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Z 亦真亦幻 American Gangster

Jay-Z 亦真亦幻 American Gangster
Intro
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街头混混,依靠铁血手腕和倾销毒品发家,最终成就一代枭雄。Jay-Z从这老套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典型的美国梦,典型的美国黑帮,典型的Jay-Z。
亦真
他是Jay-Z,靠街头贩毒的黑钱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凭头脑和实力走上巨星之路,一张接一张白金唱片,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决策。96年出道至今,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着稳健,这个自诩“God MC”的家伙从没有失手过——除了这一次。
事情也许会不一样。数次与他合作的制作人Timbaland担心得不无道理:一部电影的“启发”,这突如其来的灵感真能让Jay-Z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从创作到宣传的所有工作?即便如此,专辑质量又将如何,专辑销量又会怎样?Jay-Z拥有辉煌的唱片销量纪录,也揣着《Reasonable Doubt》和《Blueprint》这样的经典专辑,一部对他胃口的电影,一个冲动草率的决定——足够让他的演艺生涯晚节不保。
42万的首周销量,一分钟内卖空的演唱会门票,《American Gangster》是他的第十张冠军专辑,这也让他与猫王所保持的纪录比肩。当然,我们都知道Jay-Z是个营销天才,也知道他愿意为了销量而拥抱流行。
但这一次,钱不是最重要的。在iTune付费下载带给艺人越来越多收入的今天,Jay-Z却要求Apple从网站上撤下他的专辑。“这张概念专辑就像电影一样,拥有完整的剧情和一幕一幕画面。你不能拆开单卖其中某一首歌,就好象你不能把电影截下来只卖其中某一幕。”这么说的时候,Jay-Z面无表情——这是一个商人在捍卫自己的艺术作品。
许多人爱拿“概念”做幌子,你有理有相信狡猾的Jay-Z也会这么招摇撞骗。但Jay-Z没有给你怀疑他的空间。开篇用气氛十足的“Intro(序曲)”把听者拉进黑道江湖,你刚开始深陷诱惑,却被下一首充满魄力的“Pray(祈祷)”当头一棒,这才意识到黑道生活一面风光,一面却时刻沉浮在提心吊胆的危险之中。之后的三首歌描述主人公——专辑里的这位黑道中人如何冷酷无情地从街头一步一步向上爬。而以“Roc Boys”为代表的四首歌被排在专辑的中段。你想得没错:凭自己的手腕,故事主角已经成了江湖中的头面人物,过起黑帮大佬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第10、11、12三首质量优异的歌曲依然停留在这一时期,但视角从浮华生活的表面透视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故事的第二阶段以Jay-Z、Nas合作的一首“Success(成功)”为界,在“Fallin`(坠落)”一曲急转直下。伴着Jermaine Dupri和No ID制作的华丽曲调,Jay-Z又一次把主人公的内心呈现出来:入道时的犹豫、打拼时的冷血、站到顶峰之后不可逃避的坠落和回天无力的挣扎,一切的一切,Jay-Z在第二段末尾一句“Damn gravity is ill”如同叹息一般地点出核心,好一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不要指望Jay-Z会跌倒太久,仅仅下一首歌,那个强悍冷漠的Jay-Z就再度回到你的耳朵。而作为整张专辑的收尾,Jay-Z没有理由让同名歌曲“American Gangster”太过低调。“I might break but I don't fold, till I hold the sky in my hand. Yeah that's my goal.”“我想要整个天空”,没错,这才是一个美国黑帮昭然若揭的野心。
不论他的音乐包含多少流行元素,“hustler(街匪)”是他不变的核心形象。Jay-Z是否真的曾混迹街头恐怕已经不再重要,很多时候,假作真时真亦假。你必须承认的是,他用音乐所缔造的“American Gangster”形象是那样栩栩如生。这个形象,自96年的《Reasonable Doubt》以后,还是第一次如此逼真。
亦幻
《American Gangster》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电影——尤其在Jay-Z眼中。长久以来,成功的帮匪电影不是围绕意大利黑手党就是爱尔兰、墨西哥匪徒,用Jay-Z的话说,就是“没有一个耀眼的黑人匪帮角色”——直到丹泽尔·华盛顿诠释的大毒枭Frank Lucas出现在荧幕上。Jay-Z很期望这部电影成为一个表征、一个经典,一种能深远影响hip-hop的文化现象——一个黑人版本的“Scarface(疤面煞星)”。
Jay-Z在自己的专辑中不但采样电影对白,还花费了相当的笔墨来再现电影中的情节和镜头。而事实上,影片中那个行事低调、精明小心的Frank Lucas和Jay-Z的公众形象的确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个根据真实事件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与Jay-Z用音乐虚构出来的角色无独有偶地大面积重合。
然而,尽管剧本根据真实事件而来,Frank Lucas本人也对丹泽尔·华盛顿所演绎出的那个自己表示赞赏,《American Gangster》的虚构成分依然引起了许多质疑。在黑手党横行美国的那个年代,Frank的毒品生意真的做到让冷血的意大利人又恨又怕,甚至不惜动手对他实施暗杀?而更多的质疑聚焦在片尾对Frank Lucas形象的过分美化:被捕的Frank义愤填膺地选择和警方合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只求把那些腐败的警察揪出来”而“别无所求”?!事实也许是这样:面对70年牢狱生活的Frank放弃了对那些落井下石“朋友”们愚蠢的忠诚。而事实上,在那样的情境下,为求自保,Frank还有别的选择吗?
也许这样的推敲有些不公平,也许一部电影真的能因为拍得太过逼真反而显得虚幻。关于《American Gangster》的一切一切,关于黑帮的传奇与臆想,也许都只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形象。就如同Jay-Z在“Ignorant Shit(蠢物)”歌曲末尾一语道破——“全都是娱乐而已”。
娱乐本就亦真亦幻,何必过分认真?享受音乐,享受电影吧——只要它够好。
Frank Lucas其人
60年代末70年代初,Frank Lucas盘踞在纽约哈林区,凭借剔除中间人、直接从东南亚进货的“直销模式”,他成为了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犯罪大佬之一。他利用越南战争中运送美军遗体的棺材走私毒品,所销售的海洛因以“Blue Magic(蓝色魔法)”命名。Blue Magic因其100%的纯度和低价格迅速泛滥街头。据称,当时Frank的“单日利润”曾经达到一百万美圆。他在开曼群岛的账户中存有5200万美圆巨款。
1975年,Frank Lucas在新泽西被捕,76年,被判处70年徒刑。定罪之后,Frank开始与警方合作,根据他的情报,一百多名与毒品有染的罪犯被定罪。他因此获得减刑和假释。81年出狱,84年再度因贩毒入狱,被判刑七年,于91年出狱。
Intro
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街头混混,依靠铁血手腕和倾销毒品发家,最终成就一代枭雄。Jay-Z从这老套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是典型的美国梦,典型的美国黑帮,典型的Jay-Z。
亦真
他是Jay-Z,靠街头贩毒的黑钱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凭头脑和实力走上巨星之路,一张接一张白金唱片,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决策。96年出道至今,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着稳健,这个自诩“God MC”的家伙从没有失手过——除了这一次。
事情也许会不一样。数次与他合作的制作人Timbaland担心得不无道理:一部电影的“启发”,这突如其来的灵感真能让Jay-Z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从创作到宣传的所有工作?即便如此,专辑质量又将如何,专辑销量又会怎样?Jay-Z拥有辉煌的唱片销量纪录,也揣着《Reasonable Doubt》和《Blueprint》这样的经典专辑,一部对他胃口的电影,一个冲动草率的决定——足够让他的演艺生涯晚节不保。
42万的首周销量,一分钟内卖空的演唱会门票,《American Gangster》是他的第十张冠军专辑,这也让他与猫王所保持的纪录比肩。当然,我们都知道Jay-Z是个营销天才,也知道他愿意为了销量而拥抱流行。
但这一次,钱不是最重要的。在iTune付费下载带给艺人越来越多收入的今天,Jay-Z却要求Apple从网站上撤下他的专辑。“这张概念专辑就像电影一样,拥有完整的剧情和一幕一幕画面。你不能拆开单卖其中某一首歌,就好象你不能把电影截下来只卖其中某一幕。”这么说的时候,Jay-Z面无表情——这是一个商人在捍卫自己的艺术作品。
许多人爱拿“概念”做幌子,你有理有相信狡猾的Jay-Z也会这么招摇撞骗。但Jay-Z没有给你怀疑他的空间。开篇用气氛十足的“Intro(序曲)”把听者拉进黑道江湖,你刚开始深陷诱惑,却被下一首充满魄力的“Pray(祈祷)”当头一棒,这才意识到黑道生活一面风光,一面却时刻沉浮在提心吊胆的危险之中。之后的三首歌描述主人公——专辑里的这位黑道中人如何冷酷无情地从街头一步一步向上爬。而以“Roc Boys”为代表的四首歌被排在专辑的中段。你想得没错:凭自己的手腕,故事主角已经成了江湖中的头面人物,过起黑帮大佬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而第10、11、12三首质量优异的歌曲依然停留在这一时期,但视角从浮华生活的表面透视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故事的第二阶段以Jay-Z、Nas合作的一首“Success(成功)”为界,在“Fallin`(坠落)”一曲急转直下。伴着Jermaine Dupri和No ID制作的华丽曲调,Jay-Z又一次把主人公的内心呈现出来:入道时的犹豫、打拼时的冷血、站到顶峰之后不可逃避的坠落和回天无力的挣扎,一切的一切,Jay-Z在第二段末尾一句“Damn gravity is ill”如同叹息一般地点出核心,好一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不要指望Jay-Z会跌倒太久,仅仅下一首歌,那个强悍冷漠的Jay-Z就再度回到你的耳朵。而作为整张专辑的收尾,Jay-Z没有理由让同名歌曲“American Gangster”太过低调。“I might break but I don't fold, till I hold the sky in my hand. Yeah that's my goal.”“我想要整个天空”,没错,这才是一个美国黑帮昭然若揭的野心。
不论他的音乐包含多少流行元素,“hustler(街匪)”是他不变的核心形象。Jay-Z是否真的曾混迹街头恐怕已经不再重要,很多时候,假作真时真亦假。你必须承认的是,他用音乐所缔造的“American Gangster”形象是那样栩栩如生。这个形象,自96年的《Reasonable Doubt》以后,还是第一次如此逼真。
亦幻
《American Gangster》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电影——尤其在Jay-Z眼中。长久以来,成功的帮匪电影不是围绕意大利黑手党就是爱尔兰、墨西哥匪徒,用Jay-Z的话说,就是“没有一个耀眼的黑人匪帮角色”——直到丹泽尔·华盛顿诠释的大毒枭Frank Lucas出现在荧幕上。Jay-Z很期望这部电影成为一个表征、一个经典,一种能深远影响hip-hop的文化现象——一个黑人版本的“Scarface(疤面煞星)”。
Jay-Z在自己的专辑中不但采样电影对白,还花费了相当的笔墨来再现电影中的情节和镜头。而事实上,影片中那个行事低调、精明小心的Frank Lucas和Jay-Z的公众形象的确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个根据真实事件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与Jay-Z用音乐虚构出来的角色无独有偶地大面积重合。
然而,尽管剧本根据真实事件而来,Frank Lucas本人也对丹泽尔·华盛顿所演绎出的那个自己表示赞赏,《American Gangster》的虚构成分依然引起了许多质疑。在黑手党横行美国的那个年代,Frank的毒品生意真的做到让冷血的意大利人又恨又怕,甚至不惜动手对他实施暗杀?而更多的质疑聚焦在片尾对Frank Lucas形象的过分美化:被捕的Frank义愤填膺地选择和警方合作,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只求把那些腐败的警察揪出来”而“别无所求”?!事实也许是这样:面对70年牢狱生活的Frank放弃了对那些落井下石“朋友”们愚蠢的忠诚。而事实上,在那样的情境下,为求自保,Frank还有别的选择吗?
也许这样的推敲有些不公平,也许一部电影真的能因为拍得太过逼真反而显得虚幻。关于《American Gangster》的一切一切,关于黑帮的传奇与臆想,也许都只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形象。就如同Jay-Z在“Ignorant Shit(蠢物)”歌曲末尾一语道破——“全都是娱乐而已”。
娱乐本就亦真亦幻,何必过分认真?享受音乐,享受电影吧——只要它够好。
Frank Lucas其人
60年代末70年代初,Frank Lucas盘踞在纽约哈林区,凭借剔除中间人、直接从东南亚进货的“直销模式”,他成为了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犯罪大佬之一。他利用越南战争中运送美军遗体的棺材走私毒品,所销售的海洛因以“Blue Magic(蓝色魔法)”命名。Blue Magic因其100%的纯度和低价格迅速泛滥街头。据称,当时Frank的“单日利润”曾经达到一百万美圆。他在开曼群岛的账户中存有5200万美圆巨款。
1975年,Frank Lucas在新泽西被捕,76年,被判处70年徒刑。定罪之后,Frank开始与警方合作,根据他的情报,一百多名与毒品有染的罪犯被定罪。他因此获得减刑和假释。81年出狱,84年再度因贩毒入狱,被判刑七年,于91年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