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Listening -- Cool Erdmann

Erdmann曾经被叫做"钢琴哲人"(The Pianist-Philosopher). 我不知道这个名字是谁给他安的. 在我看来, 真正的"钢琴哲人"似乎更应该是Arrau. 而Erdmann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可能是他这个绰号的直接来源. 作为一个深受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和包豪斯(Bauhaus)影响的钢琴家,Erdmann更关注的是对音乐结构的理性分析. 与当时占风气之先的浪漫主义诠释不同, 他并不主张在作品中搀入自己过多的个性. 换句话说, 谱子是怎么写的, 就应该怎么弹. 这有点像Toscanini的观点: 演奏就应该"像阅读总谱(is like reading the score)".
但是听他的Schubert, 作品像被重新写了一遍. 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钢琴家对Schubert的解读在不同程度上都过分的浪漫了, 以致于这样一个"本真"演奏反倒更为纯粹的把作曲家的天才展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世纪初的柏林, 与Erdmann一起不遗余力推介Schubert的另一位钢琴家, 是Schnabel. 把他们两个人的录音对照一翻, 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Schnabel的D960一直是我最常听的东西. 这里的第二乐章与Busch四重奏的死神与少女第二乐章, 都是精致如雕梁画栋, 刻骨如病去抽丝的极品. 也许, 作为浪漫主义的Schubert, 自己听到这样的演奏, 死也该瞑目了. 但是Erdmann却对这种缠绵悱恻的悲情酬唱毫无兴趣. 他要的是客观, 是cool, 是一个原原本本的Schubert, 而不是Erdmann的Schubert(当然, 这是悖论). 因此, 我们听到的不是那个时运不济, 一唱三叹的性病患者; 而是一个充满着阳刚气, 挺挺大节的游吟诗人. Schubert终于男人起来了. 听他的D960第二乐章, 不再是Schnabel式的万花筒, 而是首叙事诗. 或是美好, 或是不幸, 都是过眼烟云, 都不过是人生的短暂瞬间. (-- 其实, 不正是这样么?)
这样的音乐, 不能不让我想起Backhaus, 想起Milstein. "好"的艺术, 往往不是驻足的, 不是恋恋不舍的; 而就是一带而过中那一丁点的火花. 而这火花正因这"不经意"才被无限放大了. 这就是结构的力量. 那种只见树木的放大镜式的东西, 除了能够带给人一时的快感 -- 即使是那样微妙的快感, 也很难成为永恒的东西. 而真正上天入地的, 就好比跪在地狱门前的Orpheus企求Furies -- 很显然, 这个时候只给Orpheus一两个镜头, 是远远不够的. Backhaus的Beethoven, 或是Milstein的Brahms, 再或是Erdmann的Schubert, 之所以精彩, 就在于他们不留恋, 不会因为那短暂的美丽而拆掉整栋建筑. 随后, 这一个个瞬间又会因为他们背后的宏大场景而得到升华. 我始终相信, 在艺术领域(也许不光在艺术领域), "大气"要比其它品质更能打动人.
Erdmann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和Furtwangler一样, 他在作曲上的野心要远远大过于表演. 弹琴只是谋生的手段, 而作为音乐家, 真正能流芳的也许只有作曲. 但是造化弄人, 即便他的名字很让人嫉妒的没有被写在纳粹的黑名单上, 他的音乐在当时也太不合时宜了. 可能这是造就他古怪性格的一个原因. 关于他的离奇故事, 有诸多版本. 有的说他发疯一样苦学意大利文的但丁<神曲>; 有的说他弹琴弹到激动处会发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 总之, 他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对那个时代一位传奇艺术家的种种想象.
Arrau曾经谈及自己早年生活的柏林, 有两个人的演奏"像着了魔一样(possessed)". 一个是Edwin Fischer, 另一个就是Eduard Erdmann. 他说Erdmann在台上就像"完全坠入了另一个世界". 不幸的是, 据说Erdmann患有录音恐惧症, 他晚年录下的Schubert最后三首奏鸣曲和他平时的演奏根本是两回事. 更不幸的是, 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后人会欣赏他的演奏. 在录音棚里, 当被要求重新听一遍小样的时候, 他只会冷冷的说:"就这么着吧, 再听也还是那样".
但是听他的Schubert, 作品像被重新写了一遍. 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钢琴家对Schubert的解读在不同程度上都过分的浪漫了, 以致于这样一个"本真"演奏反倒更为纯粹的把作曲家的天才展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 在世纪初的柏林, 与Erdmann一起不遗余力推介Schubert的另一位钢琴家, 是Schnabel. 把他们两个人的录音对照一翻, 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Schnabel的D960一直是我最常听的东西. 这里的第二乐章与Busch四重奏的死神与少女第二乐章, 都是精致如雕梁画栋, 刻骨如病去抽丝的极品. 也许, 作为浪漫主义的Schubert, 自己听到这样的演奏, 死也该瞑目了. 但是Erdmann却对这种缠绵悱恻的悲情酬唱毫无兴趣. 他要的是客观, 是cool, 是一个原原本本的Schubert, 而不是Erdmann的Schubert(当然, 这是悖论). 因此, 我们听到的不是那个时运不济, 一唱三叹的性病患者; 而是一个充满着阳刚气, 挺挺大节的游吟诗人. Schubert终于男人起来了. 听他的D960第二乐章, 不再是Schnabel式的万花筒, 而是首叙事诗. 或是美好, 或是不幸, 都是过眼烟云, 都不过是人生的短暂瞬间. (-- 其实, 不正是这样么?)
这样的音乐, 不能不让我想起Backhaus, 想起Milstein. "好"的艺术, 往往不是驻足的, 不是恋恋不舍的; 而就是一带而过中那一丁点的火花. 而这火花正因这"不经意"才被无限放大了. 这就是结构的力量. 那种只见树木的放大镜式的东西, 除了能够带给人一时的快感 -- 即使是那样微妙的快感, 也很难成为永恒的东西. 而真正上天入地的, 就好比跪在地狱门前的Orpheus企求Furies -- 很显然, 这个时候只给Orpheus一两个镜头, 是远远不够的. Backhaus的Beethoven, 或是Milstein的Brahms, 再或是Erdmann的Schubert, 之所以精彩, 就在于他们不留恋, 不会因为那短暂的美丽而拆掉整栋建筑. 随后, 这一个个瞬间又会因为他们背后的宏大场景而得到升华. 我始终相信, 在艺术领域(也许不光在艺术领域), "大气"要比其它品质更能打动人.
Erdmann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和Furtwangler一样, 他在作曲上的野心要远远大过于表演. 弹琴只是谋生的手段, 而作为音乐家, 真正能流芳的也许只有作曲. 但是造化弄人, 即便他的名字很让人嫉妒的没有被写在纳粹的黑名单上, 他的音乐在当时也太不合时宜了. 可能这是造就他古怪性格的一个原因. 关于他的离奇故事, 有诸多版本. 有的说他发疯一样苦学意大利文的但丁<神曲>; 有的说他弹琴弹到激动处会发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 总之, 他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对那个时代一位传奇艺术家的种种想象.
Arrau曾经谈及自己早年生活的柏林, 有两个人的演奏"像着了魔一样(possessed)". 一个是Edwin Fischer, 另一个就是Eduard Erdmann. 他说Erdmann在台上就像"完全坠入了另一个世界". 不幸的是, 据说Erdmann患有录音恐惧症, 他晚年录下的Schubert最后三首奏鸣曲和他平时的演奏根本是两回事. 更不幸的是, 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意识到后人会欣赏他的演奏. 在录音棚里, 当被要求重新听一遍小样的时候, 他只会冷冷的说:"就这么着吧, 再听也还是那样".