆听训诲而已。然后,朱师傅用颤巍巍的手,在他的工作台子上翻寻,终于找到两本N年前的“软皮抄”单行练习簿和一本草纸色的“工作手册”, 翻出一些他当年的工作笔记让我们看。说是绕制“输出变压器”没有那么简单,你们拿来的那篇文章全是瞎说!
“那么依您说该怎么办?”我怯怯地请教。
“这得专门设计,要收一笔设计费。”
我听着心里发毛。“设计费!天啦,他大概还当是部里下来的项目了。”我心想。
“那么得多少设计费呢?”我说话的声音几乎只有自己听得到。心里想:完了,起码得2万吧?
朱师傅似乎自己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沉吟了一下。拿出纸头和笔,认真作了一些“计算”,然后终于开了“金”口,慢慢地说:
“这样吧,我看怎么也得二十元! ”
我差点儿昏厥。
这种奇妙的心理体验,还真是有生以来破题儿第一遭。若干个毫秒以后,我总算回复清醒,马上回答:“没问题!”
拜托!开什么玩笑?在那个年头,一张DB 的CD 也要30元!什么煞有介事的“设计费”,搞了半天才二十元!不过两包进口香烟。
。。。
恭敬地告辞出来,还未等踏上马路,我和同去的朋友已经摒不住了,我们终于能够任情地放声大笑。此刻,我一面敲击键盘,回想当时情景,也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我们争先恐后地交流着当时的心理感受。
“真让他吓了个半死!”朋友说,心有余悸。
笑定思笑,心中又不由得漂过一种淡淡的悲凉。看来,朱师傅尽管身居上海老城厢,和这个城市,这个年代,都远远地脱节了。显然,他心目中“二十元”的物理意义,还停留在国营工厂食堂里一顿中饭簿需要两毛钱的概念。上海,该还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傅呢?想着想着,我们已经踏上人民路,从这里看得到南京路方向的幢幢摩天大搂。。。
三.
四川的何训田兄弟俩和我们广东的朱哲琴MM 合作唱片,真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都是当时另类的怪杰啊!看着朱哲琴的宽袍大袖加一顶草帽,就想到离乡背井的三毛,耳畔立时会响起那首《橄榄树》。何训田蓄着长长的头发,永远作沉思状。单凭那付长衫旧派知识分子的扮相,在“反饥饿、反内战”的40年代后期,绝对会被“军统”、“中统”特务锁定为暗杀的对象。
然而,我历来喜欢四川人的文气和豪气;当然也喜欢自己家乡人追求真善美的梗脾气。个人认为,这张唱片由何训田兄弟作曲填词朱哲琴演唱,绝对是最佳组合。不少发烧友显然同意我的结论,尽管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对创作者的上述“籍贯分析” ――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一致推举它为“发烧天碟”。
这张唱片叫《黄孩子》,是何训田和朱哲琴合作录制的第一张唱片。还未发行便红遍全球的《阿姐鼓》,是他们的“第二次握手”,后来的事儿了。
那阵子,和小毛、小强经常一起玩音响。就爱用这张唱片“考察”各种不同的喇叭和机器。我们发现,这《黄孩子》的第三首歌,气势特别恢宏。深沉的低音,像涨潮水一样,从微弱开始,渐来渐近,滚滚滔滔,终至发为激浪,而朱哲琴的歌声也同步渐变高昂激越。高潮到来,70%的器材要明显失真,声音变得模糊,全军尽墨。本来相当不错的品牌,至此也只好徒叹奈何。要求设备同时很好地还原这样极端地录音信号,毕竟有点苛求,更别说要求放送得轻松自如了。我们最佩服的,是阿蔡自己设计、用全对称分立原件手工制作的功放和他申请了专利的那对音箱,放送《黄孩子》这一段,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松自如得简直是小菜一碟!这时,阿蔡总是站着,闭着眼睛,手摩下巴,还对机器作着指指点点的批评。。。
后来,阿蔡的光辉事迹就上了电视节目,表过不提。
有一天,我们听着《黄孩子》在Bose 音箱的演绎,忽发奇想:要不要去“白相”一下那些低档设备?
领着“黄孩子”,我们来到虹口的电器商城。进门,楼下大厅里全是各色音响设备。当时流行的广东机器、说不清道不明的进口“水货”、其它国产货。。。还有几百元一套,造型老土,装上许多五颜六色发光二极管不停闪烁着的“垃圾货”。
一位老板向我们迎上来:“今天想要套什么机器?”没等回答,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这样那样的机器,还胡乱用了些音响专业参数吓唬人。我们“选”中了一堆“大块头”,说希望用自己带来的碟片试试。
“可以啊可以,”老板高兴地说,“你们眼光真好,这部机器,输出功率有500瓦呢”。我们咋舌。
《黄孩子》登上甲板,进仓。“麻烦您放第三段好么?”低音声起,潮水渐来,开始奔腾彭湃,是时候了。
“能不能把音量再调得大一点呢?”
“当然可以,500瓦呢,声音再大都不会失真。毛问题。”老板自信地说,还学着粤语腔打趣。音量旋纽打到12点钟地位置。顿时,精确数学变成模糊数学,我们听到的是一片模糊的低音。
“啊,低频震荡。”小毛说。
“不,不,”听到说“低频震荡”,老板慌了手脚,又有点茫然。“对不起,这台机器今天好像是有点问题。”
“是啊,照理不会的,音量才开了一半呢。”小强一脸天真地说,pretended to be innocent。
小强装出来的那副天真无邪的脸容,N年后回想起来,还是让我敬佩他的演剧天份。然而当时可惨了。我使尽浑身解数,才克制着没有笑出声。。。
当时,正版《黄孩子》在音像店的身价130 - 145元,是朱师傅开出的“设计费”的7倍!
前些时,江兄来沪小聚。江兄早已成为G城第一大“烧哥”,他的到来,不由让我忆起一些“发烧”琐事。
江兄为人,内向但内秀,沉深好书而聪明颖悟。初识他的时候,他最爱书法,喜欢练锺繇。接谈之下,彼此相见恨晚。后来,他步我后尘,迷上音响,发了高烧。他自己买书从头自学,动手焊接元件,从“土炮党”走到“洋枪队”,一直保持“高烧”不退。可是如今,他又和我说要回过头练书法,还到处收集古董砚台。音响之调不弹,而发烧依旧!
据悉,他当“土炮党”极盛之时,G城不少也“发烧”的大款老板,对他可是甘词厚币,低首下心,竞争着同一个目标:阿江!你手上正在焊的这台机器,玩厌了要下课,第一个先要让给我啊!这些老板们,完全买得起价值几十万的进口货名牌音响设备,许多也早就拥有“三宫六院”。然而,他们还是一致迷信江兄的手艺。有了他们作为“后援团”的支持,江兄策划焊机也就越来越放心放手,从传统的威廉斯电子管电路、“300B单端推挽”、“马兰士7前级”,直到最复杂的各种近乎“后现代”的线路,统统拿来练过。“大腕”处理出来的机器,转手就给排着队的“大款”们千恩万谢地抢走。其受拥戴也如此。
江兄在公司当财务总监,为人不苟言笑。但有一次他在家里打电话给我,我愕然,问他怎么会在家?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上去有点腼腆,有点犯罪感,他说:“实在熬不住溜回来了,这个线路,想象效果一定极佳,等会就能装好试音。要是等下班回来再弄,我怎么受得了?!”说着说着自己倒笑起来了。人痴而艺必工也,信焉!
不过,也得顺便奉劝各大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老板总裁CEO们,招募财务总监如此重要的高职,面试时一定要了解应聘者是不是太喜欢玩音响。切切!当然不能在招聘广告上写明:发烧友谢绝。那是“爱好歧视”,在美国恐怕会吃官司。
二.
我是君子,对于发烧,是“动口不动手”的。记得有一年,“发烧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说是“最发烧的”电子管线路,应该是有“输入变压器”的那种。读着读着,自我感觉脸上有点儿发烫 ―― 得!又着魔了。
友人自告奋勇,愿意帮忙动手焊一台。可是他没有本事绕制“变压器”。电子管线路,对“输出变压器”的绕制要求极高,更不必说“输入变压器”了 ―― 好多人甚至根本不曾听说过这个。
友人罗工,当时在专业无线电公司工作。我把这个苦恼和他一说,蒙他热心帮助,给介绍了一位退休老师傅,说这是上海最后一代专业绕制无线电类变压器的资深师傅了。罗工已经电话关照,我只需按照地址登门拜访,有什么要求尽管谈。
沿着人民路走,找到城隍庙附近一条小路。踏进一家高龄的老房子,爬上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颤巍巍的楼梯,来到了这位朱师傅的家里。把来意一说,先呈上线路图。朱师傅把来看了看,先作出一番批评。这种行事方式,我早已见惯无奇,也就耐心聆听训诲而已。然后,朱师傅用颤巍巍的手,在他的工作台子上翻寻,终于找到两本N年前的“软皮抄”单行练习簿和一本草纸色的“工作手册”, 翻出一些他当年的工作笔记让我们看。说是绕制“输出变压器”没有那么简单,你们拿来的那篇文章全是瞎说!
“那么依您说该怎么办?”我怯怯地请教。
“这得专门设计,要收一笔设计费。”
我听着心里发毛。“设计费!天啦,他大概还当是部里下来的项目了。”我心想。
“那么得多少设计费呢?”我说话的声音几乎只有自己听得到。心里想:完了,起码得2万吧?
朱师傅似乎自己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沉吟了一下。拿出纸头和笔,认真作了一些“计算”,然后终于开了“金”口,慢慢地说:
“这样吧,我看怎么也得二十元! ”
我差点儿昏厥。
这种奇妙的心理体验,还真是有生以来破题儿第一遭。若干个毫秒以后,我总算回复清醒,马上回答:“没问题!”
拜托!开什么玩笑?在那个年头,一张DB 的CD 也要30元!什么煞有介事的“设计费”,搞了半天才二十元!不过两包进口香烟。
。。。
恭敬地告辞出来,还未等踏上马路,我和同去的朋友已经摒不住了,我们终于能够任情地放声大笑。此刻,我一面敲击键盘,回想当时情景,也还是忍不住笑出声来。我们争先恐后地交流着当时的心理感受。
“真让他吓了个半死!”朋友说,心有余悸。
笑定思笑,心中又不由得漂过一种淡淡的悲凉。看来,朱师傅尽管身居上海老城厢,和这个城市,这个年代,都远远地脱节了。显然,他心目中“二十元”的物理意义,还停留在国营工厂食堂里一顿中饭簿需要两毛钱的概念。上海,该还有多少这样的老师傅呢?想着想着,我们已经踏上人民路,从这里看得到南京路方向的幢幢摩天大搂。。。
三.
四川的何训田兄弟俩和我们广东的朱哲琴MM 合作唱片,真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都是当时另类的怪杰啊!看着朱哲琴的宽袍大袖加一顶草帽,就想到离乡背井的三毛,耳畔立时会响起那首《橄榄树》。何训田蓄着长长的头发,永远作沉思状。单凭那付长衫旧派知识分子的扮相,在“反饥饿、反内战”的40年代后期,绝对会被“军统”、“中统”特务锁定为暗杀的对象。
然而,我历来喜欢四川人的文气和豪气;当然也喜欢自己家乡人追求真善美的梗脾气。个人认为,这张唱片由何训田兄弟作曲填词朱哲琴演唱,绝对是最佳组合。不少发烧友显然同意我的结论,尽管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对创作者的上述“籍贯分析” ――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一致推举它为“发烧天碟”。
这张唱片叫《黄孩子》,是何训田和朱哲琴合作录制的第一张唱片。还未发行便红遍全球的《阿姐鼓》,是他们的“第二次握手”,后来的事儿了。
那阵子,和小毛、小强经常一起玩音响。就爱用这张唱片“考察”各种不同的喇叭和机器。我们发现,这《黄孩子》的第三首歌,气势特别恢宏。深沉的低音,像涨潮水一样,从微弱开始,渐来渐近,滚滚滔滔,终至发为激浪,而朱哲琴的歌声也同步渐变高昂激越。高潮到来,70%的器材要明显失真,声音变得模糊,全军尽墨。本来相当不错的品牌,至此也只好徒叹奈何。要求设备同时很好地还原这样极端地录音信号,毕竟有点苛求,更别说要求放送得轻松自如了。我们最佩服的,是阿蔡自己设计、用全对称分立原件手工制作的功放和他申请了专利的那对音箱,放送《黄孩子》这一段,治大国如烹小鲜,轻松自如得简直是小菜一碟!这时,阿蔡总是站着,闭着眼睛,手摩下巴,还对机器作着指指点点的批评。。。
后来,阿蔡的光辉事迹就上了电视节目,表过不提。
有一天,我们听着《黄孩子》在Bose 音箱的演绎,忽发奇想:要不要去“白相”一下那些低档设备?
领着“黄孩子”,我们来到虹口的电器商城。进门,楼下大厅里全是各色音响设备。当时流行的广东机器、说不清道不明的进口“水货”、其它国产货。。。还有几百元一套,造型老土,装上许多五颜六色发光二极管不停闪烁着的“垃圾货”。
一位老板向我们迎上来:“今天想要套什么机器?”没等回答,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这样那样的机器,还胡乱用了些音响专业参数吓唬人。我们“选”中了一堆“大块头”,说希望用自己带来的碟片试试。
“可以啊可以,”老板高兴地说,“你们眼光真好,这部机器,输出功率有500瓦呢”。我们咋舌。
《黄孩子》登上甲板,进仓。“麻烦您放第三段好么?”低音声起,潮水渐来,开始奔腾彭湃,是时候了。
“能不能把音量再调得大一点呢?”
“当然可以,500瓦呢,声音再大都不会失真。毛问题。”老板自信地说,还学着粤语腔打趣。音量旋纽打到12点钟地位置。顿时,精确数学变成模糊数学,我们听到的是一片模糊的低音。
“啊,低频震荡。”小毛说。
“不,不,”听到说“低频震荡”,老板慌了手脚,又有点茫然。“对不起,这台机器今天好像是有点问题。”
“是啊,照理不会的,音量才开了一半呢。”小强一脸天真地说,pretended to be innocent。
小强装出来的那副天真无邪的脸容,N年后回想起来,还是让我敬佩他的演剧天份。然而当时可惨了。我使尽浑身解数,才克制着没有笑出声。。。
当时,正版《黄孩子》在音像店的身价130 - 145元,是朱师傅开出的“设计费”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