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碟中的神演,波利尼仿佛变出时间

波利尼弹贝多芬几首中期奏鸣曲的这张唱片,真是大俗碟中的神演。演奏揭示出“现代派”风格的精髓——首先客观地审视原作丰富的细节,未必试图建立一个“风格”,而是将诸般细节高度聚焦之后,整合于大结构,于是演绎的风格、境界自然呈现。将丰富的信息系数关照,势必要求高超的演奏技巧,否则心到手不到。
正是这方面的成就,证明高峰时期的波利尼确实是划时代人物。他的手指控制,已不是如灯取影,而更本就是拍X光了。但清晰也仅是一方面,更深的层面,则是他超强的手指机能,来得及在那样的速度之下,将一切——不仅是音符,还有音符背后的表现意图——都交代清楚。
波利尼对于速度的忠实,并非拘泥。他要把“槌子键琴”的开篇弹到谱面速度肯定没问题,而且势必是这种弹法最具魅力的演绎之一,但钢琴家仍选择了那种仅保持“快速区间”的弹法。整体速度的判断,对波利尼更为重要,也是他演奏中最直接地决定曲情的因素。当然,单就速度本身而言,在几乎所有人的演奏中,对于曲情表现都是至关重要的。仅是波利尼在结构与节奏脉动之中,几乎强迫症式的高能聚焦,让基本速度作为前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正如这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录音中,波利尼演奏的《G大调奏鸣曲》Op. 79时,对于第一乐章“急板”的定位毫不妥协。很多人为刻画作品活泼精美的特质,而将整体速度略微放慢,波利尼的演奏却是高度紧张且脉动稳健地推进。而恰恰在这个基础上,钢琴家依然能将歌唱的副题弹得气息舒展,就是他真正掌握快上加快的速度,于是在一般性的急板速度中,也能魔术般地“变出”许多时间来表现音乐的证明。
然而正是听着这样的演奏,对比波利尼这几年重录的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心中只是想着:大师你不能这样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