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优雅,错放了时代

“您们好,我是吴莺音,你们还记得我吗?我现在在上海,生活得很好,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能见到我”随着一句亲切地问候,带有些许旧派的雅趣。吴莺音在《花间人间》开嗓了。 1983年,吴莺音应百代邀约,完成50年代于香港签订的唱片合约录制唱片大碟《您们好,我是吴莺音》。随着近四十年过去,这可能是绝后的一张时代曲的黑胶唱片,百代公司之后再也没有再版成CD发行。而黄霑、顾媚顾家辉姐弟、卢冠廷等新老音乐人的合作,更显唱片之珍贵。 而我粗略看了一下当年港人的乐评及吴莺音女士09年逝世后的乐评,评价都不高,大意即嗓音已变如今时代曲已过时完成它的使命,应该退休无需再食老本云云。 看完实际上是非常心酸的,且不说这种类似于弃如敝屣的态度是否令人感慨,也不说时代曲的流行是否有时代局限性那些政治正确的话。就单独这张黑胶唱片本身而言,是真真正正的沧海遗珠,是非常地不应该被遗忘。 录制唱片时,吴莺音女士由百代专程派人接至广州录音室,而唱片配乐部分已经在香港弄好。吴莺音本人对这种制作方式感到新鲜,而她在嗓音变化的同时尽量减少早期赖以成名的鼻音,同时在每首歌的前面加了许多独白,介绍自己、唱片以及近况,如老友般一诉衷情,令人不胜感慨。 黄霑是学西乐出身,早期却为广东歌手就偏好写一些小调式的歌曲,如旧梦不须记、今天开心笑等。他为吴莺音写的《点点雨》,延续了《我的中国心》里的家国情怀。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当时堪称后起之秀的新人卢冠廷作曲的《送我一只胡姬花》,编曲的节拍232和副歌abba依稀有四五十年代时代曲的影子,但卢冠廷已经引入了八十年代的流行元素,显得古朴不失灵动,雅致更添大方。绝对算得上是绕梁三日令人动容的好“音”。 百代对这张黑胶唱片算是非常重视,可惜当年并未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和期待。就像罗文当时尝试做的音乐剧《柳毅传书》,好评如潮,却也被人遗忘,记得的还是那些流行曲。也许时人的选择没有错,毕竟大众的口味和需求主导市场的创作方向,日本流行乐来袭香港音乐市场的时候,也是完全无法抵抗。也许每隔数十年就会有一次审美回潮和怀旧风尚,审美变迁过程如同DNA分子链螺旋式上升,才是不断的进步。 只是我想说,这样的黑胶唱片已然成为发霉故纸堆里的旧物,如果没有人记下来它的存在,任其如乐评人所言完成历史使命反响平平,那它不仅仅是时代曲最后的挽歌,也是那一个“蔷薇处处开”“大地回春”的七大歌后年代的彻底终结,无人问津,不再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