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继续的大无

这不是什么版本比较。只是最近刚好收入的两张唱片。真是机缘巧合,没想到两人的封面都如此相似。相隔5年的录音,一个是古稀之年的老者(1992年RCA录音),后者正值壮年(1997年SONY录音)。
在已收罗老罗、卡萨尔斯、富尼埃、王健以及匈牙利古大提琴大师Bylsma(DVD)后,疯狂如我,再次拿下这两套大无。
这只是我对巴赫永无止尽的探索路上的一个脚印。这种探索既是了解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而后者的意义更大于前者。
一把琴总是孤单的。如果有人把它拉的欢快、愉悦,那是伟大的“人文关怀”。我不喜欢别人用“圆滑”来形容马友友的大无。无论是唱片还是现场,马友友从未让我感觉“轻浮”。“大卫多夫”富有色彩的音色,使我相信巴赫在巴登过得确实不坏。一本没有标注“速度”的曲谱,好像一首缺了分隔符的诗歌,需要朗诵者自己去断句,并用不同声调表达他的理解。马友友表现得很流畅,那是巴洛克独有的优雅华丽。他使我联想起“金色的提香”,那正是听觉上“丝缎”般的感受。
而“巴赫灵感”,更是将这种感受具象化。暂且不论这部电影的内容,马友友的做法可谓大胆。一直以来,巴赫几乎是“不可言说”的代名词,“大音希声”使其长期处在某个“哲学高度”。而那些用电子乐或JAZZ的方式对巴赫的改编,都为古典界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马友友的这一举动同样褒贬不一。
音乐有着毋庸置疑的“抽象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自然属性”。抛却音乐,巴赫是个平凡的小人物,他有着虔诚信仰,有着对自然的挚爱。他生活并思考着。所有的“灵感”来源于他那颗朴实而坚定的心。曲谱上的音符是抽象的,然而他深夜吟唱的乐曲缺是温存而具体的。马友友的“巴赫灵感”正是在企图还原巴赫的“生活灵感”,音乐的源头。也许手段单纯了些,也许范围狭窄了点,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只是一种“探索”的手段,旨在激发更多的灵感。人与音乐的关系,不总是“平凡”与“崇高”。马友友的巴赫让我感觉愉悦,他大大缓和了单乐器的孤独感,从而减轻了巴赫惯有的“追问”压力。
据说斯塔克一共录过5次大无。其中“水星版”和“RCA版”最为著名。我还没有听过“水星版”,而买这套“RCA版”也纯属偶然。最近资金紧张,买了马友友后,便不打算再进昂贵的东西。只是某日突然听得其拉的开篇“Praeludium”,便觉吃惊。遂咬牙买下。
才听了3-4遍,不敢乱说。和师哥戏称斯塔克的大无是“修士”式的。听得第一晚,便因困顿,半道睡着了。当然,这绝不是斯塔克造成的。斯塔克的大无,使我感受到很强的“自我逻辑”。这种充满哲思的逻辑性,使他的断句不同于别人的流畅,显得有些硬。我想正是这种严谨和深虑,使得他在处理每一节都显得小心翼翼,有时候会出现明显地停顿。比起马友友来,斯塔克的大无无疑是洗尽铅华的“素面朝天”。他未必是美丽的,但却是亲切的。他不够璀璨,但很温暖。好像生活简朴的修士,不善辞令,但一定是真诚而睿智的。
这又是巴赫先生的另一面。平凡的人往往拥有高贵的品德,他朴素的思想往往含有高深的哲理。巴赫将他的社会生活里所遭遇的点点滴滴,用音符这种语言表达出来,在一件乐器上完成了他的倾诉。他懂得单乐器的私密性,无论大提琴还是小提琴,那个接近人声的声音,仿佛他吐露心声的载体,将无法表达或不被允许表达的情感、思想幻化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众多大无版本中,王健目前仍然是“最慢速”的。
Viole 21.05.06
在已收罗老罗、卡萨尔斯、富尼埃、王健以及匈牙利古大提琴大师Bylsma(DVD)后,疯狂如我,再次拿下这两套大无。
这只是我对巴赫永无止尽的探索路上的一个脚印。这种探索既是了解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而后者的意义更大于前者。
一把琴总是孤单的。如果有人把它拉的欢快、愉悦,那是伟大的“人文关怀”。我不喜欢别人用“圆滑”来形容马友友的大无。无论是唱片还是现场,马友友从未让我感觉“轻浮”。“大卫多夫”富有色彩的音色,使我相信巴赫在巴登过得确实不坏。一本没有标注“速度”的曲谱,好像一首缺了分隔符的诗歌,需要朗诵者自己去断句,并用不同声调表达他的理解。马友友表现得很流畅,那是巴洛克独有的优雅华丽。他使我联想起“金色的提香”,那正是听觉上“丝缎”般的感受。
而“巴赫灵感”,更是将这种感受具象化。暂且不论这部电影的内容,马友友的做法可谓大胆。一直以来,巴赫几乎是“不可言说”的代名词,“大音希声”使其长期处在某个“哲学高度”。而那些用电子乐或JAZZ的方式对巴赫的改编,都为古典界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马友友的这一举动同样褒贬不一。
音乐有着毋庸置疑的“抽象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它的“自然属性”。抛却音乐,巴赫是个平凡的小人物,他有着虔诚信仰,有着对自然的挚爱。他生活并思考着。所有的“灵感”来源于他那颗朴实而坚定的心。曲谱上的音符是抽象的,然而他深夜吟唱的乐曲缺是温存而具体的。马友友的“巴赫灵感”正是在企图还原巴赫的“生活灵感”,音乐的源头。也许手段单纯了些,也许范围狭窄了点,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只是一种“探索”的手段,旨在激发更多的灵感。人与音乐的关系,不总是“平凡”与“崇高”。马友友的巴赫让我感觉愉悦,他大大缓和了单乐器的孤独感,从而减轻了巴赫惯有的“追问”压力。
据说斯塔克一共录过5次大无。其中“水星版”和“RCA版”最为著名。我还没有听过“水星版”,而买这套“RCA版”也纯属偶然。最近资金紧张,买了马友友后,便不打算再进昂贵的东西。只是某日突然听得其拉的开篇“Praeludium”,便觉吃惊。遂咬牙买下。
才听了3-4遍,不敢乱说。和师哥戏称斯塔克的大无是“修士”式的。听得第一晚,便因困顿,半道睡着了。当然,这绝不是斯塔克造成的。斯塔克的大无,使我感受到很强的“自我逻辑”。这种充满哲思的逻辑性,使他的断句不同于别人的流畅,显得有些硬。我想正是这种严谨和深虑,使得他在处理每一节都显得小心翼翼,有时候会出现明显地停顿。比起马友友来,斯塔克的大无无疑是洗尽铅华的“素面朝天”。他未必是美丽的,但却是亲切的。他不够璀璨,但很温暖。好像生活简朴的修士,不善辞令,但一定是真诚而睿智的。
这又是巴赫先生的另一面。平凡的人往往拥有高贵的品德,他朴素的思想往往含有高深的哲理。巴赫将他的社会生活里所遭遇的点点滴滴,用音符这种语言表达出来,在一件乐器上完成了他的倾诉。他懂得单乐器的私密性,无论大提琴还是小提琴,那个接近人声的声音,仿佛他吐露心声的载体,将无法表达或不被允许表达的情感、思想幻化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众多大无版本中,王健目前仍然是“最慢速”的。
Viole 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